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 功利武功

隨著攤檔的生意逐步穩定,何曉軍在這段的日子,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攤檔的生意規律定下之後,何曉軍馬上就恢複了對身體的鍛煉。

之所以在每天都已經很忙、忙到了隻剩下了幾個小時睡覺的情況下,還要抽出時間來鍛煉,是因為何曉軍始終認為,在這個亂世中,自己一定要時刻保持最佳的體能,這樣,才能隨時應付突變。

何曉軍每天鍛煉的時間,選在當天收攤後的淩晨。

生意規律定了下來之後,何曉軍每天的空餘時間,就隻剩下每天的淩晨一點到五點,而原來下午那個攤檔的空餘時間,現在就要視乎當天有沒有自行車和鍾表的修理生意。

在那個年代,就是有閑暇的人,也沒有鍛煉的意識,所以,為了免得驚世駭俗,也為了免得讓人認為自己的腦袋有問題,何曉軍的鍛煉不但選擇在收攤後這個夜深人靜的時間,他還選擇了一段沒有人行、沒有人住的偏僻地方來進行鍛煉。

何曉軍鍛煉的地方,是過了碼頭,沿河邊向城南方向走兩公裏左右的路段。這路段,是一片荒地。

縣城的城西與城南之間,有一座的小山包從河邊把兩地隔斷。何曉軍每天的鍛煉,是先跑步穿過了穿過荒地,直跑到這座小山包的山腳,然後在這裏煉一通武功、軍事技能,再跑步回攤檔。

何曉軍選這個地方鍛煉,除了看上了這裏的僻靜外,還看上了這裏山水一線、空氣特好。

何曉軍知道,他選的這個地方,是解放後的寧城八景之一,景名叫“龍潭化雨”。

因為通濟河由城西流經城南時,被這裏的山擋了一個,不得不拐了個彎。

湍急的流水一經改向,必定就會形成漩渦,所以,河水拐彎的這個地方,就有了一個經年不散的大漩渦。

有渦旋的水段,當然就是凶險的水段。這個經年不散的大漩渦,這麽多年來,不知吞噬了多少的水上人家和小船。

那時的人迷信,就把這大漩渦吃人的現象,說成了是龍王爺發怒,把這個大漩渦叫成了龍潭。

在湍急的河水衝入龍潭時,經過的山邊有一棵大榕樹,大榕樹從山邊斜向水麵的方向伸展,不少的枝葉竟生在了水裏。

長在水下的榕樹枝葉,當然就會被湍急的河水向前衝,樹枝被衝到了極限後,就會回彈。回彈的榕樹枝葉,把河麵的水給揚了起來,向著四周紛飛,讓這一帶時刻都似下著小雨般,於是,這個情景,就被人稱為了“龍潭化雨”。

能在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鍛煉,鍛煉的人心情也會不同。心情好了,做起事來就事半功倍,這也是何曉軍選這裏鍛煉的原因之一。

每天收攤之後,何曉軍就用變速跑的方式,跑到兩公多裏的“龍潭化雨”那邊,然後在那先練一趟軍事技能,再打一趟拳,最後練一趟所有學過的器械,再來個變速跑跑回攤檔。

對啦,說到了器械,自從兼職了自行車的修理之後,何曉軍偶然得到了一件稱手的器械——一條鐵軟鞭。

這條鐵軟鞭,是用一條自行車的鏈條製成的。

自從一次給一位顧客修理自行車的鏈條之後,受到了鏈條那百變百折都能還原的特性觸動的何曉軍,發現了自行車鏈條是最合適的軟鞭材料,於是,他就向每一個前來修理自行車的顧客收購鏈條。

工夫不負有心人,在發出了收購信息一個星期後,還真有一個顧客拿來了一條鏽跡斑斑的舊鏈條交給何曉軍。

何曉軍收下了那條兩米多長的鏈條之後,先用煤油把鏈條泡一個晚上,然後細心地把鏈條上麵的鏽跡洗幹淨,再把鏈條對折起來並好,這樣,原來兩米多長的鏈條,就變成了一條雙股的、一米長左右的軟鞭。

何曉軍之所以要把鏈條合兩為一,主要是考慮到單股的鏈條過於單薄。

找了一個軟膠的自行車手把,把鏈條的一頭套上固定好,一條鐵軟鞭就算完成了。

用自行車鏈條製成的軟鞭,好處有幾點:一是方便攜帶。自行車鏈條製成的軟鞭,可以隨便盤成一個不大的形狀,放在衣服的口袋中就行,收藏很方便。

二是它的鋼性高,自行車鏈條是用優質鋼經過處理製成的,所以,何曉軍相信,兩股並成的鏈條,就是用斧頭也不易把它劈開。

三是犀利,自行車的鏈條無論哪個的表麵,都不是光滑的存在,所以,如果讓它鞭到了人的身上,輕易就皮開肉綻。

何曉軍就是想到了這些優點,才動了用自行車鏈條製作軟鞭的念頭。也就是說,他現今多了一件犀利的冷兵器,對自保、防身又多了幾分的保障。

知道了醉香樓的無暇練了十多年的軟鞭與飛刀之後,何曉軍還曾經專門找了個時間,不恥下問,向無暇請教這兩門技藝。

雖然,無暇練的技藝,以表演的性質居多,但畢竟練了這麽多年,有不少的技巧心得,好像如何能用巧力控製軟鞭的鞭梢,如何能提高飛刀的準頭等等。

何曉軍之前在暗器上下過一番心機,所以,飛刀學起來很容易上手,反而是軟鞭方麵,他以前全是用繩子練,現在換了鋼性高了不少的鏈條,有不少的招式都不合用,要重新練習。

何曉軍這個從後時代過來的人,以前雖然沒有學過武,但他從不少的資訊中,知道了中國的古武術演變到了後時代,已經是以套路表演為主,實戰的效果大大下降。

何曉軍學武的目的既然是為了防身,不是用來表演,他當然就不會注重那些好看的花架式,隻取套路中的一些實戰效果明顯的精華來練。

比如軟鞭的招式中,有擊、笞、縛、勾、掄、掃、纏、掛等等的套路,何曉軍可就沒有全部去練,隻挑了掃、纏、擊等幾個套路和另外一些套路中的實用招數來練。

同時,像何曉軍這樣從後時代過來的人,當然也不會教條地拘泥於傳統的招式中,他根據自己認知的一些物理常識和自己的動作習慣,把這些精華招式,改為更合適自己用。

比如那傳統的“橫掃千軍”,何曉軍就改用上了腰力、胯力,把原來的從右邊出招,改成了合適自己的左邊出招,並把這一招用到了他所學的所有兵器上。

何曉軍改招式的宗旨是:短、快、截、衝。

短就是縮短出招的距離。套路中,許多招式為了增添可觀性,把動作拉長。而實戰中,短動作能提升速度,從而增加實戰的效果。

動作變短,是招式變快的一種,還有一種就是在運行中把招式連貫和合理的變招,也能縮短攻擊的時間。比如先拳後掌、先肘後拳等變招順序,就能縮減了回招的環節,大大提升了實戰的速度。

截就是截擊,這一個理念,出自李小龍的“截拳道”,在洞察對手先機的情形下,以截對攻,在攔截的過程中,實施反擊。

衝就是一往無前,減免所有不必要的環節,一出招就是全力的一擊,務求在氣勢、力量上都壓倒敵人,達到一招製敵的效果。

嘿嘿,武功是用來打人的,不是用來玩表演的,當然就要把它的功效完全發揮出來,達到打人的目的。

也許,隻有經曆過後社會的何曉軍,在當今這個年代,才能冒出如果功利的想法,把學的武功,都改成了“功利”的武功。

不過說來,何曉軍自創的這個功利武功,練了一段時間後,就讓教他武功的師傅大牛,都在被他拉來的幾次對練中,輸得莫名其妙。

說到了那幾次對練,大牛就鬱悶了。何曉軍練的還是他教的招式,但怎麽同樣的招式,到了他的手上,就變得犀利了?特別是開始的兩次,他還沒有出手,何曉軍的招式已經招呼到了他的身上。

嘿嘿,這就是變通,也是何曉軍比當代人優勝的突出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