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深處一座無名小島上,還未靠近小島,墨衍便感覺到了九州鼎的所在,墨衍迅速上前,八枚九州鼎整齊的排列成了八卦的形狀。
與此同時體內的靈氣也開始不由自主的遠轉了起來。
八枚龐大的九州鼎就這樣整齊的放在了島上,隱隱竟然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旋渦,旋渦的中心是無比純淨的靈氣。
“這是,自主開始吸取靈氣了嗎?”墨衍喃喃說道。
九州鼎作為九州結界的節點時,它的作用就是汲取天地靈氣來供結界進行消耗,現在已經從九州結界上剝離了,還保留了些自主的進行靈氣轉換的能力。
“九州鼎的品級的確夠高,但是又能有什麽可利用的地方?”墨衍在九州鼎圍成的八卦形中心坐了下來。
九州鼎雖然作為至寶千金難求,但是由於其品級過高,對能夠觸碰它的人修為門檻也很高,即便是就這樣隨意的放在大陸某一處,也幾乎沒有人會對其產生興趣。
一來是因為九州鼎的體積太過龐大,二來是這東西利用起來實在是有些無從下手,也就導致了九州鼎成為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寶物。事實上知道九州鼎存在的人,也並沒有多少。
墨衍在問道成功之後對道的需求便已經微乎其微了,他需要的是無窮無盡的靈氣來助他重回聖人境界,如果說這九州鼎能給他帶來幫助,也隻能是靈氣上的幫助,可是真的能嗎?
這些隻是靈氣汲取轉化的工具而已。
墨衍在此靜坐了一下午,才終於站了起來,眼神如狼般盯著八枚九州鼎,似乎要將其吃掉一般。
墨衍飛身升空,躍進了第一枚九州鼎內,九州鼎內部是一個巨大的法陣,法陣之下是靈氣儲存的秘密空間,相當於一個附加的乾坤戒,但是空間卻要比乾坤戒的容量大上無數倍。
墨衍按在法陣上的手都開始微微發抖,法陣打開後的空間,若是和他想的一樣,那麽他回歸真正聖人的時機,或許也就到了。
古樸的法陣散發著十萬年前的光芒,一瞬間墨衍有種回到了十萬年前的感覺,十萬年前身邊的那些人,似乎也真的回到他的身邊。
“這些九州鼎上凝聚的都是你們的心血,你們和鼎已經早已融為一體了,對不對?當年鑄成九州鼎布下九州結界,卻沒能保護住九州大陸的安危,現在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請各位助我一臂之力!”
墨衍手掌對著其中一個掌印凹陷按了下去,乳白色的光芒在手印邊緣亮起,法陣邊緣還有著七麵,凹陷下去的手掌印。
開啟鼎內的空間需要十萬年前的八名聖人同時按下掌印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聖人,也打不開鼎內空間。而鼎內空間當初擁有天地間最為精純的菁氣,那是一種超越了靈氣的範疇的能量。
那是不應該屬於這個世界上的能量,九州結界設立之初,九州鼎運轉緩慢,九州結界遲遲建不起來,便是依靠的這種菁氣作為能源,使得九州結界得以成功布置成功。
如果說現在還存在對他還有無限吸引力的東西,那麽一定是這些當初被安置在九州鼎內的菁氣了。
這種菁氣最早是海外的一名漁家翁帶回來的,那是一個毫無修為的老者,出海打漁滿載而歸,那時節魚是不值錢的東西,這些魚都是作為糧食使用的。
其中便有這麽一條魚,體內含有微量的菁氣,老者將其吃下之後,從一個毫無修為的白發老翁,變成了一個小有修為的修士。
他的體內沒有丹田卻是全身上下均可容納靈氣,他從未修煉過體修功法,卻是一夜之間身體恢複到了年輕時的狀態,身體強度也堪比鎮上強大的修士。
這樣的變化讓他恍如隔世,以前認識他的人都說是他殺了老漁翁,要抓他報仇,不管他怎麽解釋,甚至說出老漁翁自己才知道的秘密,也沒有人選擇相信他。
老漁翁落寞的逃走了,留在小鎮的結果隻有被抓起來,承擔殺死了自己的罪名,自他離開之後,老漁翁的事情也逐漸的被人們淡忘。
然而這隻是一個開端,與這件事相似的事情開始不斷的出現,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出海回來之後,一夜之間產生了變化。而且變化之大,即便是身邊的親人也無法辨認。
這樣的案例增多,也自然就引起了那些上層人物的注意,陰陽家的人最先將東海周邊小鎮的調查結果反饋回去。
之後各家也都針對這件事情展開了調查,最後終於發現,這些人都是吃過了從東海中打回來的魚導致的。
順藤摸瓜,他們找到了那一處海域,和其他的海域沒有任何差別,同樣的水質,同樣的魚群。
這是因為那種奇異的菁氣,全都隱藏在海域的海底,被海底的生物誤食之後,浮遊生物再由魚兒吞食,再到進入人類的口中。
僅是這個發現過程就經曆了十年之久,也由此,海底存在的菁氣被捕捉了上來,在無數人的努力之下,那一塊海域的菁氣完全被打撈了上來,存量雖然不少,但是也絕對算不上多。
可以確定的是,這東西即便是對聖人也是有極大作用的。
當初就是擔心其中某一個聖人經不住菁氣的**,偷偷破壞九州鼎將菁氣取走,才有了九名聖人同時在場才能打開九州鼎的規則。
現在隻有墨衍一個人,他真的能夠打開九州鼎嗎?
墨衍微微垂目,九麵九州鼎,隻有他這一麵亮了起來,其餘的麵都是黯淡無光的狀態。
“這一次的劫難,比十萬年前更為嚴重,各位,我墨衍別無選擇,還請助我!”
墨衍話音落下,左邊的掌印泛起了幽幽的紅光,墨衍眼眸一動,麵露喜色。
接著右側的手印也泛起了幽藍色的光芒,而後是淡綠色,黯紫色……
九州鼎九個麵,全都亮了起來。
整個法陣也在這一瞬間光芒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