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懂得察言觀色,掌握好尺度,做到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實現交際的目的,你就應該學會察言觀色,並根據交際對象的反應做出有效的反應,說恰如其分的話。
古往今來,無論君子還是小人,沒有人不喜歡聽好話。有時,當事人十分懊惱或不快的時候,隻要旁邊有人說上幾句美言,他的懊惱或不快就煙消雲散了。
一次,解縉與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個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記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麽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
還有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釣魚,垂釣半天沒有任何收獲,心中不免惆悵。王景見狀便說:“這實在是因為釣魚人太清廉了,所以釣不著貪圖誘餌的魚。”一句話說得宋文帝拿起空竿高興地回宮了。
相反唐朝的孟浩然,早年即顯示出超人的才華,且名傳京師,也很想到政壇上去一展身手,卻因為一時不慎,將話說錯,而導致一生不第。他與王維友好,王維在內置值班時約孟浩然入內閑談,恰遇玄宗駕臨。玄宗久聞孟浩然之名,當下便讓孟浩然朗誦自己的詩作。不料,詩中有“不才明主棄”一句,惹怒了玄宗。玄宗以為孟浩然是在諷刺他不分賢愚,埋沒人才,孟浩然不但沒得到什麽官做,還惹怒了龍顏。孟浩然是個明白人,他知道這一下仕途更加無望了。“當路誰想假,知音世所稀。隻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於是告別友人,離開長安回到故鄉過起了隱居生活。此後,孟浩然由儒而道,在山水田園詩作中傾訴痛苦,消磨時光,抒發“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的感歎去了,坦然地放棄仕途上的功名利祿,而選擇寂寞平靜,保全了一世美名。
俗話說:“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觀天色,可以由天色推知陰晴雨雪,以便攜帶雨具,免受日曬雨淋;看臉色,就可以由交際對象的麵部表情得知對方的情緒。
在生活中,以下的情況很常見:
妻子在單位生了氣,雖然盡量克製,回家後仍然不太高興。丈夫卻並沒有注意到妻子的臉色和平常不一樣。結果,當他和妻子談到一件事情而意見不一致時,沒說幾句話,兩人就吵了起來……
孩子沒有犯錯,但在學校挨了批評,裝了一肚子氣,悶悶不樂回到家裏。父親看到他垂頭喪氣的樣子,也不問發生了什麽事,張口就開始教育:“瞧你無精打采的樣子,像個什麽?我像你這麽大的時候……”孩子越聽越煩,覺得腦袋都要爆炸了。於是,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是為什麽,把書包往地上一摔,大喊一聲:“煩死人了!”父親一看,孩子這樣頂撞大人,這還得了,於是一巴掌打過去,孩子哭著跑開了……
假如丈夫善於察言觀色,能夠發現妻子的臉色與平常不同,做到體貼謙讓,不和妻子爭論問題,妻子一定會對丈夫的關心心懷感激,說不定會主動把當天的不快向丈夫傾訴,也在無形之中拉近了兩個人的心。
假如父親善於察言觀色,發現孩子表情與以往不同,采用安撫疼愛的方法,細心開導,不僅不會把孩子打跑而致使父子關係惡化,還會給予孩子以心靈的撫慰,加深父子感情。
有位記者去某足球隊采訪,一進門,發現休息室氣氛沉悶,教練鐵青著臉,雙眼圓睜。隊員們耷拉著腦袋,垂頭喪氣。他趕緊退了出去,取消了這次采訪。後來,他打聽到,球隊剛剛在比賽中吃了敗仗,正在慪氣。如果當時他不看對方的臉色、不識趣地硬去采訪,一定不會有什麽收獲,說不定還會挨罵。
看來這位記者很懂得察言觀色。常言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圓。人在高興時,心情舒暢,看見高樓大廈,會想到“凝固的音樂”;看見車水馬龍,會想到“滾動的音樂”。人在情緒好的時候,容易體諒人,樂於禮讓、關心和幫助他人,也願意與人聊天,接受別人的邀請。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而當人在心情鬱悶、煩惱的時候,即使聽到“田園交響曲”也會覺得那是噪音。
那麽,要想達到說話的目的,我們就應該學會察言觀色,根據對方的情緒、心情來決定是否跟對方攀談。
一是在對方情緒高漲時說。人的情緒有**期,也有低潮期。當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時,人的思維就顯現出封閉狀態,心理具有逆反性。這時,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讚頌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況是求他辦事。而當人的情緒高漲時,其思維和心理狀態與處於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時,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心情愉快,說話和顏悅色,內心寬宏大量,能接受別人對他的求助,能原諒一般人的過錯;也不過於計較對方的言辭,同時,待人也比較溫和、謙虛,能程度不同地聽進一些對方的意見。因此,在對方情緒高漲時,正是我們與其談話的好機會,切莫坐失良機。
二是在對方喜事臨門時說。所謂喜事臨門時,是指令人高興、愉快、振奮的事情降臨於對方時。如:對方在職位晉升時;在科研上攻克難關,取得重大成果時;工作中成績突出,受到獎勵時;經濟上得到收益時;找到稱心伴侶、婚嫁或遠方親人來探望時等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辦事”。在對方喜事降臨時,我們上門找其交談,對方會不計前嫌,而且會認為是對他成績的肯定、喜事的祝賀、人格的敬重,從而也就樂意接受或歡迎你的到來,所求之事,多半會給你一個圓滿的答複。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在世界的知識中,最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洞察他人。”我們如果能在交際中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就能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
比如說,當我們去拜訪一個人,不但應該做到全神貫注地與主人交談,與此同時,還應該敏銳地感知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並且恰當地加以處理。
如果主人跟你說話的時候,眼睛卻往別處看,這表明剛才你的來訪打斷了什麽重要的事,主人心裏正惦記著這件事,雖然他接待了你,談話時卻是心不在焉的。這時,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就此打住,跟主人告辭:“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擾了,過一兩天我再來聽回音吧!”這樣,主人心裏對你既有感激,也有內疚:“因為自己的事,沒好好接待人家。”這樣,他會努力地完成你的托付,以此來補償你。
如果在交談的過程中,突然響起門鈴、電話鈴,這時你應該主動中止交談,請主人接待來人或接聽電話,不能聽而不聞、滔滔不絕地說下去而使主人為難。
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學會察言觀色,留意對方的表情,揣摩對方的心情,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就能達到說話的目的,否則,就有可能因為說話失誤而惹出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