六十八 一下子多了兩項的兼營
給那個孩子父親修車之後,那個孩子的父親不知是感激何曉軍的出手相助,還是對他沒有收費的舉止感到不好意思,不但贈送了一些修車的常用工具給何曉軍,還動員他開一個修車的攤檔,說這個生意有前途,他以後也會介紹自己的同行來這裏修車。
在那個自行車是稀罕物的年代,有自行車的人,家世都應該不錯,起碼肯定就有關係不錯的“外路”。
何曉軍就不解那位大孩子的父親,為什麽他的同行都有自行車?難道他的所謂同行,就如自己前世的“車友會”一樣,都是有“車”之人?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事呀,當時那個落後年代的人,應該還沒有那樣的閑情吧?
後來,聽了那位大孩子的父親介紹之後,何曉軍才知道,他們的這個縣城裏,在那個年代,已經有了自由職業這個後社會才有的先進職業概念。
原來,城裏有的行業,看中了城裏有自行車這夥人的出行方便,特別想出了一種既能解決自己問題,又能讓這夥有自行車的人發揮作用的工作。就是不定時地請這些有“車”之人跑腿。
比如城裏的郵局、錢莊等行業,遇上了一些急的、客戶住處又遠的匯單或郵件,就會雇這些有自行車的人,讓這些人替他們送貨上門。
那年頭,由於各行各業都不興旺,各種的職業本就不多,就業麵當然也就不廣,所以,住在城裏的人,日子也不是那麽好過。
那些有自行車的人,雖然本身有些家世,但大多數算不上有錢人,而這個應他們而生的行業,不但能讓他們賺到錢,還能給讓他們的機會顯擺自己的車子,而且,這個工作並不辛苦,占用的時間也不多,所以,許多有自行車的人,都報名參與了這個工作,輪候等待雇主的召喚。
嘿嘿,這個類似後社會的“電召車”那樣的職業,是不是自由職業?
也許,在當代的國內,隻有寧城這樣的一個特殊地方,才有了有“車”一族那樣一個特殊的團體,才導致這麽一個特殊的職業。
既然,城裏的自行車使用這般的頻繁,而且,那時的路況又不是一般的“好”,所以,車子的故障應該就不少。再加上有自行車這稀罕物的人,又都是有些家世的主,這個生涯,應該有得做。
心動的何曉軍,馬上向那孩子的父親,了解起城裏修自行車的行情來。
寧城的火車站裏,有一個維修班,這個維修班的人,職責當然就是維修火車。
不過,由於那個年代的人生活水平有限,普通人出行的日子並不多,火車的運營情況隻是一般,所以,這些在當代算技術工的維修工人,工錢也不高,僅能糊口。
不是有句老話,叫做“窮則思變”?日子不好過了,人當然就要想辦法。於是,這些的維修工,工餘的時間裏,就會接一些別的活來幹,這個修自行車這樣的機械活,也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不過,這些維修工修自行車,隻能在工餘的時間幹,所以,許多的時候,遇上了一些像孩子父親那樣急著用車的人,就隻能幹著急。
而且,這些的維修工,也因為不是專業人士,所以,雖然火車這樣的大家夥他們玩得動,自行車這小玩意,他們卻不一定能玩得轉,許多的故障或許由於配件的缺乏,也讓他們束手無策。
城裏人還有一個修自行車的去處,竟是何曉軍萬萬也想不到的打鐵鋪子。不少自行車壞了少的人,貪方便就推到整日開張的打鐵鋪子裏去修。
那些打鐵的鋪子,不用說就更不專業了,除了一些外觀的故障外,當然就修愈率奇低。
也就是說,在整個的縣城裏,當時竟還沒有一個專職修自行車的攤檔。
了解了市場行情之後,何曉軍接受了那個孩子父親的提議,在飲食攤檔的隔壁,另建了一座竹屋,屋子外豎起了一塊寫著“精修各類車輛”的牌子,開始了他來到了縣城的第二份生涯,也是算是第一份的兼職。
在開辦這個自行車維修點前,何曉軍也做足了準備,他針對當時那自行車配件奇缺和沒有專門的修車工具這個情形,專程跑了一趟阿村找陳池老人,讓他向他有聯係的那個香港車行,訂購了一套專業的修自行車工具和一批自行車的配件、易損件。
那天,在陳池老人的慫恿之下,何曉軍額外多訂了一套修理鍾表的工具,準備連這個生意也給兼營了。
那年代,寧城裏的人家手表雖然不多,但各種各樣的掛鍾、鬧鍾、馬蹄表、懷表還是不少,而縣城也還沒有一家這類的專業維修攤子。
何曉軍雖然沒有專業幹過這行當,不過,考慮到憑自己多年的機械功底,應該還能對付得了一些簡單的故障。反正他現在的目的是要趕緊掙錢,所以,他也就索性虱子多了不癢,行行通殺。
自行車的維修攤子開出來後,生意還不是一般的好。畢竟,在那個年代的有“車”一族,對自行車這樣的稀罕物,也隻停留在會騎這個基礎的階段,對保養和維修一無所知,所以,自行車的故障率還真不低。
自行車的故障率高,而何曉軍這個專業的維修攤子修愈率又幾乎高達百分之百,所以,他的生意當然就好得出奇,才開攤幾天,就已經把火車站維修工和鐵匠的生意,全都搶了過來,一人壟斷了這個行業。
因為要等維修工具而比維修自行車遲開張的鍾表修理行業,開始開張的那幾天,幾乎就是門庭若市,因為,城裏的人們把積壓了多年的壞鍾表,一次過送到了他這裏來。
單是開張第一天送來維修的鍾表,已經讓何曉軍埋頭苦幹了一個星期,而且,還隻是八成的修愈率。
不過,這已經是不得了,畢竟,這還是城裏第一個這樣的行業,也是城裏第一個有這個技能的人,所以,何曉軍的名氣在城裏就更響了,起碼半個縣城的人,都知道了城裏那個會“炒兩味”的老板,還會修車和修表。
由於何曉軍他們的飲食攤檔經營高峰時間,不是自行車出動的時間,所以,他維修自行車的時段,一般都能與他的飲食生意錯開,這樣,更方便了他的兼營。
至於修理鍾表的攤子,那些送鍾表來修理的人,肯定也沒可能當時就要,所以,何曉軍可以把它先放下,等空閑下來再修。
這一來,何曉軍雖然掙錢多了,但他的休息時間卻少了許多,隻剩淩晨那四、五個鍾。
不過幸好,在此情形之下,何曉軍練的那個道家的內功就作用盡顯了,無論他每天怎麽拚命幹,隻要練上一趟那個內功,就不會有疲勞或精神不振的症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