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梁城
麵對一眾諸侯國的調停神情,周王朝並沒有做出什麽反應。似乎有什麽限製存在,周王朝不能夠幹涉下屬諸侯國之間的戰事。
而趙、魏、衛三國向武楚兩國提出的停戰請求,也遭到了秦武與楚莊王的拒絕。
拒絕了齊桓公的求和條件之後,秦武率領二十萬武楚聯軍,朝著久攻武國不下的十萬齊國大軍殺了過去。
孫臏與田忌無路可退,隻得退到一處易守難攻的群山間布防,抵禦武楚聯軍的猛攻,以求苟延殘喘。
五天時間,秦武大火燒山,發動總攻,一舉大破齊軍,殺敵五萬,俘虜三萬,逃跑兩萬,同時也沒能留住田忌與孫臏這兩名a級名將,讓他們僥幸趁亂逃出了群山中。
不過,這十萬齊軍的潰敗,對於齊國來說無異於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北線的三十萬燕軍,南線的二十萬武楚聯軍,齊國剩下的軍隊對付其中一線都有很大的困難了,更何況同時兩麵迎敵。
因為秦武與燕國簽訂的盟約,協議誰打下的城池便歸誰的原因,消滅了麵前的抵抗者之後,秦武並沒有北上支援燕軍,而是**,開始攻陷齊國的城池。
腹地失陷,齊國上下人人不安,前線同樣也是軍心不穩,這樣的情況落在進入爆發狀態的樂毅手上,自然是抓住了機會,趁機送了齊軍一場極其狼狽的潰敗。
十天時間,齊國全境淪陷。
當初齊桓公為盟主,發起九大諸侯國一起進攻秦國,都沒能將秦國打敗。但此時,僅僅武、楚、燕三個國家,就輕而易舉的讓齊國覆滅了。
齊國覆滅,自然到了瓜分戰利品的環節。
秦武已經把韓國給滅亡了,楚莊王幹脆就放棄了過來避難的韓王安,直接選擇了將原韓國的土地全部占為己有。
作為付出的代價,楚軍在齊國得到了一切戰利品,都歸秦武所有,同時,楚國還獻上了許多金錢、裝備和技能書為代價,終於從秦武手上交換到了韓國的土地,正式將韓國納入了楚國的版圖。
同時,秦武也得到了齊國三分之二的城池和土地,再加上原本占據的宋國土地,武國頓時一下變成了國家麵積好不遜色於原齊國的一個諸侯國。
燕國出兵最多,雖然得到的最少,僅隻有齊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但燕昭王洗刷了在反秦聯盟中受到的侮辱,複仇成功,同時還得到了一名準s級名將,還得到了這麽大一塊的土地,也是心滿意足了,如果將此戰的戰果消化掉的話,燕國將一舉跨入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當中。
戰鬥結束,秦武馬上規範新的武國的統治秩序,同時不斷用先前獲得的金錢、裝備等物資,招兵買馬,擴充兵力。同時,秦武也積極探訪名將,招賢納士。
一時間,武國進入了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
一個月以後,原本二十五萬的武軍,一下變成了四十萬人。
因為齊桓公被秦武生擒的原因,管仲、孫臏、田忌、田文等原齊國名將,在得到秦武善待齊桓公,和保證他們的宗族平安繁榮發展的條件下,也陸續歸降了秦武,加入到了武軍當中。
一時間,武國更加強大了。
戰果消耗完畢,發展陷入了瓶頸期,得到來自中山國的求援請求,秦武提出了一係列的條件,而麵臨趙軍的凶猛反叛,中山軍快要抵抗不住了,中山恒王也不得不答應了秦武。
中山恒王同意了秦武的條件之後,雙方馬上簽訂了盟約,調集二十五萬大軍,便開始與中山國一起進攻趙國。
趙國有廉頗、李牧、趙奢等名將在,一開始還能打的中山國沒有半點脾氣,還差點反攻打到中山國去了。
但是武軍的參戰,馬上改變了戰場局勢,特別是麵臨秦武、項羽、馮去疾、孫臏、田忌等一眾a級名將的猛攻,趙國的名將一下子就變得不怎麽顯眼了,完全被武軍壓著打。
趙、武、中山三國大戰,魏國看的有點擔憂。因為魏國下鄰的楚國,是武國、中山國的盟國,右鄰武國、燕國,也都是盟友,感覺就好像被一群結盟的諸侯國包圍了一樣。
如果這個時候,趙國再被消滅的話,那魏國連北麵都不安全了。
不得已,在趙武靈王的邀請下,魏國也卷入了這場戰鬥。
純粹以兵力而論,魏國的兵力絕對要比武國多的多,但是魏國可用的名將就沒多少了。其中,最厲害的一個吳起還要坐鎮函穀關外,防禦秦國的進攻,剩下的魏無忌、龐涓幾名大將,根本就不是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武軍的對手。
魏國卷入了戰鬥,卻不是秦武的對手,雙方僵持了一個多月後,終於被秦武抓住機會,十麵埋伏,將出戰的三十萬魏軍擊潰,殺敵十餘萬,俘虜近十萬,七八萬魏兵四散而逃,在戰場四周形成了影響惡劣的兵禍。
出征的魏軍被秦武打敗,一直休養生息的秦國這時終於坐不住了,也站了出來,向秦武發去了同盟請求,開始向著吳起統率的魏軍發動猛攻,企圖將一群魏國邊軍擊潰,然後好去占據魏國的土地。
秦國大舉攻魏,隱藏條件達到,繼樂毅之後,吳起成為了周王朝第二名晉升準s級的曆史名將,同樣也是統帥達到了100.
擁有高達100的統帥,手下還有魏武卒這樣的精兵,麵對秦國眾名將的凶猛進攻,吳起頑強的抵抗了下來,堅守著河西城,令秦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趁著秦國拖住了魏國最強的吳起,秦武趁勢對魏國發動了猛攻。
失去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護,麵對二十萬武軍的凶猛進攻,魏國一路丟城失地,即使有五萬魏國禁衛軍坐鎮防禦的魏都大梁城,麵對秦武的猛攻,也隻是堅持了五天時間,便被攻陷了下來。
都城大梁都淪陷了,魏國頓時一下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武軍所到之處,在大勢所趨之下,開始有人棄城投降,放棄無用的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