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妖仙樓,李冬除了帶了白糖,還帶了點蠔油去。
他覺得想必白糖,妖仙樓的老板可能會對蠔油更有興趣。
畢竟白糖可以找到替代品,別家也有的賣,但蠔油卻不行。
目前他手裏的就是獨一份。
李冬今天進城,還把小怡也帶著了。
到了妖仙樓後,小二一看見李冬,眼睛都直了。
連忙找了一個非常好的位置,讓李冬坐下,然後為他要吃點什麽。
上一次玉傾詩告訴李冬,妖仙樓對他永久免費,李冬也沒客氣。
畢竟,他今日便是特意帶小怡來這裏大飽口福的。
“對了,你們掌櫃的呢?”
李冬毫不客氣的點完菜後,才想起來詢問玉傾詩。
小二說道:“其實上一次那位是我們的大掌櫃,也是幕後老板的千金,但大老板下麵的產業也不止這一處酒樓。大掌櫃通常不經常在這裏。但沒關係,您這個白糖交給我是一樣的,錢什麽的我直接找賬房給你結算就行。”
李冬點了點頭,說實話,他今天若是隻為了白糖而來,玉傾詩在不在倒也無所謂。
但顯然他今天不止這麽一件事。
“那你們二掌櫃呢?這裏還有什麽能拿主意的人嗎?”
李冬斷定,這個小二雖然能拿點主意,但也不是能在大事上做主的人,否則,上一次賣白糖時他也不會看一眼就去找玉傾詩了。
“巧了不是,二掌櫃暫時也不在,要等兩個時辰才回來。您著急嗎?”
李冬歎了口氣,今天運氣果然是不湊巧。
“也沒什麽大事,這是我新研究的一個調味品,帶了一點過來,你回頭拿給玉掌櫃和廚子,他們要是覺得可以的話,我以後可以長期供應。”
還好李冬今天也隻是帶著樣品來給玉傾詩看,玉傾詩看完先考慮一下,過幾天他再來的時候談買賣也行。
李冬家裏的蠔油現在也不多,遠遠不夠這麽大的酒樓消耗量的。
“行,我知道了。”
小二看著這蠔油,黑乎乎的,還很稠,也不知道是什麽,不過就是從心底相信,李冬帶來的一定是好東西。
於是他小心翼翼的將東西給收了起來。
李冬吃完飯,又和小二結算了三十兩銀子才帶著小怡離開。
李冬心心念念的,要帶著小怡去縣裏的集市上逛一逛,給她多置辦一些衣服首飾。
畢竟女孩子在家嘛,還是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才行。
小怡長這麽大,也是第一次有機會逛集市。
路邊的商販都在賣力的吆喝著。
小怡也是走走停停,尤其是看見一些新奇的小玩意時,便有些走不動路了。
“喜歡什麽就買!”
李冬闊氣的看著小怡說道。
今天這三十兩銀子如何使用李冬也想好了,再存十兩下來,留三兩銀子給韓老二,自己拿二兩銀子做平時零用,剩下的全部用來置辦東西。
一半用來買菜和一些其他的日常開銷用品,一半用來給小怡買衣服首飾。
小怡知道李冬如今有錢了,這一次賣糖的錢就足夠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費了。
但還是不舍得花錢。
很多東西隻是看兩眼就走了。
最後還是要李冬出馬,有什麽東西,但凡小怡多看了兩眼,他就直接花錢給買下來了。
路邊攤的東西質地比較一般,主要圖一個樣式好看。
買了兩隻簪子三對耳環,還有一條手串,才花了七錢銀子。
當然,這些小飾品質量差點沒事,待兩天不喜歡了就丟,圖個新鮮,但抹在臉上的胭脂水粉就一定要買好的了。
李冬帶著小怡去了胭脂水粉的店。
“掌櫃的,把你們這裏時下最受歡迎的且質量好的胭脂水粉拿出來!”
李冬知道小怡舍不得挑,直接開口做主,叫老板拿了店裏最好的東西來,讓小怡挑。
“來,娘子,隨便挑,可千萬不要給我省錢。否則,要是被發現了,我可就要直接將店裏覺得好看的東西都包圓了!”
李冬挑了挑眉,衝著小怡說道。
小怡聽完忍不住紅了臉,而胭脂店的掌櫃的一聽李冬這話,便知道來了大客戶。
既想要對客人熱情一點,又想著讓小怡別太主動,等下李冬就可以把東西都包圓了。
好在小怡也不傻,知道李冬說得出做得到,為了避免他當冤大頭,連忙挑了幾個自己喜歡的胭脂水粉。
就那麽幾盒東西,居然一兩三錢銀子。
畢竟是抹在臉上的東西,貴點好,李冬爽快的付了錢,又帶著小怡買了兩套衣服一雙鞋子,一起去了菜市場。
菜市場裏,李冬又買了四隻雞,兩隻鵝,一扇排骨,十斤豬肉,五斤牛肉。
畢竟李冬想著,馬上韓宇也要回來了。
家裏多一個人就是多一張嘴,得多買點吃的。
菜市場離碼頭不遠,李冬又帶了小怡去了碼頭。
那裏有漁船停在那賣水產。
李冬轉了一圈,看見了一個熟人。
說起來,他和對方還有些親戚關係。
對方是韓老二亡妻的哥哥張大勇。
按輩分,李冬也得叫對方一聲大舅。
生意,自然是要照顧自家人的。
“大舅,好久不見啊。”
李冬主動打著招呼。
張大勇見了李冬稍微愣了一下,差點認不出來。
畢竟,如今的李冬光鮮亮麗,精神氣十足,和以前那個萎靡不振的窮酸書生差太多了。
“哎,大外甥,買魚嗎?我送你一條吧!”
今天張大勇生意一般,到現在還有一些魚沒賣掉。
想著反正也算是親戚,送兩條給李冬吧。
回頭賣不掉死了也是浪費。
李冬卻笑眯眯的看著張大勇連忙拒絕:“不用不用,我花錢買。您這還有鱸魚呢,給我弄個三五條吧,撿大的來,有蝦的話也給我一些。”
張大勇也不富裕,一條小漁船養著一家三口。
以前李冬沒錢的時候,也受過他的恩惠。
現在有錢了,自然不能再拿人手軟。
說罷,李冬直接拿了一兩銀子放在這。
現在這個朝代,尤其是這種臨海的地方,雞鴨鵝豬貴,但魚蝦這些相對便宜。
一條大鱸魚也才三十文。
李冬這一兩銀子,甚至足夠將張大勇漁船上剩下的東西都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