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節 發展農工商
對於東北的農業發展,張學良堅持“土改政策”,同時大規模地展開拓墾荒地,增加東北農業的種植麵積,在這件事上,他虛心地征求了馬寅初、劉大鈞、何廉、方顯廷、金善寶、張心一、董時進、汪國輿、崔步瀛、張贄等經濟學家和農學家們的意見,確保這個政策能溫和而徹底地貫徹下去。東北位處北方,氣候較寒,因此東北的糧食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大豆、高粱、玉米、甘薯、土豆等。東北地區坐擁中國最大的東北平原,且擁有一望無際的黑土地,平原遼闊、土地肥沃,因此隻要政策合理,東北的糧食自足絕不是問題,在完全解決東北民眾糧食問題的同時,還能大量囤積和大量出口,換來更多的資金以促進東北各項事務的建設。而東北的工業發展,特別是關係到民生事業的輕工業和民族工業,張學良也是大力支持。在這方麵上,張學良在政府主導的同時實行“市場經濟”政策,鼓勵民間資本企業自立發展,互相競爭、互相促進,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麵,遼寧商會總會長杜重遠既是新聞家,也是一位企業家、實業家,創辦了著名的“肇新”派紅磚窯業公司,出產的紅磚質量優良,取代了傳統的青磚。東北的商賈士紳如高崇民、閻寶航、盧廣績、金哲忱、金恩褀、王化一、梅佛光、李象庚、蘇上達等人也都得到了張學良的重用。另外,張學良又大力引進了外資和技術人員。在獲知中國的第一個燈泡是上海亞明燈泡廠製造的後,張學良立刻主動邀請該廠總經理兼工程師胡西園先生,請他在東北開設燈泡廠,並給予相關優惠政策;著名的化工實業家範旭東、著名的化學家和企業家侯德榜、著名的化工專家和化工實業家吳蘊初、著名的實業家盧作孚、著名的民族資本家、麵粉大王、棉紗大王榮宗敬和他的弟弟、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榮德生等一批又一批中國此時的民族企業家們在張學良三顧茅廬式的熱忱邀請下,紛紛來到東北大展身手或在東北開拓業務。範旭東和侯德榜後來在東北建成亞洲規模第一的製堿廠以及全國數一數二的精鹽廠、氨酸廠、硫酸廠、硝酸廠等化工企業;胡西園的“亞”牌電燈泡迅速普及東北的千萬家;吳蘊初在東北建立了全國最大、世界一流的味精廠、氯堿廠、耐酸陶器廠、氨硝酸合成工廠;等等。這些實業家和民族企業家的到來,確實快速地推動了東北的輕工業、化工業、民族工業的急劇發展。從客觀上講,這些企業家之所以在東北如魚得水,一方麵是東北時局穩定,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二來便是張學良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使得他們的事業在這裏呈現出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勢頭。張學良掌管東北後,沒有像張作霖那樣雄心勃勃、意圖入關爭奪中原,而是把重點都放在了經濟發展路線上。在張學良“高瞻遠矚”且真誠的努力下,原本瀕臨破產的東北民族工業和商業起死回生,使得東北在短短一兩年內便成為全國工商業最為繁華發達的地方。其中,東北的化工業、輕工業、紡織業、榨油業、冶煉業等諸方麵工業都雄踞全國之首,成績驕人。張學良充分地利用了東北此時的和平環境,依靠他“超越時代”的目光和自力更生,大力鼓勵東北的民族工商業發展,在東北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全麵而完善的資產經濟體係和新的金融秩序,截止到1930年初的時候,東北民間的工商業固定總資產就突破了10億銀圓。張學良建立這套資產經濟體係其規模之大、投資之少、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使東北原本瀕臨破產的經濟浴火重生並蒸蒸日上,也使東北的經濟實力一日千裏、高速騰飛。在發展輕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同時,張學良也沒有忽視重工業和軍工業。張學良的運氣實在是好得天下無雙,因為他在東北發展重工業的基礎實在是得天獨厚。東北不但是中國的糧倉和糧食生產基地,還是中國的能源基地、資源基地、工業基地,煤炭、鐵礦、石油等工業的必須資源,在東北幾乎是應有盡有(但東北缺乏橡膠)。張學良很清楚重工業是國家基礎和命脈,因此他親自成立東北金屬公司、東北重型機器公司、東北能源公司、東北鋼鐵公司、東北醫藥公司、東北精密儀器公司、東北汽車公司、東北發動機公司、東北煤炭公司、東北石油公司、東北電力公司、東北有色金屬公司等直屬於東北政府的大型企業集團,組成了東北重工業的體係結構,但也允許民間私人發展重工業。張學良又先後聘請了李四光、竺可楨、靳樹梁、賓步程、胡庶華、楊鍾健、馮景蘭、侯德封、袁複禮、李憲之、孫越崎、翁文灝等眾多中國此時最優秀的地質學家、礦床學家、冶金專家、煉鐵專家、資源專家、能源專家們擔任這些大型企業的首席科學顧問,專門指導東北重工業的發展。這些科學巨匠們不負眾望,推動了東北的重工業飛速發展。短短一年間,東北的撫順煤礦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礦,年產煤炭1800多萬噸,東北鋼鐵公司在鞍山的分公司成為東亞最大的鋼鐵公司。鼎盛時期,光是鞍山鋼鐵工廠一年能生產100萬噸鋼鐵(此時關內地區每年的鋼鐵產量總和才50萬噸)。李四光、馮景蘭、孫越崎、翁文灝等地質學家、能源資源學家後來根據張學良的“提點”,成功在黑龍江省安達縣附近發現了中國第一座油田,不但徹底打破了中國“貧油國”的曆史,並且這座油田還是中國第一、世界罕見的特大型砂岩油田,從而讓中國的石油產業陡然間不但是零的突破,還一下子躍居世界產油國行列,這座油田後來被張學良給命名為“大慶油田”。大慶油田預計正式投產後,可年產原油超過1000萬噸,並且根據李四光、孫越崎、翁文灝等專家們的科學評估,大慶油田的產油潛力非常巨大,年產油達到5000萬噸隻是時間問題。擁有了大慶油田,東北步履蹣跚的重工業和化工業的發展刹那間直飆雲霄,張學良欣喜若狂,李四光等專家們也喜極而涕。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座油田正是孫越崎和翁文灝這兩位能源資源學家於1941年在西北地區發現的,就是同樣著名的玉門油礦。但無論是規模還是產油量,玉門都是遠遠不及大慶的。大慶油田被發現後,張學良讓眾專家低調保密,並命令以後的開采也施行軍事化管理,以防敵對勢力覬覦或破壞,因此大慶油田發現的消息並沒有登上報紙。隨後,張學良喜氣洋洋地邀請範旭東、侯德榜、吳蘊初等化工實業家們前來大慶,加入東北石油公司,負責開采和煉製石油,繼而再發展由油礦而衍生出來的氨廠、硫酸廠、電解堿廠、乙烯廠、塑料加工廠等石油產業化工廠,迅速促進東北化工業的從無到有並展翅飛速崛起。除了大慶油田外,李四光等專家們隨後又發現了遼河油田和鬆原油田,使得東北的產油量能達到2000萬噸以上(1930年初的數字)。張學良對這三座至關重要的油田都派遣農統局的特工和最精銳的軍警部隊進行嚴格保護及保密。軍工業穩步且快速發展的同時,自然也帶動了東北軍工業和兵工廠的發展。東北軍工業總督辦楊宇霆一絲不苟且巨細無遺地執行了張學良的重組東北兵工廠和擴大東北軍工業命令,在1929年夏季的時候,東北原先的兩大兵工廠:奉天兵工廠、奉天迫擊炮廠,以及東北境內原先零散的軍工業作坊都已經重組完畢。此時的東北共有五大兵工廠,分別是:鬆原兵工廠(火炮製造廠)、濛江兵工廠(槍械製造廠)、四平兵工廠(戰車製造廠)、公主嶺兵工廠(飛機製造廠)、長春兵工廠(軍需品和軍服製造廠),另外在沈陽和哈爾濱各建有一座單獨的中型兵工廠和一座軍械維修廠,在沈陽北部的虎石台鎮擁有一座坦克研製工廠。這七座兵工廠加起來,按照1930年初的數字,共擁有機器設備1.3萬部,兵工專家3000餘人,工人2.8萬餘人,是全亞洲規模最大和生產量最大的綜合性軍工業,每月的軍工業總開支達到300多萬銀圓,每月總計可生產大口徑的火炮50多門、中小口徑的火炮300多門、各型炮彈6.5萬餘發、步槍7000多支、子彈2000萬發、輕重機槍1200多挺、炸藥1.5萬噸。東北軍工業和兵工廠的擴大,一靠張學良的重視和投資,二靠楊宇霆的嘔心瀝血,三靠越來越多的人才。顧維鈞帶著張學良的給他的任務和巨資前往歐美後,很快就給張學良源源不斷地送來的大量的國外人才和中國在海外的人才。對於東北的軍工業來說,首推人物就是劉先誌和他的弟弟劉來誌。劉先誌是卓越的力學家、機械學家、工程學家、火炮專家、穿甲彈專家、兵器學家,早年留學德國並擔任過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副總工程師,是此時中國極其難得的軍工業巨擘,他的弟弟劉來誌也是十分出色的軍工專家。顧維鈞到德國後,沒費什麽力氣和口舌,就把這對張學良求之不得的軍工寶貝給送來了。張學良大喜過望,立刻任命劉先誌為東北兵工廠的總工程師,協助楊宇霆建設和發展東北的軍工業,劉來誌也進入鬆原兵工廠擔任火炮設計工程師。另外,顧維鈞還給張學良又送來了中國此時最傑出的潛艇學家、船舶工程學家王榮璸、中國在民國時期第一個探索製造直升飛機的航空學翹楚朱家仁、曾製造出中國第一架飛艇的機械學家謝瓚泰等精英專家。張學良頓時樂得幾乎走路都不知道先邁哪條腿,立刻重金聘請這些專家進入東北兵工廠工作。除此之外,在東北高等學府裏擔任教授講師的靳樹梁、賓步程、胡庶華等一批冶金學家、機械工程師、軍械專家也兼職在東北的兵工廠內工作。這些人才,使得東北的軍工業和兵工廠呈現如火如荼、一日千裏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