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去做”可以影響我們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幫助我們去做該做而不喜歡做的事;在履行自己的職責時,它可以教我們不推脫、延遲。
莫耶士就讀於北德州州立大學時,硬著頭皮寫信給總統候選人詹森,自願加入助選團,為詹森爭取德州選票。莫耶士勇敢跨出這麽一步,使他成為公眾人物。在極短的時間內,成了美國總統的新聞秘書,然後當上某電視新聞網的評論員,有機會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廣播人。莫耶士多年來始終擁有展現才華的機會,這一切皆起始於一封自我推薦信,即他主動跨出的第一步。
假如我們頭腦裏已經有一個好的想法,就該去做。也許本來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更好,但在我們率先行動之前,他們或許連嚐試的念頭都未曾有過。
由於要付諸行動,我們的準備也會更加周全,能力也獲得增強,最後我們會變成最稱職的人。
想知道眼前的湯好不好喝,最好先喝喝看。伸出手拿起湯匙,舀起一口湯喝喝看,就這麽簡單。可是有些人放著這麽簡單的動作不做,卻去檢查湯中的材料和成分,弄清楚是誰用什麽方法煮的,所以這碗湯會有什麽味道、怎麽個好喝法。就算這樣可以推測出某種程度的味道吧,可是這畢竟隻是“腦中的味道”,並不是真正品嚐到的味道。
“腦中的味道”,也就是說,這用大腦去想像的味道。因此,那不是真實的味道。
不隻是食物,這個“腦中的味道”論調可以套用在各方麵。
比方說,你去服飾店。看到一件衣服,你覺得“啊,這件不錯”,這時,與其去思考它的線條如何、領口的造型如何、下擺的剪裁又是如何,不如實際試穿,看看適不適合自己的體型與氣質,順便確認一下它的顏色在陽光下有何不同。我相信這樣應該會更快也更能確定。
人在采取行動前,如果自己不先做某種程度的了解,或許都會有點不安吧。不過,這畢竟隻是“腦中的味道”,也就是隻用大腦去了解,並非真正的了解。
人生其實可以更簡單。當你采取行動前,不要先問上一百個問題,要用行動來回答與解決問題。
有一個野心勃勃卻沒有作品的作家說:“我的煩惱是日子過得很快,一直寫不出像樣的東西。”“你看,”他說,“寫作是一項很有創造性的工作,要有靈感才行,這樣才會提起精神去寫,才會有寫作的興趣和熱忱。”
說實在的,寫作確實需要創造力,但是另一位作家為什麽能寫出暢銷書呢?
“我用‘精神力量’,”他說:“我有許多東西必須按時交稿,無論如何也不能等到有了靈感才去寫。一定要想辦法推動自己的精神力量。我的秘訣是:先定下心來坐好,拿一枝鉛筆亂畫,想到什麽就寫什麽,盡量放鬆。我的手先開始活動,用不了多久,我還沒注意到時便已經文思泉湧了。”
“當然有時候不用亂畫也會突然心血**,”他繼續說:“但這些隻能算是紅利而已,因為大部分的好構想都是在進入正規工作情況以後得來的。”
“明天”、“下個禮拜”、“以後”、“將來某個時候”或“有一天”等等,往往不是“永遠做不到”。有很多好計劃沒有實現,原因在於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卻說“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
在美國,每年不知有多少高中生,不眠不休地寫研究論文,參加菲利浦科學獎的評選。原因是菲利浦科學獎不但代表著很高的榮譽和頒發巨額的獎金,而且獲獎證書還有個妙用——可以當作申請著名大學的敲門磚。
參加比賽的學生當中,最成功的要算是來自紐約市的高中生們了。據統計,從1942年創辦菲利浦科學獎到現在,紐約市的學生囊括了1/4的大獎。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1/4中,又以史蒂文森高中的學生占多數,該校幾乎年年都有學生擠進準決賽。
但是,1989年12月18日,史蒂文森高中傳出一片哭聲,許多學生蒼白著臉說:“我們的眼淚、血汗全白費了。”
他們哭,不是因為比賽敗北,而是由於他們的研究成果,根本沒能進入菲利浦科學獎評選委員會的大門。
12月14日,160份報告,先由史蒂文森分成兩箱寄出,其中一箱在菲利浦獎截止日期——15日前準時寄到,而另一箱裏的90份報告,卻拖到18日才寄達。
“我們有收據為憑,它確實是14日寄出的‘隔日快遞’。”史蒂文森的老師解釋。
“我們寫得明明白白,我們必須在15日收到。”菲利浦科學獎的主辦人說,“我們不管你什麽時候寄出,隻管是否準時收到。”
我們不妨想一想,不管是學生拖還是老師拖,但是,為什麽非要拖到收件截止的前一天才寄出呢?
相信學生、老師都可能拖了。不僅小孩愛拖,大人也愛拖。
在紐約曼哈頓有個夜間郵局。每年到遞交大學申請書和報所得稅的最後一夜,那個郵局前都會出現壯觀的場麵。一條長龍從郵局延伸到街頭又轉來轉去,直轉過半條街。一輛接一輛車子衝過來,跳下心急如焚的人。大家都趕在那最後一秒,夜裏12點鍾聲敲響之前,把手裏的表格寄出。
與其說他們是“趕”在最後一秒,不如說是“拖”到最後一秒。相信,也有許多人,像史蒂文森學校的學生那樣沒有趕上那最後一秒,而拖掉了自己的希望。
有人批評,認為菲利浦科學獎應該有點兒人情味、有點兒彈性,不要讓孩子們的心血白費。但是,比賽就像人生的戰場。它比實力,也比速度。速度何嚐不算是一種實力。你沒別人快,你比別人拖,就是顯示了你比別人差。優勝劣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且未嚐不是好事。如果那些輸了的學生能汲取教訓,今後做事再也不拖,那麽他們在這次錯失的機會中學到的,應該比失去的更值得。
如果有個電話應該打,可是自己總是再拖。如果這時那句“現在就去做”從自己的潛意識裏閃出:“快打呀!”這時就應該立刻去打電話。
或者,把鬧鍾定在早上六點,可是當鬧鍾響起時,自己卻覺得睡意正濃,於是幹脆把鬧鈴關掉,倒頭再睡。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會養成習慣。假使腦海中始終提醒自己“現在就去做”,這時就不得不立刻爬起來。
魏爾士先生就因為養成了“現在就去做”的習慣而成為一個多產作家。他絕不讓靈感白白溜走,想到一個新意念時,他立刻記下。這種事有時候會在半夜裏發生,這時魏爾士會立刻開燈,拿起放在床邊的紙筆飛快地記下來,然後繼續睡覺。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因為拖拖拉拉耽誤了火車,上班遲到,甚至錯過可以改變自己一生的良機。
要記住:“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