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節 雛虎再添翼(3)在孔憲林的指點下,張學良親自給馬來亞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菲律賓華僑領袖李清泉先生、印尼華僑領袖莊西言先生、緬甸華僑領袖胡文虎先生、北美華僑領袖司徒美堂老先生等中國海外各地華僑領袖寫了盛意拳拳、誠意懇懇親筆信,希望他們能派人來東北實地考察訪問,如果覺得東北有發展潛力,那東北熱忱歡迎他們來投資,東北政府會以法律手段保證他們在東北的權益,並會給予各方麵的優惠政策。 收到張學良的親筆邀請信後,陳嘉庚、司徒美堂等海外華僑領袖們都給予了熱烈回應。二月初,海外華僑經過聯合商議後,派來了一百多人的商業考察團來東北實地考察,為首的是陳嘉庚先生的胞弟陳敬賢和胡文虎先生的弟弟胡文豹,成員有南洋企業家陳六使、新加坡華僑企業家林文慶、李鐵民、荷蘭華僑商人陳炳丁等人。張學良和張作相親自在營口碼頭迎接了海外華僑商業考察團,並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親自陪伴左右,進行講解和分析。僑商們對東北此時熱火朝天的大建設大發展現狀都感到非常驚奇和振奮。張學良又陪伴僑商們前往東北的各煤礦、鐵礦、煉鐵廠、發電廠、汽車廠、農場、工場、牧場、漁場、林場、商場、學校等工農商學諸業機構進行實地考察,同時向僑商們詳細講述了東北吸引外資的各種優惠政策。僑商們在東北可謂大開眼界,一改以前對東北的評價,紛紛表示東北的資源非常豐富,是一片潛力巨大的熱土,再加上張學良和東北政府的盛意支持,並且東北不同於中國關內,關內戰事頻繁,而東北則非常平靜,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東北是非常值得重金投資的。這些僑商們在各自回到國外後,高度評價了東北和張學良。在1931年春夏時期,東北迎來了海外僑商投資的第一批熱潮,超過100家公司企業來到東北或在東北建立,總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的外資被僑商們帶到東北,極大地帶動了東北工商業的發展。張學良還專門成立《東北華僑報》,作為在東北境內的華僑和僑商們互相交流以及報道東北華僑事跡的報紙。 東北的人口密度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是比較低的。在1929年初,張學良剛接手東北時,東北四省的總人口約3100萬,此時是1931年初,東北的人口已經達到3300萬。除了東北自身的人口自然增長外,關內來到東北的移民也是東北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根據文獻記載,光是在1925年,關內就有49萬人逃荒逃難到東北,而在1929年和1930年這兩年間,每年都有超過100萬關內人口來到東北。一來,關內戰亂連連,特別是中原大戰,更加造成了河南山東二省上百萬百姓淪為難民,這些華北地區的難民很大部分都選擇前往東北落戶;二來,張學良對關內來東北的移民也采取了歡迎政策。這數百萬的關內移民是巨大的生力軍,也是重要的人口資源。張學良命令東北政府把來東北的關內百姓都安頓在東北的邊陲地區,參加邊陲屯墾活動,東北政府給予生活資助,移民們屯墾出的土地一部分交給政府,剩下的都歸他們自身所有,這個政策極大地刺激了來東北的移民們的屯墾積極性。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給東北增加了豐富的勞動力,也進一步地加強了東北農業生產的發展。張學良還敦促東北司法局在1930年的時候陸續頒布了《獎勵屯墾農牧暫行章程》、《獎勵種植樹木暫行章程》、《獎勵種桑培柞暫章程》等一係列鼓舞東北農牧耕種的政策,推進東北農業、林業、漁業、牧業、屯墾開荒、植樹造林、種桑養蠶等各種農業活動的發展。另外,張學良還委任東北農業局的官員和東北的農學家們前往各農業地區進行指導工作,並斥資從國外購買了上千輛拖拉機等農業機器。張學良和東北政府的這些正確措施,都使得東北的農業發展呈現出日新月異之勢。 一九三一年春夏時節,揮之不去的戰爭的陰雲再度籠罩在中國大地上,籠罩在東北大地上。2月28日,蔣介石囚禁了反對他繼續在國內用兵的國民黨元老、立法院院長胡漢民,從而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內部又掀起了陣陣波瀾。蔣介石的政治死對頭汪精衛等人隨後前往南方,以此事猛烈攻訐抨擊蔣介石,同時聯合廣東粵係實力派頭目陳濟棠和廣西桂係實力派頭目李宗仁,在廣州成立廣州國民政府,不承認南京國民政府的合法性,這使得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再次陷入分裂的危機中。獲悉此事後的張學良搖頭苦笑不已:“這個汪精衛也不嫌累,一會兒和兩湖軍閥聯合成立武漢國民政府,一會兒和西北軍晉綏軍聯合成立北京國民政府,現在又和兩廣軍閥聯合成立廣州國民政府,他跟老蔣作對是不是作上癮了?”張學良的態度還是老樣子,在第一時間宣布支持蔣介石,擁護南京國民政府,斥責分裂國家的汪精衛等人。 四月上旬,蔣介石以何應欽為“剿匪總司令”,率二十萬大軍,發動了第二次圍剿作戰。 與此同時,東北境內也不怎麽太平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外患自然是日本人,內憂則是剛剛投靠張學良沒多久的石友三。 石友三堪稱是民國軍閥裏的一朵奇葩,“信義”二字對他來說就是擦屁股紙,此人翻臉比翻書還快,並且翻得毫無廉恥。這個倒戈將軍比他的老長官馮玉祥還要會背信棄義。關內混戰期間,他屢屢反複無常、投機鑽營,一隻腳踩多條船。蔣馮戰爭時他叛馮投蔣,蔣唐戰爭時他叛蔣投閻;中原大戰爆發時,他是反蔣聯軍的一員,東北軍入關參戰後,他見勢不妙,再再次見風使舵,投靠了張學良,這是他的第五次倒戈。此時,石友三則策劃著第六次倒戈。 中原大戰後期,石友三看反蔣聯軍必輸無疑,因此便再度倒戈,由於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這三方勢力他都曾投靠過,也都曾反叛過,所以便投靠了張學良。張學良知道石友三不是什麽好人,但為了當時的大局,暫時接受了他的投靠,並委任他為“東北軍第三軍軍長”。在東北軍和晉綏軍的戰爭裏,石友三也出了不少力。中原大戰結束後,西北軍和晉綏軍都土崩瓦解,而石友三由於倒戈得快,站到了中央軍和東北軍的勝利陣營裏,因此實力沒有損失。戰事全麵結束時,石友三的部隊還有6萬多人,盤踞冀南豫北十多個縣。東北軍撤回關外時,石友三無處可去,隻好聽從張學良的命令,跟著東北軍一起撤到關外。因為蔣介石對石友三的朝秦暮楚也深惡痛絕,如果石友三還留在關內,早晚會被蔣介石秋後算賬。此時的石友三搖身一變,成為東北軍將領,麾下部隊也加入了東北軍。蔣介石看在張學良的麵子上,也不便追究石友三的責任。石友三跟張學良撤到關外後,張學良把他和他的部隊安置在察哈爾省,整編為第127、第128、第129師,共4萬餘人,和東北軍第120師石文華部編為東北軍第十二軍,石友三擔任中將軍長和第127師師長,駐守察哈爾省,同時兼任察哈爾省保安司令。 張學良對石友三屢屢賣主求榮的劣跡一清二楚,對他的人品相當不齒,因此對他的提防心非常重。張學良對晉綏軍、西北軍其他投靠自己的將領都做到了以誠相待,但對石友三則處處掣肘牽製。為了防止石友三割據察哈爾省自立,成為第二個湯玉麟,張學良對石友三的部隊采取了很強的監控手段,不但把第120師這支東北軍嫡係部隊安插到石友三第12軍,還暗中吩咐駐熱河省的王樹常第6軍和駐綏遠省的傅作義第15軍嚴密監視石友三。石友三本來就不是真心投靠張學良的,對於張學良提防自己的手段,石友三更是不滿至極。石友三原本有6萬餘人,被張學良削減到了4萬餘人。當時石友三在關內無立足之地,不得不聽命於張學良。另外,張學良給石友三的軍費經常拖欠或借故克扣,並且基本沒有給石友三補充過武器彈藥或輜重被服。這更加激起石友三的刻骨仇恨,也刺激了他原本就反複無常的性格。表麵上看,石友三是此時察哈爾省的封疆大吏,但張學良卻把第120師編入石友三的部隊裏,表麵上說“石文華和石友三是本家,應該多親近親近”,明顯就是讓石文華來監視石友三的,並且張學良在後勤補充方麵也卡住石友三的脖子。時間一長,石友三便對張學良也起了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