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節 中國北方王(1)
中原大戰的兩大贏家自然是蔣介石和張學良。蔣介石此戰是大獲全勝,徹底鏟除了“西北王”馮玉祥和“華北王”閻錫山這兩個老對手,同時重創了桂係,把桂係的勢力驅逐出了華中地區,又把原本遊離於蔣介石控製之外的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幾個省的地盤都納入了中央軍和中央嫡係的控製範圍內,使得蔣介石的中央嫡係成為全國最強大的實力派巨頭,坐擁華東和華中的江蘇、浙江、山東、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全國最富庶發達的地區,並且擁兵百萬、統領中央,可謂睥睨全國、傲視群雄。 如果說蔣介石贏得是高聲大氣、轟轟烈烈,那張學良就是贏得不顯山不露水,贏得很低調。先不說別的,光是錢財這方麵,張學良就發了橫財,簡直是大撈特撈,賺得盆滿缽翻。首先是向中央軍、反蔣聯軍倒賣軍火,張學良就賺了七八千萬大洋,隨後對雙方虛與委蛇時,張學良先從閻錫山和馮玉祥那裏榨取了五百萬元軍費,然後從蔣介石那裏勒索了兩千五百萬元軍費,剿滅湯玉麟時又從湯玉麟那查封了一千多萬元。光是數錢,張學良就數得手抽筋了。 而地盤和軍隊,張學良也是狠狠地賺翻了。東北軍一記假道伐虢,鏟除了湯玉麟這個心腹大患,同時自身額外地增加了10個師的番號,而西北軍和晉綏軍的殘餘部隊以及西北軍和晉綏軍的地盤也基本都被蔣介石交給了張學良。蔣介石此時急於讓中央軍恢複元氣並從軍閥混戰中騰出手來,然後再調動中央軍主力南下去對付盤踞在贛南瑞金一帶的那支“紅色軍隊”(年底12月時,中央軍發動了第一次圍剿戰爭),因此基本都把北方的殘局交給了張學良去收拾,這自然給張學良提供了擴大自身東北派係地盤的大好機會。晉綏軍盤踞的山西、綏遠、察哈爾、河北、北京、天津這四省二市以及西北軍的陝西省,都被張學良一咕嚕地吞了下去。其實,西北軍在寧夏、甘肅、青海這三省也頗有勢力,但這三省主要是回族馬家軍的地盤,張學良也不便把手伸得太遠,因此隻吞了在西北地區最富庶的陝西省。但為了不讓蔣介石和南京方麵猜忌自己,張學良很快便把河北省和北京特別市歸還給了蔣介石,以表示自己的“忠心”,但留下了天津市,因為張學良嚴重缺乏優良出海港口。對此,蔣介石大為讚賞,並且根據張學良的提議,保持北京的名稱並設立為河北省的省會,天津繼續保持特別市。這樣,北京、天津、河北省的關係就像南京、上海、江蘇省的關係(上海此時屬於江蘇,重慶也屬於四川,天津屬於河北)。蔣介石隨後派遣中央軍進入河北省和北京市,將這個北方軍閥和北方政權的核心地區納入南京的控製下,確保中國北方不會再出現與南京政府分庭抗禮的北京政府。張學良則打算把天津市建設為東北最大的出海港口和中國的“北方上海”。 趁著中原大戰,張學良這個大贏家除了原先所擁有的東北四省外,手中又增加了山西、綏遠、察哈爾、陝西這四個省以及天津市,坐擁中國北方的八省一市,躍升為不折不扣的“北方王”,東北派係的地盤麵積增加了約85萬平方公裏,人口數量則整整翻了一倍。中原大戰結束後,東北派係的地盤麵積達到了22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數量約為6700萬(東北四省人口3300多萬,山西省人口1400餘萬,陝西省人口1500餘萬,綏遠省和察哈爾省的人口加起來約300多萬,天津市的人口約100萬。)。 至於軍隊方麵,張學良的勢力也陡然激增。此時東北軍可以名正言順地擁有30個步兵師和5個騎兵旅,總兵力擴到了45萬。張學良若是弄一些小動作,擴到五十萬也不成問題;另外,蔣介石還把近二十萬的西北軍殘部和全麵投降後的十多萬晉綏軍都交給張學良去編遣處理。蔣介石對西北軍晉綏軍殘部的整頓縮編是有規定的。根據西北軍代表、晉綏軍代表同蔣介石、張學良的反複磋商後,最後決定:西北軍殘部被縮編為8個步兵師、4個騎兵旅(已經向蔣介石和張學良投降的西北軍部隊不算,那些部隊在性質上已經成為中央軍派係和東北軍派係裏的非嫡係部隊,不再屬於西北軍);晉綏軍殘部被縮編為6個步兵師、3個騎兵旅、6個炮兵團(晉綏軍正規化程度較高,也擁有獨立的炮兵部隊)。西北軍最終保留12萬兵力,晉綏軍最終保留10萬兵力,連同東北軍共同駐守北方八省一市。在這件事上,蔣介石和張學良的態度是一樣的,都強力打壓西北軍和晉綏軍餘脈,強行削減西北軍和晉綏軍殘餘實力。蔣介石肯定不想看到自己好不容易打垮的西北軍和晉綏軍會死灰複燃,而張學良也不願意自己派係裏這兩支非嫡係部隊的人數太多。當然了,這22萬新編後的西北軍和晉綏軍自然也被納入張學良的麾下,使得張學良此時的部隊猛然間暴增至67萬,包括45萬嫡係的東北軍,以及這12萬非嫡係的西北軍和這10萬非嫡係的晉綏軍。新編後的西北軍和晉綏軍並不屬於東北邊防軍,但都受控於身為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張學良,是東北軍的非嫡係仆從部隊。 張學良此時的67萬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對於此時北方八省的6700萬人口來說,還是維持著民眾和軍人的“百一”比例,因此並沒有對北方八省的財政和民生造成太大負擔。 對張學良本人來說,他又多了三頂官帽: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國民政府軍政部副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同時得到中華民國第一枚青天白日勳章。另外,東北派係裏的很多人也進入了南京政府裏就職,使得東北派係把勢力延伸進了中央政府。可以說,東北派係已經成了僅次於中央派係的全國第二大實力派係、第一大地方派係。年僅二十九歲的張學良也位居僅次於蔣介石的一人之下、四萬萬人之上的全國第二號實力派領袖。東北派係在進入張學良時代後,躍居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由於張學良在這場中原大戰中展現出了“英明睿智”的頭腦、“高瞻遠矚”的目光、“圓滑老練”的手段,使得東北軍隻付出很小的代價,卻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戰果,幾乎是輕而易舉地便重新恢複了張作霖時代的奉係曾雄踞九個省的最鼎峰時期的實力,並且還借助蔣介石的中央軍而一舉打垮了東北派係的宿敵閻錫山和馮玉祥,又趁機鏟除了盤踞一方、分裂東北的湯玉麟。這些,都使得東北派係內部一些原本對張學良並不太服氣的元老新秀們從此對張學良佩服得死心塌地,從而大大地提升了張學良在東北的威望,加強了張學良在東北的領導權力,並奠定了張學良在東北不可動搖的領袖地位。 東北易幟後,張學良的對外政策是強硬防日、整軍備戰;對內政策分為兩部分,一是在東北韜光養晦、勵精圖治,二是堅定擁蔣,但不盲目仆從於蔣,從而在確保東北擁有很大自主權的情況下同時又在國內獲得穩固而牢靠的後台靠山。事實已經證明,張學良的對內“擁蔣”政策是非常正確的,不但讓東北避免卷入國內戰爭,還在這場中原大戰中成為最大贏家,同時又讓張學良自身位極人臣並取得了蔣介石的高度信任。10月10日,張學良在沈陽的東北軍政議會大堂內正式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代表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吳鐵城和代表國民政府中央政府的張群對張學良進行監誓並捧交印信,現場共有中外來賓八百多人參加典禮。 吳鐵城致辭道:“中央政府特以此重任付托張學良副總司令,乃因張副總司令恪守尊奉本黨之三民主義,堅定接受和忠誠執行國民革命之使命,且已得到多番事實之考驗。此次張副總司令振軍入關,擁護中央,削平內亂,即以貫徹先前易幟、促進統一、維持和平之主張,故義聲所播,和平複睹。張副總司令以副黨國之厚望,而慰民眾之喁望,就職之後,便可以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之職輔弼中央蔣總司令奠定大局,共擔國政軍務,政府得以從容建設。此誠國家長治久安之計,萬世之盛事!願張副總司令與蔣總司令共同努力圖之,幸甚!幸甚!” 張群隨後也發表了致辭,洋洋灑灑,盡是對張學良的大加褒揚之詞。張學良聽得很不以為然,但現場的東北軍政高層們則無不聽得心花怒放、神馳飛揚。張學良成為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這意味著東北派係不再是一個地方派係了,而是成為中央派係裏的一大實力派,東北派係的性質得到了質的飛躍,畢竟做個地方土皇帝是沒有躋身中央“朝廷”裏有前途的。就在兩年前,東北還是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國民政府眾巨頭聯合圍攻的對象,但現在,東北派係可謂今非昔比,張學良猛然間躍居全國第二號人物,馮閻李等人都被打倒。此時擺在東北派係前麵的,是一條充滿前途的光明大道。想到這裏,現場的東北軍政高層們又怎麽不興奮激動?當初東北易幟,很多東北高層之所以反對,就是怕東北派係從此會仰人鼻息、寄人簷下,但現在,他們之前的擔憂都煙消雲散,對張學良這個“少帥”都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