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博士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談到一個女才子對於人生成功的感悟曆程,現引用如下:
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錦輝是一個典型的女才子。在清華大學電子係讀書時,她就天姿過人,同時又兼具誠懇、謙遜等品德。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時,潘錦輝用她靈活而敏銳的思維方式以及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贏得了許多專家的一致好評。後來,潘錦輝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斯坦福大學深造,並有機會在許多國際知名的大企業中工作。
在常人眼裏,潘錦輝女士旅途可謂一帆風順,但潘錦輝自己卻不這麽想。她常常問自己:成功究竟是什麽?難道學業和事業上的一帆風順就是最大的成功嗎?難道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名和利就是最大的成功嗎?如果成功隻有一種定義,那麽,自己多年來擁有過的許多美好的憧憬和設計又該如何實現呢?
有一天,一位學長無意間問潘錦輝:“你到底對做什麽感興趣呢?”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潘錦輝,令她在一瞬間明白了許多:成功之路有許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許多種,隻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一種成功,就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和快樂。
從此,潘錦輝積極投入到了樂觀、充實的人生當中。
做自己想做的事,作最好的自己,就是人生的一種成功。這種對成功的解讀,對於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迷惘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劑醒腦藥。
在作選擇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追隨潮流,而要堅持自己內心的感覺,要憑自己內心的喜好來確定自己該選擇什麽。因為往往自己喜好的才能成為自己擅長的,也才能做好它。
烏姆貝托像許多大學畢業生一樣,茫然地迎接了大學畢業典禮。他完全不能肯定自己究竟想幹什麽。他擔任了一所小學的社會工作者的職位。由於他喜歡與人打交道,因此他對這個工作還算滿意。在這之前,他作為家裏的獨子,處處受到嗬護,接觸麵很狹窄,而這個工作卻使他接觸到了前所未知的眾多生活層麵,增長了閱曆。但是,幾年後,他對社會工作感到厭倦了。他認為自己有興趣和才幹,也有獨創性和精力,應該把這些優勢用在更有成就感的事業上。因此,他想找一個對他來說正確的職業。妻子也鼓勵他立即辭掉工作,但他不願意讓她獨自承擔每月數目不小的生活開支。因此,他決定等確定真正興趣後再更換工作,免得跳來跳去。後來,他終於明白自己最樂意做的就是款待客人。
他辭掉工作,成為一家快餐連鎖店的職員。他的工資比原來掉下來一半還要多,但他的家庭已做好了節衣縮食以度過暫時難關的打算。此後的18個月是烏姆貝托一生中最艱苦,然而卻又最愉快的日子。他進步很快,終於成了連鎖店中最大的一家零售店的經理。
獲得經營餐飲業的經驗後,他決定創辦自己的事業,辦起了一家有20名職工的“宮殿”餐廳。幾年後,“宮殿”成為當地一家頗有名氣的餐廳。
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質和才能。我們都有體驗,若是感興趣的,我們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而這正是成大事所需要的狀態。要時時弄清楚自己的定位,才能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獲得快樂,而這份快樂,也將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朋友、更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