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節 新風新氣象(1)
張學良可真是忙得要死了,雖說諸葛亮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謳歌稱頌,但他壯年早逝的下場可就讓人不怎麽願意學習了。東北易幟後,原先的奉天迫擊炮廠的督辦、現任的鬆原兵工廠廠長李宜春以及工業部長李四光、交通部長茅以升、遼寧省總商會會長兼宣傳部副部長杜重遠等十多名愛國的科研人員、士紳賢達聯名向張學良提議,要求創辦中國的第一家汽車生產廠,造出中國人的第一輛汽車。對此,張學良自然非常讚同,撥款了一百萬元資金給李宜春,命令他調撥設備和人員,並吸取國外來東北的工程師、機械師、汽車維修師等技術人員,在四平兵工廠內新建一座汽車製造廠,負責研製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此時的沈陽市共有營運汽車500多輛,官商自用汽車700多輛,但都是買來的進口汽車,因為此時的中國還沒有自製汽車的能力,這自然激發起許多愛國誌士的民族自尊心,因此向張學良呼籲創辦中國自己的汽車製造工業。張學良當然知道擁有汽車製造工業的重要性,別的不說,東北軍想要自己造坦克,起碼先要有製造汽車的能力吧?
此時的東北並不具備自製汽車的能力,但大批德國的技術人員的到來,這使得這個事關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工業的重要項目得到了實現的可能性。1886年初的時候,德國生產出的內燃機汽車申請了汽車專利,因此那天被公認為世界汽車誕生日,德國自然是著名的汽車生產大國,眼下來到東北的德國技術人員裏,擁有不少汽車工程師、汽車維修師等汽車方麵的技術人才。張學良又給予了大力支持,因此原本用於研製和生產戰車的東北四平兵工廠在眼下則是一座汽車工廠,全廠共有職員200多人,絕大部分都是德國來華人員,還有工人三百多人,在缺乏技術和設備的情況下,艱難地展開了中國人自製汽車的嚐試,首要目標是研製和生產出一種載重量達到1.5噸的汽車。這樣的目標安排,也是為了東北的軍事和工業提供優先考慮。畢竟軍隊和工業建設是最需要汽車的。
六月份的時候,東北的銀行事業和金融秩序也逐步建設完善。五大東北政府直屬的“官方銀行”陸續都建成,分別是中國東北銀行、東北工商銀行、東北農業銀行、東北建設銀行、東北交通銀行。這項金融事務,張學良把它交給了原先的東北銀號總辦彭相亭、張作霖生前的私人銀行經理薑雨田以及自己的那個出身銀行商賈世家、頗有理財能力的正牌大老婆於鳳至去負責。當初於鳳至嫁給張學良時,於家直接送了兩座銀行作為嫁妝,一座是位於沈陽的富裕祥,另一座是位於錦州的慶泰祥。同時,張學良又邀請馬寅初、劉大鈞、何廉、方顯廷、陳岱孫、周有光、楊杏佛等幾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擔任東北這五大官方銀行的副經理或是高級金融顧問等職務,確保東北的金融秩序能得以穩定發展。1929年7月1日,東北地區的地方貨幣“東北元”正式發行,並很快得到了東北民眾的熱烈歡迎。
這個夏天的中國,仍然動**不堪。六月初,孫中山先生在北平的靈柩在晉綏軍的護送下,被迎回南京中山陵,國民政府在6月1日為孫中山遺體舉行了盛大的“奉安大典”;六月底,蔣桂戰爭結束,蔣介石獲勝,李宗仁被迫下野,白崇禧和黃紹竑則逃亡越南避禍;與此同時,蔣介石操控國民黨開除了“意圖不軌”的馮玉祥的黨籍,免除本兼各職並通緝拿辦;七月初,原本前往山西尋求閻錫山和晉綏軍聯盟的馮玉祥被又一次見風使舵的閻錫山給囚禁了,以此表示自己和晉綏軍對蔣介石以及南京政府的“忠心”。關內各地仍然是戰火不熄、兵災連連。
七月份的時候,東北出了兩件很有影響力的大事。
在梁思成、林徽因、蔡方蔭、朱啟鈐、劉如鬆等建築學家們的規劃和設計下,張學良準備對沈陽的核心城區進行大規模的擴建,主要就是在沈陽市中心修建一片長一千米寬五百米的大型廣場,命名為“和平廣場”。廣場正北新建三座大廈,正中是東北四省軍政議會大廈,左邊是東北四省軍務委員會大廈,右邊是東北四省政務委員會大廈;廣場以南呈眾星拱月狀地新建東北十八部的辦公大樓;廣場以東新建東北邊防公署司令長官部大樓,以西新建東北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在十八部的辦公建築群以南,再新建一座占地麵積超過300畝的大型博物館(這是張學良答應那幫考古學家的事情),同時嚐試性地在沈陽修建中國的第一條地鐵。其實這條地鐵也是出於在戰爭期間用於防空洞的考慮。所有的建築都由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東北大學建築學院進行設計。既然要擴建城區並修建大型廣場,那麽張學良肯定避免不了地要幹起了在一件後世已經聲名狼藉的事情:拆遷。當然,張學良肯定不會搞什麽暴力強拆,對需要拆遷的沈陽和平區居民都給予了足夠的賠償和穩妥的安置。接到拆遷令的一千多戶沈陽和平區的居民基本都給予了配合和理解,但還是出了點麻煩。和平區雲集路附近的一戶周姓市民死活不肯拆遷,聲稱他們家的房子是祖宅,從光緒年間住到現在,都橫跨了好幾個皇帝總統了,給十萬大洋也不拆遷。負責此事的和平區政府派官員與這戶人家磨破了嘴皮也商量未果,迫於工期有限,區政府強行拆了這戶周姓市民的房子,並出錢替他另建了一所住宅。但這戶周姓市民不依不饒了,一紙訴狀告到了沈陽市中級法院。剛上任一個月的沈陽市中級法院法官、著名法學家梅汝璈宣判和平區政府的行為觸犯了國家法律,侵犯了公民的居住權,侵害了公民的私人財產,要求區政府向這戶居民賠償並道歉,還要在原地重建他們家的祖宅。
而隨後,沈陽市地方人民議會的代表們紛紛彈劾沈陽市和平區的區長,彈劾的罪名是“玩忽職守、強占民財”,搞得這位區長焦頭爛額、狼狽不堪。
這件事很快隨著《東北民報》、《東北晨報》、《東北晚報》等新聞媒體的大肆報道而傳遍了全東北,風波越鬧越大,甚至鬧到了張學良的麵前。張學良聽說後立刻親自趕到和平區,代表東北政府向那戶周姓市民鄭重道歉,同時勒令和平區政府立刻在原地重建這戶人家的祖宅並進行全麵的賠償,和平區的區長記大過處分。沒想到事情鬧得如此之大的那戶周姓市民看到少帥親自趕來,嚇得誠惶誠恐。但張學良好言安撫了他們,並向現場的上萬居民和記者鄭重宣布:“法律至高無上!法律規定公民的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人或是任何機構,包括我在內,在沒有你們同意的情況下,都無權侵犯你們的私人財產!”
跟在一邊的梁思成無奈地對張學良道:“少帥,這戶人家若是不搬遷,和平廣場就沒有辦法修建了。您想想看,本來是一大片一覽無餘的開闊廣場,偏偏在東南的那一角光禿禿的地冒著這戶人家的祖宅,豈不是…豈不是有點不倫不類?”
張學良堅定地道:“不倫不類也好!正好可以提醒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政法工作者,法律至高無上!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年底的時候,東北和平廣場以及周邊的各個建築都陸續完工,同時在廣場偏南處豎立起兩座一左一右且都有二十米高的巨型石雕,由齊白石、豐子愷、林風眠等美術家集思廣益而設計,並由法國著名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以及中國此時最傑出的雕塑家江小鶴、王臨乙、滕白也等人合力完成,分別是孫中山和張作霖的石雕。每座石雕的台基高五米,石雕本身高二十米,包括台基在內重一百多噸,都用上好的新疆和田漢白玉雕琢而成。石雕本身各部位分開雕琢,最後再運上台基組裝拚接而成。張作霖的雕像著一身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戎裝,雙手合於腰間,手駐長劍而立,目光炯炯、凝視前方,神威凜凜、淵渟嶽峙,氣勢雄偉恢弘;孫中山的雕像著一身中山裝,左手微微叉於腰間,右手則伸向右前方,目光如炬、眺望遠方。張作霖石雕台基上篆刻著四個字:寸土不讓;孫中山石雕台基上也篆刻著四個字: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自然是孫中山的名言,張作霖出身草莽,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有“寸土不讓”的豪言壯語。曾有一次,日本人想刁難張作霖,便故意請張作霖題字,張作霖原本是要寫“張作霖手墨”的,但不小心寫成了“張作霖手黑”。日本人紛紛哂笑,張作霖經隨從提醒才醒悟過來,然後靈活變通道:“對於那些想吞並中國國土的人,我張作霖當然手黑了!這叫‘寸土不讓’!”蓋棺而論,張作霖在“寸土不讓”這件事上還是盡到一個中國軍人的本份職責的。張學良此時讓人在和平廣場上豎立張作霖和孫中山的巨型石雕,一方麵也是紀念這兩位對東北和對中國造成巨大影響的偉人,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張作霖也能稱為東北的“國父”了,另一方麵也是張學良借機向南京政府暗示自己也對孫中山充滿尊崇之意。至於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和張作霖的“寸土不讓”,則是張學良特地用於警示東北的官員和軍人的,官員要做到“天下為公”,軍人要做到“寸土不讓”,隻有這樣,中國才能夠真正地富強起來。
實際上,此時的東北普通民眾都是把張作霖和張學良作為自己的領袖的。張作霖和張學良在東北民眾心裏的地位遠高於孫中山和蔣介石。
當然,梁思成之前說的情況也變成真的了。就在孫中山石雕的腳下幾米外,重建後的那戶周姓市民祖宅十分突兀且光禿禿地保留在原地,和整個廣場的布局格格不入、頗為醒目。之所以這樣做,張學良也是為了讓“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法律觀念深入人心。在之後,沈陽的和平廣場也成為沈陽的一大景點,東北很多大型活動也都在這裏舉行,這倒使得這戶周姓居民在家裏改行開商店後發了不小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