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節 中國北方王(3)

 張學良此時共有67萬正規軍。隨後他又如法炮製,在這北方八省裏建立他那所謂的“農業屯墾團”,也就是變相的預備役民兵部隊。在張學良的一手主導下,分散於北方八省的“農業屯墾團”累計建立了一百五十多個,總人數15萬餘。如果加上楊虎城的部隊(5萬兵力),張學良擁有的正規軍和民兵總數達到近90萬,這對於北方八省的6700萬人口來說,倒也不算是窮兵黷武。張學良雖然也大幅度擴軍,但他奉行的是“精兵政策”,重質量超過重數量,並非像其他地方軍閥那樣拚命擴軍,搞得部隊裏士兵比槍還要多。張學良這17個軍,駐遼寧省5個軍,駐熱吉黑晉陝五省每省各2個軍,駐綏察二省每省各1個軍。從張學良的兵力部署上不難看出,張學良的軍事重點還是對付日本人,因此把東北軍的精華都放在了隨時可能爆發戰事的遼寧省第一線。駐遼寧省的這5個軍都是精銳,新補充的東北軍部隊也是從吉林省和黑龍江省抽調來的老部隊。第1軍和第5軍更是每個軍擁有5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4個炮兵團、1個戰車隊,實力非常雄厚,堪稱是東北軍的精銳主力。這是因為張學良從來就沒有對日本人掉以輕心過。在張學良的心裏,日本人始終都東北乃至中國的頭號潛在敵人。從張學良對待西北軍和晉綏軍的態度看,還是很寬和的,隻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混編,沒有完全地拆散他們。張學良的做法是“推心置腹、以誠待人”,對加入自己麾下的西北軍和晉綏軍等非嫡係部隊,都和嫡係的東北軍一視同仁。張學良在編遣和安置西北軍及晉綏軍的時候,召集了所有西北軍和晉綏軍的高層將領進行談話,鄭重聲明自己對西北軍、晉綏軍、東北軍采取的態度都是平等的,絕沒有親疏遠近之分,對山西、陝西等非東北的地區,張學良保證會盡心盡力地愛護和重視,絕不對非東北的地區橫征暴斂、大肆搜刮,保證非東北的那四省百姓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對非東北派係的軍政高層也絕不猜忌。張學良隨後任命晉係元老姚以價擔任山西省主席,晉係元老南桂馨擔任綏遠省主席,晉係元老趙戴文擔任察哈爾省主席,西北係元老張之江擔任陝西省主席,而至於張培梅、李成林、王嗣昌、何其鞏、鄧長耀、過之翰、鄧哲熙等晉綏係和西北係內的德才兼備的人員,張學良也都信任有加並委以重任,或任命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或任命為東北軍務委員會委員,或仍安置在原籍為家鄉百姓竭心盡力。張學良對晉綏軍和西北軍的將領宣布,晉綏軍和西北軍的部隊都按照東北軍的標準,每個師每月發放40萬元軍費,每個旅每月發放30萬元軍費,決不讓西北係和晉綏係的人員有“人在屋簷下”、“寄人籬下”的感覺。晉綏軍和西北軍官兵們以前欠餉很多,此時在得到張學良的慷慨解囊後,普通士兵平均每人每月能得到8元軍餉,比之前閻錫山和馮玉祥發得還多,因此軍心大安,很多晉綏軍和西北軍的基層士兵都誇讚張學良“宅心仁厚”。其實張學良說了一大堆話,主要意思就兩個:“你們從現在起跟著我張學良,隻要你們忠心耿耿,我絕不虧待你們,但你們如果三心二意,那我也會毫不客氣。”聽到張學良這番真摯而坦誠的保證後,原西北軍和晉綏軍的將領們都紛紛表示“堅決以國家大局和民族大義為重,維護和平,擁護中央”“絕對服從副座,彼此共同努力,以維護中國北方之安寧”。其實西北軍和晉綏軍的將領們都明白,自己畢竟是地方派係的人,即便投降蔣介石,也得不到中央軍的重用,還不如跟著同為地方派係的張學良。況且,張學良實力雄厚、富得流油,跟著張少帥肯定有肉吃。 蔣介石交給張學良的西北軍約18萬、晉綏軍約15萬,張學良隻保留了22萬精銳士卒,其餘的十多萬都遣散回原籍,所需遣散費約300萬元。張學良跟蔣介石再三申請,得到南京政府調撥的100萬元,餘下的200萬元都是張學良自己掏腰包,並沒有從山西省、陝西省進行強行征收。張學良的這個舉動再次大大地增加了晉綏軍將領和西北軍將領對他的好感(其實張學良在中原大戰中狠狠地賺了一億多元的巨款,這區區二百萬對他來說不過是毛毛雨)。 當然,張學良雖然不會做得像蔣介石那般狠,但也不是吃齋念佛、老實巴交的老好人。晉綏軍、西北軍和東北軍在經費上是一樣的,可武器裝備這方麵肯定就略有差別了,東北兵工廠生產出的新式軍械肯定是優先供應給東北軍。另外,張學良對西北軍和晉綏軍還是要進行一些滲透控製工作的,張學良既是一方軍閥,自然不會讓自己的大派係裏還有小派係存在。首先就是晉綏軍派係。客觀上講,晉綏軍的現代化建設水平是很高的,人員素質和武器裝備先進程度在全國各派係軍隊裏僅次於中央軍和東北軍,晉綏軍此時總共擁有大炮380多門、迫擊炮近1000門、機槍近1500挺、飛機22架,這也是閻錫山苦心經營山西十九年的成果。晉綏軍擅長打防禦戰,不擅長打機動作戰。晉綏軍總體而言比較“保守”,造成這一點的主要原因是信奉“中庸哲學”的閻錫山本身性格就十分保守,“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是閻錫山的最大特點,這也使得曆史上抗戰期間的晉綏軍一直都偏居山西一隅,沒有像桂軍、滇軍、川軍那樣走出本省。但晉綏軍有著其他地方軍閥所很少有的兩個大優點,一是內部非常團結,二是忠誠度非常高。軍閥混戰期間,被收買而反叛閻錫山的晉綏軍高級將領幾乎沒有,抗戰期間,叛國投降的晉綏軍高級將領也幾乎沒有,而西北軍和東北軍在這一點上都不如晉綏軍,抗戰期間叛國投敵的西北軍東北軍將領比比皆是,西北軍將領在軍閥混戰期間也經常反叛其領袖馮玉祥。因此,對於晉綏軍,張學良用收買利誘的辦法是行不通的,但晉綏軍內部是分為三個派係的,分別是以閻錫山為首腦的“五台定襄派係”、以徐永昌為首腦的“崞縣派係”、以傅作義為首腦的“晉南派係”。閻錫山用人素來是“非山西本省人不給予重用”,對山西內部則是“非晉北人不給予高度信任”,因為閻錫山本身是山西北部的五台縣人,他的這種小氣量使得也是山西人但卻是山西南部人的傅作義和閻錫山素來有齟齬間隙。眼下,傅作義已經被張學良調到了綏遠省,這就相當於去掉了晉綏軍內部三分之一的勢力,並且傅作義沒有理由不靠近張學良;閻錫山本人已經下野,那此時的晉綏係內部主要就是徐永昌為首腦的“崞縣派係”,而在這其中,晉綏軍幹將商震素來與晉綏軍嫡係將領不和,一直想脫離晉綏係另找出路,而商震的幹兒子劉多荃是張學良心腹愛將,自然而然,張學良和商震就是一拍即合,商震和他嫡係的李競容、黃永華、高鴻文等將領就成了晉綏軍被東北軍吞並後第一批投靠東北派係的原晉綏係內部勢力。這樣下去,張學良肯定能把晉綏係給磨得四分五裂。其實客觀上講,晉綏軍的特點是“保守”,那麽在眼前這種“寄人籬下”的情況下,張學良隻要做得不是太苛刻過分,那晉綏係的高層們雖然不會對張學良死心塌地,但還是會聽從他的命令的。 對於晉綏軍,張學良基本沒有大刀闊斧,但對於西北軍,張學良則將其基本全部打散,同時全力拉攏新的“西北王”楊虎城。 馮玉祥的大西北軍覆滅後,繼承陝西地盤的楊虎城就成了新的“西北王”,楊虎城的部隊也就成為小西北軍。楊虎城並非投降張學良的西北軍或晉綏軍,因此他雖然屬張學良管轄,但不是張學良的部下,而是中央軍駐陝西部隊。不過,楊虎城既不是蔣介石的嫡係也不是蔣介石的親信,投靠蔣介石不過兩年,蔣介石卻把陝西交給他,原因有三點:一、蔣介石的中央派係根基在南方,蔣介石本人也是江浙人,在西北缺乏勢力基礎,一時間對陝西有心無力;二、陝西自民國以來一直戰亂不斷,再加上災荒連年,因此經濟較為落後,比不上南方諸省,所以蔣介石對陝西既是鞭長莫及,同時也不把陝西作為他的首要想控製的地區;三、楊虎城是馮玉祥的叛將,用他對付馮玉祥在西北的殘餘勢力比較合適,楊虎城本身在西北還是有一定的聲望和影響力的。正因為這三個原因,蔣介石才把陝西省交給了原屬於西北軍並且是陝西人的楊虎城。 楊虎城當然清楚這些,他對蔣介石的態度跟張學良差不多:在蔣介石和南京方麵不危及自身根本利益時,基本以服從和合作為主。楊虎城參與了蔣馮戰爭、蔣唐戰爭、中原大戰,對蔣介石的實力有非常深刻的認識,眼下,地方派係裏還有實力挑戰蔣介石的隻剩下張學良,並且楊虎城自己此時在名義上也是張學良的部下。讓楊虎城頗為感動的是,張學良對楊虎城沒有任何頤指氣使的“上級”架勢,反而親自拜訪他,也沒有安插東北軍到楊虎城的部隊裏。另外,楊虎城畢竟在名義上屬於中央軍,南京方麵每個月還是撥款給楊虎城的,但張學良在額外又按照一個軍的標準每個月給楊虎城的第17軍撥款100萬元軍費。另外,陝西省在去年剛剛遭到了特大旱災,全省赤地千裏、餓殍遍野。張學良獲悉後,立刻調撥了三千萬元用於陝西的賑災和重建。張學良的宅心仁厚讓楊虎城大為敬佩,也讓身為陝西人的他大為感動。楊虎城當初由於厭煩馮玉祥的反複無常而投靠了蔣介石,但對蔣介石沒有太大的好感,此時看到張學良實力雄厚且為人仁義,自然對張學良大為傾心。楊虎城知道自己這種半獨立狀態是維持不了多久的,自己也很難發展成實力派割據勢力,還不如投向張學良。因此沒過多久,名義上是張學良的部下但其實並不受張學良控製的楊虎城便徹底倒向了張學良。楊虎城起初對張學良是半合作半服從,但很快就加入了東北派係,他的小西北軍也成為東北軍的一部分,他本人則成為張學良的好友和東北軍的高層核心將領,最後位居張學良的“前五虎上將”(張學良時代的東北軍前五虎上將是於學忠、王樹常、王以哲、傅作義、楊虎城;後五虎上將是梁忠甲、蘇炳文、孫連仲、張自忠、徐永昌;張學良的五大智囊是楊宇霆、蔣百裏、李浴日、楊傑、商震;張學良的五大元老是張作相、王樹翰、米春霖、劉尚清、顧維鈞。東北軍後來由於在國內國外南征北戰,因此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的後起之秀層出不窮,又有另外十三名最出類拔萃和最戰功赫赫的青中年將領被稱為張學良的“東北軍十三太保”)。 成功拉攏了楊虎城和小西北軍,張學良也就等於控製了陝西省和西北軍的殘餘勢力了。 張學良忙完這些後,已是十一月初。按照約定,張學良要去南京“麵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