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新型戰艦

於是,劉雲四人便關起門來“苦練內功”,其中首要的是設計一款專為星際戰鬥打造的戰列艦。之前的空天艦隊效率不高,因為無人炮艇太小太脆弱,戰鬥力又差,數量也形不成優勢,而戰鬥主要就靠母艦。但母艦還要承擔許多別的任務,例如生產裝備、攜帶物資、建造殖民地等等,對戰鬥力造成很大的影響,效率體現不出來。那麽,新設計的戰列艦就必須專門為戰鬥而生。

而當前科技水平下,星際戰鬥的主要武器就是激光炮加導彈,那麽就必須加強這兩方麵的設計。母艦上沒有這麽多空間搭載更強大的激光炮,那麽戰列艦就必須做到這一點。

至於導彈方麵,小型導彈對動輒億噸的星際戰艦而言傷害力太小,那就必須造得更大,導彈本身也有裝甲,防止被敵人的攻擊型護盾摧毀,速度方麵2400公裏每秒已經差不多了,最關鍵要提高射程。在太空中,雙方距離動輒數百萬公裏,就算光線傳播也要幾十秒,這時候若要實現實時製導,實現更高精確度,更強的靈活性,就必須采用空間波技術——空間波雷達製導。因為母艦的蟲洞引擎已經用到空間波搜索的功能,也有了空間波雷達,那就必須把它用到導彈技術中去。空間波能夠探測一個區域內的引力波動,由此識別目標,有了空間波雷達,那麽相關製導技術的誕生隻是時間問題。

於是,劉雲四人經過多次設計、試製,終於在鄰近2050年底之時把新型戰列艦設計出來,然後便開始投入生產。

這種新型星際戰列艦,重新拾回“鳳凰”的名字,叫做“鳳凰戰列艦”!鳳凰者,鳳舞九天,而且是不死鳥,千年一涅槃,劉雲希望自己的戰列艦能夠像鳳凰一樣,在星空中發揮強大的戰鬥力,而且“打不死”,甚至“死而複生”。“死而複生”這一點不是吹牛,而是有技術支持的,這次的設計,能讓鳳凰戰列艦被摧毀之後的殘骸能夠在回收後快速修複,這也勉強算是“死而複生”了吧。另外,對於艦內人員的緊急逃生,劉雲也想出一個絕妙的法子,容後再提。

鳳凰戰列艦,滿載重量約80億噸,長4200米,最大寬度為960米,最大高度為660米,整艘船呈平底梭形,艦首較為平滑,並非尖梭形。實際上,如果拿鳳凰戰列艦和舊的鯤鵬母艦相比,那麽鳳凰戰列艦的個頭小得多,而平均密度也大得多,這是因為鳳凰艦上采用精金、秘銀複合裝甲的比例大為提高了,這密度自然就上去了。實際上,鳳凰戰列艦的防禦力甚至比3倍重量的鯤鵬母艦還要高!這就類似以前的航母,雖然噸位大,但防禦力卻不及噸位稍小的戰列艦,因為裝甲厚度有很大差別。

考慮到星際戰鬥中戰列艦將麵對大量的激光攻擊,所以外殼需要更高的反射率,以提高對激光的抗性。秘銀的反射率是挺高的,但那隻是對可見光,對X激光的反射率還顯得不足,為此,劉雲將誇克機器人中的轉換核摻雜進秘銀中去,這種方法類似半導體工藝,通過摻雜來控製材料的性質。摻雜之後,秘銀的深層電子形成的能帶更寬,對超強X波段激光的反射率大大提高了。實際上,光是反射率的提高用處並不大,因為激光強度如果超過反射材料的上限,那麽一切都是徒勞的,隻有把反射上限提高才真正有用。而摻雜之後的秘銀,最大的增強正是反射上限!經過測試,劉雲發現新型反射裝甲能將思金戰列艦主炮級別的激光的損害降低30%!這就相當於對激光的防禦力提高了42%,效果非常明顯!

至於導彈爆炸的高溫和震爆攻擊,精金、秘銀複合裝甲的抗性一向很強,是思金母艦材料的五倍左右,這項優勢本身就很明顯,暫時不用加強了。

在海戰時代,無畏艦開啟了“大炮巨艦時代”,實際上無畏艦屬於“全重型火力戰列艦”,全重型火力意味著對敵艦的傷害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最大的革新。而現在,劉雲設計的星際戰列艦,就不能再裝備那種小型的隻能打飛機的激光防禦炮了,必須采用“全重型激光炮”的配置,才能適應新的星際戰鬥。

鳳凰戰列艦,艦首擁有四門口徑200米的巨型激光炮,四門主炮呈菱形排列,炮口與艦首齊平,並不突出來影響性能與外觀,由於采用相位控製技術,因此炮口無需旋轉也能控製激光方向。這四門主炮,每一門持續發射的激光能量可達到2000萬噸**每秒,看起來比鯤鵬母艦的激光炮弱了一半,但實際上因為口徑減小,實際能量密度還提高了一倍。當然,一艘鳳凰戰列艦的主炮火力總和仍不如舊的鯤鵬母艦,但戰列艦的噸位隻有鯤鵬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新型的激光主炮多了一個“蓄能”的功能,這在戰鬥中非常有用。新型激光主炮,蓄能時間可達60秒鍾,也就是說可以將一分鍾內蓄積的能量瞬間爆發出去,威力十分可怕!如果用激光持續攻擊敵人,那麽敵人可以調整姿態閃避攻擊,讓攻擊效率降低。如果距離遠,激光有延遲,那麽發射的能量真正起作用的可能還不到十分之一。而如果把能量累積到一個脈衝之內,如果擊中的話,就能一擊重創對手!

當然,要真正重創對手,還需要命中才行,所以,這鳳凰戰列艦,十分講究“首發命中”,對人員素質要求很高。鳳凰戰列艦編隊加入戰鬥前,通常都蓄滿能量,進入戰鬥後瞅準時機發射,如果擊中敵人,那麽可能第一發攻擊就將敵人的整個艦隊打掉一小半,對戰局十分有利,如果沒命中的話,之後的戰鬥就困難許多了。戰鬥過程中通常需要保持火力輸出,敵人可不會靜靜地等你蓄滿一分鍾後再釋放,所以一般隻有開始時可以使用蓄能。

除此之外,鳳凰戰列艦還擁有160門激光副炮,分布在各個位置,這些激光副炮的能量也達到30萬噸**每秒,一般作為防禦用,如果麵對敵方大批小型艦船,這些副炮就能造成大片的殺傷。總之,再也不會出現那種導彈飛來,激光能量太弱,竟然攔截不掉的尷尬局麵。

不過,戰列艦不是專門反導用的,如果要反導,應該主要靠護衛艦。

除了激光主炮,鳳凰戰列艦還裝備了新的星際導彈——“巨闕”導彈。上次和思金人,嗯,準確地說是和玩家天邪打了一仗,劉雲發現他的星際導彈都是千噸級別的,因此,劉雲也把巨闕導彈造得相當巨大,重達5000噸。為了不讓它輕易被敵人攔截,劉雲還特地為導彈設計了秘銀裝甲。導彈的秘銀裝甲是可選的,一般可以隻用普通穿甲彈頭,但若對方反導能力強,便要使用秘銀裝甲的巨闕導彈。巨闕導彈身長達到40米之巨,直徑6米,而有五千噸的體重,這平均密度相當高,原因是裝甲較重,適合作為穿甲彈。

射程方麵也必須提高,至少要達到1000萬公裏,因為思金人的“飛彈蟲”就有如此射程,不能吃射程的虧。在這麽遠的距離上,是需要空間波雷達製導的,否則命中率就會大為下降。

像“巨闕”這樣的巨型導彈,隻有大型戰艦能夠搭載並且發射,而鳳凰戰列艦就是極好的搭載平台。

實際上,如果鳳凰戰列艦隻是裝甲強大,攻擊力強大,僅僅如此而已的話,還稱不上“不死鳥”,要實現這個功能,就要做好人員逃命的措施。為此,劉雲設計了一種微型蟲洞,一端設在鳳凰戰列艦上,另一端則在母艦之上,一旦鳳凰戰列艦損毀嚴重,即將被擊毀,那麽艦上人員可以通過微型蟲洞迅速轉移到母艦之上。微型蟲洞並不出奇,都是衝動,但這種微型蟲洞的兩個端口都可以跟隨各自所在的艦隻任意移動,就像綁定了一樣。於是,這種微型蟲洞就相當於“任意門”了。要使戰列艦上大批人員迅速逃生,就不能隻有一個任意門,必須每個艙室都擁有,至少重要的艙室都擁有任意門,以便讓所有人都能安全撤離。

而人員撤離之後,鳳凰戰列艦如果被擊毀,變成殘骸,那麽就會啟動戰列艦內剩餘的誇克機器人,開始緩慢修複。如果能把殘骸拖到一種移動戰艦維修廠——船塢母艦之中,就能迅速修複,並且重新投入戰場使用,相當於鳳凰涅槃了一次。如果敵人強到秒殺鳳凰戰列艦,那還是算了吧,這樣的敵人是暫時惹不起的。

製造出鳳凰戰列艦之後,劉雲立馬安排一批鯤鵬母艦的武器操作手進行集訓,重點訓練他們的“首發命中”能力,這對新的鳳凰戰列艦十分重要。

除了戰列艦,母艦的設計方案也要進行大規模改造,舊的鯤鵬母艦配置不合理,要被拋棄了,劉雲重新設計了母艦,不再使用“鯤鵬”的名字,改稱為“神龍母艦”。神龍母艦與鳳凰戰列艦,正好可以搭配。於是,這種命名方式被劉雲一直沿用下去,現在生產的神龍母艦可以稱為一代神龍,對應一級母艦,之後的則為二代、三代,等等。

對母艦的改造,首先要確定其功能,讓其更加專業化。劉雲設計了兩種母艦——指揮母艦和船塢母艦,前者是戰場上的指揮核心,至於後者,則能夠直接生產戰列艦這樣的大型戰艦!

一般來說,戰列艦和母艦都非常龐大,都必須在專門的星際船廠中生產,這種船廠占地麵積極廣,而母艦一般隻能生產護衛艦之類的小型艦隻,最多能生產稍大的驅逐艦,戰列艦是沒法生產的。而劉雲他們的技術比較獨特,可以直接使用息壤核心生產,所占的地方不大。那麽,船塢母艦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空殼子,裏麵裝滿生產材料,還有一個巨型息壤核心,一次隻能生產一艘戰列艦,這已經是極限了。

至於指揮母艦,則在原有鯤鵬母艦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去掉激光主炮,隻安裝一些防禦用的激光副炮。至於離子炮則保留了,雖然敵人基本都有磁場護盾,但有時候離子炮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像上次劉雲用離子炮來清除妄圖奪艦的思金人,以及用來清除前路的障礙。戰列艦上是沒有離子炮的,那會降低武器效率,所以隻能讓指揮母艦裝備離子炮。

指揮的功能並不需要占用多少空間,那麽,指揮母艦中的許多空間就可以用來生產護衛艦等消耗型小艦艇,以及裝運登陸艦、陸戰隊,這是占領敵方行星必備的兵種。

而護衛艦,作為整支艦隊的防衛力量,也需要用心去設計,因為星際導彈是重大威脅,如果護衛艦隊做得好,那就可以攔截掉大部分的導彈,大大提高艦隊的生存能力。

設計了鳳凰戰列艦之後,劉雲他們再接再厲,設計了一種1000萬噸級的護衛艦,名為“羽林”護衛艦。羽林護衛艦呈長梭形,身長600米,最大寬度80米,而最大高度為60米。與一般的戰艦不同,羽林護衛艦不裝備主戰武器,因為它的任務不是戰鬥,而是防衛,因此,其上裝備的防衛武器的數量極多!

首先,護衛艦上裝備了眾多的反導激光副炮,這種副炮的口徑達到30米,出射能量為30萬噸**每秒,與鳳凰戰列艦上的副炮規格一樣。說實話,戰列艦的副炮裝在護衛艦上,也相當於主炮了。因此,這種激光炮的數量不可能多,一艘羽林護衛艦上僅有16門,四門為一組,分布在護衛艦的前、中前、中後和後部的上表麵。這種反導激光炮用來防禦5000噸級的星際導彈簡直是輕而易舉!但其缺點是數量太少,一艘護衛艦僅有16門。不過一艘母艦所攜帶的護衛艦可以達到四百艘,加起來這樣的反導火力也相當驚人了。

其次,護衛艦上海擁有“電磁近防炮”。電磁武器已經不新鮮了,現在的中國軍隊中到處都是電磁軌道炮,在地球上的射程能達到兩千公裏,在近地軌道中則能打到大半個地球,但是,其初速度大多在一萬米每秒左右,這種速度在地球上是飛快了,但在宇宙中則是慢如蝸牛,有什麽用呢?如果要讓電磁近防炮達到能夠防禦星際導彈的效果,那麽出射速度應該達到數百到一千多公裏每秒才行!但是,電磁炮的加速軌道的長度有限,以普通超導磁體的磁感應強度,是沒法加速到這麽快的,那麽,這就需要全新的超導體。

很幸運,劉雲他們在豐富的異形核材料家族中發現了一種新型超導體——磁曜石。這種磁曜石是常溫超導體,其轉變溫度在500度左右,並不算耐熱超導體,但其臨界磁場和臨界電流特別高!因此,磁曜石能用於製作超強磁力線圈,用在電磁近防炮上沒有任何問題。不過,磁曜石也有缺點,它是晶體,隻有晶體狀的磁曜石超導性能最好,粉末狀的就差很多了,而性質比較硬脆,沒有延展性,沒法像金屬那樣可以隨意拉長製成導線,那麽,如果要用磁曜石做成線圈,就必須在生長的過程中一次成型!用普通的生長材料的方法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線圈的幾何空間結構很複雜,難以在生長過程中就長成這樣,但是,若用納米機器人和誇克機器人來生產,這個問題就輕易地解決了,因為這些微型機器人製造所有東西都是一次成型的,而且缺陷幾乎沒有,可以輕易製造出完美的晶體。隻需在納米核心工廠中將電磁近防炮一次成型,或者直接讓息壤核心製造整艘“羽林”護衛艦,這些問題都能一次解決!

最後定型的電磁近防炮采用多管火炮的模式,單管口徑400毫米,標準電磁彈丸每枚重1.5噸,屬於穿甲彈類型。羽林護衛艦的電磁近防炮是36管一組,排列方式為中間一圈6管,排成六邊形,六邊形的外側密排12管,同樣也排成六邊形,最外邊的18管也密排在其上,總共36管(可以用硬幣驗證這種排列方式)。電磁近防炮出射速度達到1000公裏每秒!而每一管的射速達到20發/秒,如果一組近防炮全速開火,那麽每秒打出720發炮彈,重達1080噸!這樣開火,物質消耗速度是很快的,但卻能在太空中織起一道道強大的近防火力網,就像加特林機槍一樣,用密集火力來攔截敵方導彈。

每一組電磁近防炮的總半徑達到7米,在護衛艦的上表麵上占用空間不大,因此一艘羽林護衛艦裝了80組電磁近防炮,分為5個防禦區塊,間隔在激光副炮陣列之間。不過,電磁近防炮開火的時候可要注意了,火力一旦全速開動起來,那彈藥流失速率是極高的,一不小心彈藥庫就打光了!而且,不能所有電磁近防炮同時開火,那後坐力非常大,會引發不可預知的後果!

注意到,羽林護衛艦的所有防衛武器都安裝在上表麵,下表麵則沒有,這是因為護衛艦一般都在戰列艦和母艦周圍執行防禦任務,隻需防衛一側就可以了,兩側都有武器就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