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節 全麵大發展(2)
張學良宣布了《東北土地改革法》後,現場大嘩。眾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不少人都紛紛反對。反對的這些人盡是東北的軍政高層,也是那種“地主土豪”。反對者以黑龍江省主席常蔭槐為首。常蔭槐性格和楊宇霆相似,都勞苦功高、頗有才幹,但常蔭槐貪權愛財、任人唯親,幾個兄弟都被他安排在工商肥缺職位,常蔭槐的家族在黑龍江省訥河縣境占有大量的肥沃土地,常家的管事曾聲稱“日初騎馬出發巡地查地號,直到日暮天黑尚未到達邊界”,由此可見,常蔭槐家族聚斂的財力物力是多麽雄厚。此時聽說張學良要展開全麵的土地改革,本身就是大地主的常蔭槐當然十分憤怒且極力反對。他拍案而起:“少帥!你這是什麽意思?為什麽要沒收掉那些大戶人家的土地?倘若這樣,四省震動、人心惶惶,如何是好?這個‘土改政策’簡直是荒唐不羈、動搖國本!我第一個反對!”他說是“那些大戶人家”,而不是“我們這些大戶人家”,顯然是不方麵直接說出來,否則顯得是在袒護自家利益,而非公事公辦。
現場不少軍政高層紛紛附和,都反對進行土地改革。
張學良對這個反響早在意料之中,因為事先張作相等人已經給他提過醒了。他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土地改革,是要把國家的土地分給農民,促進農業發展,振興農業經濟,可謂百利而無一害,利國利民,有何不可?”他暗想,如果湯玉麟那個把整個熱河省都當成他自家土地的超級大地主在場,肯定已經暴跳如雷了。
常蔭槐冷冷道:“利國利民?我看是禍國殃民還差不多!”
“瀚勃,你冷靜點!少帥頒布這個政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你有不同意見,可以心平氣和地提出來嘛!何必如此大動肝火呢!”楊宇霆急忙勸解道。他和常蔭槐關係很好,兩人也曾背地勾結起來試圖居心不軌,但經過上次張作相和張學良“當頭棒喝”,楊宇霆已經不敢小覷張學良了。此時看到常蔭槐公然冒犯張學良,楊宇霆生怕他繼續出言不遜而惹禍上身,因此急忙暗示提醒他。(常蔭槐字瀚勃)
常蔭槐怒氣衝衝道:“怎麽?鄰葛,你也支持這個狗屁不通的土改政策?你被豬油蒙住了心不成?居然支持這麽個破東西?你楊家那些土地,難道願意就這樣白白拱手讓人?”(楊宇霆字鄰葛)
張作相站起身來,不鹹不淡地道:“我張作相一共有七位夫人、九個兒子、十一個女兒,按照這份土地改革大綱,我張作相家裏有一千多畝土地是不合法的,但我張作相願意第一個把家裏多占的土地交給政府,由政府發放給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民。我家多出的那一千多畝土地有的空閑荒廢著,有的被我那幾個不爭氣的兒女用來修亭台樓閣和花園卉圃,確實是浪費。土地,就應該讓農民用來種糧食,而不是用來讓達官貴人修花園。張少帥也是一樣,會身體力行地帶頭執行這個土改政策,從而起到表率作用。在座的諸位都是東北的軍政高層,老百姓都看著你們,也希望你們能做出良好的榜樣。”
張學良點頭道:“是的。我父親給我留下了七千多畝張家的私人土地,按照這個土地法,我張家的直係人口親屬加起來,總共能保留九百多畝私人土地,其餘的六千多畝,我打算在這個土地法頒布後立刻無償地歸還給政府公家。另外,我父親的陵墓占地五百多畝,這五百多畝地,張府也會根據土改法,掏錢向政府進行永久性購買。”
張作相威嚴地道:“土地改革,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少帥自己都以身作則了,你們還有什麽想法?我看,那些冥頑不靈不肯同意土地改革的人,怕是心裏有鬼吧!”他冷冷地掃視了一下常蔭槐。
楊宇霆也鄭重其事地道:“我楊家的土地總數也已經詳細地統計過了,共三千七百多畝,多餘的非法土地都會在土地法頒布後無償歸還給政府。”
常蔭槐臉色一陣青一陣白,最後一臉鐵青地訕訕坐了下去。見這個領頭人都偃旗息鼓了,那些本來也都反對的軍政高層隻得作罷。畢竟張學良本身、元老派首領張作相、新秀派首領楊宇霆都支持土地改革,這基本就是大勢已定了。
張學良知道,自己在這一步上是絕對不能後退的。自己想要振興東北,第一步必須就是農業的改革。工業是國家的支柱,農業則是國家的基石,這個道理自然不用多說。沒有雄厚發達的農業作為建設基礎,任何宏圖偉業也隻不過是空中樓閣。實際上,東北的農業條件可謂是得天獨厚,東北簡直就是一塊上蒼庇佑青睞的寶地。此時張學良手上的東北四省總麵積約為130萬平方公裏,總人口約為3100萬,可謂地廣人稀。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因為滿清從東北崛起並統一中國後,東北就被稱為“龍興之地”,為維護所謂的“發祥寶地”,滿清曆代統治者都把東北劃為特殊地區,采取了嚴厲的“封禁政策”,不允許開發,也不允許關內百姓向東北遷移居住,清初時的東北人口隻有可憐的50萬不到,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時,東北的人口仍然隻有300萬左右,使得東北直到清末仍是“沃野千裏,有土無人”。後來在順治至民國時期,由於關內百姓的生活條件越來越惡化,以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華北地區為主的關內百姓開始較為大規模地向東北遷移,這就是著名的“闖關東”。張學良的先祖也是河北闖關東百姓的後人。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之優厚,堪稱全國數一數二。全中國共有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其中以東北平原麵積最大,總麵積三十五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三個半江蘇省大;而東北的土地又是最為肥沃的黑土地,極其適合農業生產,這種黑土在全世界隻有三個地方擁有:中國東北、烏克蘭大平原、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而這三個地方在各自所處的國家裏都是著名的糧食生產地、國家級大糧倉,烏克蘭也因此被稱為“歐洲糧倉”、“蘇聯糧倉”。在中國,黑龍江省一直是中國頭號的糧食大省,吉林省的糧食單產量也是全中國第一,東北的大豆出產量世界第一。東北的農業絕不遜於“湖廣熟天下足”的湖南湖北以及傳統的糧食大省河南、江蘇、山東等地。
不管是太平盛世還是戰亂時期,糧食永遠是最值錢的東西。張學良全麵建設和改革東北的第一步,就是農業改革,具體措施便是這套“土改大綱”,這項工作由政務委員會農業部負責全麵貫徹。為了建設和發展東北的農業,張學良以求賢若渴、三顧茅廬的精神,重金聘請了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張心一以及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農學家董時進擔任東北農業部的正副部長,並全權負責東北的土地改革和農業發展事業,又邀請了著名的農業教育家、農學家、小麥專家金善寶作為這場“土改運動”的首席顧問。為了充實東北的農業科研人才,張學良後來陸續重金聘請了鄧叔群、汪國輿、李競雄、盛家廉等一批中國此時最卓越的農業專家來到東北擔任東北農業部官員或東北農業研究機構的專家。為了讓土改政策深入人心以及讓土改運動得到徹底貫徹,張學良命令宣傳局組織一隊隊土改工作團深入農村大力宣傳,以發動農民群眾。總體來說,這些土改運動的主導思想就是讓農民得到土地,政府合法而有償地收回地主土豪階級囤積在手裏的大量私地並出售分發給農民,從而解放勞動力,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再鼓勵和支持原先的地主土豪富農士紳去投資工商業,從而促使農業、工業、商業齊頭並進和共同發展。
這項破天荒的“土改運動”由於種種客觀條件的限製以及部分人為的阻擾原因,自然還不夠完善,但在真正實施後還是取得了很明顯的初步效果,使得東北地區(不包括熱河省,因為湯玉麟明火執仗地抵觸這項政策,而張學良暫時也無暇去鏟除他)大量基層老百姓和沒有土地的農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張學良也越來越贏得民心和老百姓的擁護。除此之外,東北各地政府按照張學良的要求,又組織大量無田的窮苦百姓進行屯墾開荒運動,使他們獲得土地,也增加東北地區的耕地麵積和農業產量。根據農業局後來的統計,東北四省可耕種地的麵積達到4億畝(占全中國的20%),目前的開發率約60%,還有非常巨大的開發潛力。而農業建設發展除了狹義的耕田種地外,還包括漁業、林業、牧業等,但東北司法部和東北環保部在張學良的指示下立下條令規定,嚴禁過度漁獵和砍伐破壞植被,全麵貫徹環保意識。
張學良隨後又以農業局的名義,命令在東北的偏遠地區建立“農業屯墾團”。招募大批青壯年組建起來進行屯墾拓荒活動,暗中則進行軍事訓練。因此這些所謂的“農業屯墾團”,實際上卻是東北軍的預備役部隊,因為南京政府不允許張學良建立民兵部隊。東北各地的“農業屯墾團”後來累計建立了100多個,總人數達十餘萬,主要駐紮在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境內。在東北軍擴軍和戰爭爆發的時候,這十餘萬訓練紮實的預備役部隊及時地給東北軍注入了新鮮血液,給在前線損失慘重的東北正規軍補充了新生力量。
振興東北的主題包括兩個:一是建立強大的武裝,確保能夠自衛拒敵;二是讓東北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過上富足的生活。張學良雖然迫於眼下中國內憂外患的現狀,非常急於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東北軍,但他也知道,像後世北朝鮮那般窮兵黷武是萬萬不行的。發展東北的經濟也是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既要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就要促進社會的生產力,同時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避免物價飛漲、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等金融惡化現象發生。實際上,一個國家或一個基本獨立的地區內,如果產生物價飛漲的情況,最大的罪魁禍首還是政府,因為造成物價飛漲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行政壟斷和高稅收,並加大了進口關稅,從而使生產成本和物流陳本大大增加;另外,政府的盲目投資也會極大地推高物價,助長腐敗和社會貧富的兩極分化,導致大量財富外流,繼而不得不濫發貨幣以維持金融秩序,最終陷入惡性循環。張學良在他的改革方案中,重複強調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頒布法令法規鼓勵百姓經商和發展手工業,取消張作霖時期為了搜刮民脂民膏而巧立名目設立的那些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以及對生產方式和生產規模種種不合理的限製,民間可自由成立工會、商會、農會等各種自我維權組織,為商人們和工人們提供便利。東北境內所有的商號、店鋪、工廠、工場等工商業機構都必須向東北商業部和稅務部登記注冊並報名資金財產、生產規模、經營項目等情況,繼而依法向政府繳納稅務,嚴厲打擊逃稅漏稅和製造假冒偽劣行為。另外,張學良又巨細無遺地命令,東北境內的各個工廠企業單位全麵都實行“八小時工作製”和雙休製度,雇主讓工人在下班後繼續加班必須支付1.5倍的加班費,雙休日加班必須支付2倍的加班費,法定節假日加班必須支付4倍的加班費,春節七天內加班必須支付6倍的加班費,任何用人廠家都禁止使用十八歲以下的童工,嚴禁用人單位拖欠工人的血汗工資,違者一律依法嚴懲。
現代化民族工業的發展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張學良此時既廢除了以前那些不合理的打壓民族工商業的規定,又給予了大力支持,成立東北經濟建設委員會、東北民生發展委員會,這樣,東北各地的民間工商業和民族企業自然會猶如雨後春筍般欣欣向榮。煉鋼廠、冶金廠、發電廠、機械廠、煤炭加工廠、伐木工廠、罐頭廠、糧食加工廠、電器廠、服裝廠、塑料廠、橡膠廠、玻璃廠、印刷廠、造紙廠、自行車廠、火柴廠、化工廠、水泥廠、皮革廠、毛紡廠、卷煙廠、農藥廠、化肥廠、織布廠、紡紗廠、繅絲廠、製麻廠、製磚廠、皮革製廠、養殖場、牧場、農場、漁場、礦場…必定會在東北的土地上遍地開花、百花爭豔,慢慢形成覆蓋東北的龐大而全麵的資本企業體係。張學良以非常開明的態度鼓勵民間的民族企業家們自由發展的同時,自己也忍不住地“下海”了。其實,對於張學良這種人來說,錢已經沒什麽意義了。但張學良可幹不出損公肥私、中飽私囊的事情來。東北就是他自己的,他自己做蛀蟲,豈不是自己挖自己的牆角?張學良的目的是為以後建設東北的軍事民生等諸方麵的事業而積累資金。畢竟建設發展各項國家級事業時,花錢如流水,錢根本就不是錢了。別的不說,張學良心裏很想建立一支現代化的中國海軍,但那根本就是把錢當草紙燒的行當。張作霖建立東北海軍的龐大開支就把張學良嚇得望而退步,更別說建造那些戰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了,那種幾萬噸的海上鋼鐵巨獸造個兩三艘就能讓此時的東北徹底破產,更何況眼下張學良又沒有技術又沒有人才又沒有設施又沒有條件,建造海軍那是根本想都不要想的天方夜譚。即便是其他的種種大項目,也都是極度耗費巨資的。張學良準備打算自己那個原本就出身於銀行世家的“賢內助老婆”於鳳至投資經營,創辦一些以張學良名義建立但實際上是為整個東北服務的大型公司企業。
張學良在個人經營的同時,打算以東北政府的名義,成立若幹“國營”的大型公司企業,進行軍民兩用的大規模生產,平時造福於民,戰時立刻轉化為武器生產公司,類似德國的克虜伯公司、奔馳公司、保時捷公司等。這些企業既給世界貢獻出精密機器、豪華汽車,同時也都是一個個德國政府依賴的軍火大亨。東北金屬公司、東北重型機器公司、東北能源公司、東北鋼鐵公司、東北醫藥公司、東北精密儀器公司、東北汽車公司、東北發動機公司等一大批日後享譽世界且名字前掛著“東北”二字的軍工業公司以及東北煤炭公司、東北電力公司、東北有色金屬公司等東北官方的大型企業就是在張學良此時的大力推動下而陸續建起來的。實際上,張學良治理經濟的原則是:由政府創辦關係到國家命脈的主要企業,但也不禁止民間同時創業發展(除了私人不許建兵工廠和印鈔廠),政府並不以行政手段進行壟斷,從而使得官方和民間的企業進行良性競爭、互相促進,這種關係就類似於後世的郵政局和各種私人創辦的快遞公司。在張學良的督促下,東北司法部又陸續製定關於副業、服務業、金融業、旅遊業、建築業、演藝業等其他諸業發展的寬鬆法令,大理鼓勵和支持民間這些行業的發展,從而增強東北政府的經濟收入,繼而促使東北的經濟網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各行各業的良性循環,加快東北工業的發展。而東北政府在大力發展政府經營的大型官方企業同時,也注意保護私營工商企業的發展,允許個人企業單位經商,但軍隊和政府的內部人員一律都不得從商。
關於金融和經濟方麵的改革還有兩項很重要的措施,那就是創辦銀行和貨幣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