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抔土

(12點前還有一章。)

不惹是生非的四騎,在偌大一座大盞城的去留,就像滴水投於巨壑,根本激不起什麽。

徐鳳年跟張秀誠談妥事宜後,很快就離開酒樓,青竹娘隻在相送時說了一句話,說上次離別,他送給她一句話,這次她還給他。徐鳳年笑著說收下了。

張秀誠回到雅間窗口望著四騎在街上遠去,沒有轉身,女子正在緩緩收拾桌上的酒壺酒杯,和那些盛放佐酒小菜的精致碟子,張秀誠好奇問道:“青竹娘,那句話是什麽?可以說嗎?”

青竹娘婉約笑道:“有什麽不能說的,他上次對我說好好活著,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大的道理了。”

張秀誠感慨道:“這世道要亂了。”

青竹娘小聲問道:“他到底是誰?你要是不能說,就別說。”

張秀誠轉過身,有些疑惑,“還真不能說,隻是我跟他聊了那麽多,青竹娘你沒猜出來?”

青竹娘臉頰微紅,“我也不知道當時在想什麽,反正覺得現在好像什麽都沒能記住。”

張秀誠愣了一下,忍住笑意,“你就當他是徐朗好了,反正他真實身份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時候你就算逃回北莽閉上耳朵都沒用。從他對待那婢女的細節中看得出來,不說是好人,但肯定壞不到哪裏去。”

青竹娘白了一眼這個總喜歡自嘲隻會在故紙堆裏降妖除魔的道士,輕聲道:“他呀,壞著呢。”

張秀誠不明就裏,也不樂意摻和這攤子事情,省得裏外不是人。對了,在春秋士子眼中的神州陸沉後,也不知哪個嘴上不積德的讀書人說了句大損話,流傳甚廣,就是說“徐驍照鏡子,裏外不是人”。張秀誠在薊州紮根後一開始不理解,後來才知道是罵那位老涼王殺人太多,是闖入陽間的厲鬼。至於其它如“大將軍走路,一高一低”,這個簡單明了,是在暗諷徐驍是個瘸子,“上梁不正下梁歪”,曾經是用以笑話人屠駝背和他長子徐鳳年紈絝無良,不過隨著徐鳳年的名聲大振,已經很少有人提起。

張秀誠歎了口氣,可惜自己是沒法子看上一眼那位功高震主且得善終的大將軍了。收斂起這些無用思緒,張秀誠看了眼窗外天色,自己也該出城了,大當家那邊還等

著自己的消息。張秀誠突然坐回位置,讓青竹娘放回杯筷菜碟,倒了杯酒,慢飲起來。

她則斜靠在窗口,安靜望著那熱鬧喧囂的異鄉市井。

————

徐鳳年四騎在過大盞城以北雁停關後,為了防止橫生枝節,就棄馬而行,徒步翻山越嶺,在樵獵罕至的山路快速北行。糜奉節和樊小釵都對那孩子刮目相看,小小年紀,悟性好不奇怪,但內力如此雄厚就完全說不通了。他們當然打破腦袋都想不到牧羊童餘地龍,繼承了王仙芝的半數衣缽。薊州之行,六年鳳總能精準找到徐鳳年,傳遞來幽州戰況。當一行四人沿著一條峽穀奔走在高處脊背上,徐鳳年又一次驟然停下身形,抬臂撐起那隻破雲而墜的神俊海東青。糜奉節看見往常神情平淡的北涼王這次有些凝重,站在崖畔怔怔出神。餘地龍一屁股坐在地上,脫下那雙結實牛皮靴子倒提起來,倒掉那些硌腳的沙礫。

糜奉節忍不住開口問道:“葫蘆口戰事不利?”

徐鳳年搖頭道:“棗馬寨那邊的第一場接觸戰,雙方戰損其實還在褚祿山和燕文鸞的意料之中。但是就目前我收到的諜報來看,有些戰場之外的‘意外’必須要重視起來了。楊元讚親自領先鋒軍直撲臥弓城。自古以來,一輩子得有半輩子活在馬背上的北方遊牧民族,自然騎射嫻熟,但大奉王朝開國初期仍是對草原勢力保持著絕對優勢,你們也許想不到,哪怕在大奉末期,哪怕不依靠城池堅固和精銳弓-弩,奉軍與草原騎兵的交戰,依舊是可以打平手的。雙方出現勝負顛倒,也就是這兩百來年的事情,無數趟夾帶私貨牟取暴利的邊關貿易,加上兩百年無數次南下遊掠的大擄而歸,讓北方草原擁有了相當規模的匠人和鐵器,春秋士子洪嘉北奔,更給北莽帶去了豐富的人口、深厚的中原文化,以及潛移默化的戰爭觀念。董卓私軍重視步卒,重視攻城,重視輔兵,就是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

徐鳳年蹲下身,抓起一抔黃土,輕輕攥在手心,說道:“北莽號稱在東線一口氣投入三十萬大軍,如果往前推個三四十年,我們身處中原春秋九國早期,一定會想當然以為所謂的三十萬兵馬,撐死了就是十來萬戰兵,就算再加上運輸糧草的民夫和負責保養輜重器械的輔兵,也到不了三十萬。這種未戰之前先把自己膽子壯上一壯的陋習,徐驍可能不是第一個心生抵觸之人,但徐驍絕對是抵觸得最堅決最徹底的武將,從他攻打各大離陽藩鎮割據勢力開始,他有五千兵馬就說五千。後來還鬧出個天大笑話,剛打北漢那會兒,北漢前線將領一聽諜報說是徐驍出征時帶了兩萬,守城大將掐指一算,好嘛,照老規矩不過六七千人而已,至多一萬,這場仗有的打,不用撤退。最終那名北漢大將給徐驍擒獲,斬頭祭旗前還使勁大罵徐驍是個大騙子,徐驍氣得一腳就踹掉那大將半口牙齒,回罵了一句,‘老子說兩萬就是兩萬,童叟無欺,這樣的老實人你也有臉罵騙子?!’”

餘地龍原本在抓著兩隻靴子晃來晃去,像是想要兜些風在靴子裏。聽到這裏,也安靜下來豎起耳朵聽師父講說那些離他很遠的一樣東西,“戰爭”。

徐鳳年握緊五指,感受著手心由黃土帶來沁涼感,感慨道:“北莽涼州中線和流州西線不去說,幽州東線上的三十萬,戰兵可是多達二十餘萬,而且其餘十萬輔兵,其實也與戰兵無異。北莽多騎少步,董卓定下規矩,此次出征作戰,戰兵在奔襲途中一律不許搭建帳篷,下馬閉眼則睡,睜眼上馬則戰。之所以有十萬輔兵,更多是為了針對葫蘆口的堡寨體係而設,楊元讚對付棗馬寨堡群,就是交由各路輔兵去攻城拔寨,這十萬輔兵中的統兵將領,大多父輩都是春秋遺民,或者直接就是四五十歲的春秋遺民本身。而楊元讚的親軍和洪敬岩的柔然鐵騎,這些主力騎軍直接繞過寨堡,長驅直下,力求以最快速度推進到臥弓城下,等到大軍兵臨城下,攻城器械運到之時,那麽後方戰線也差不多已經清掃幹淨,龍腰州負責糧草補給的征役民夫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安然南下。所以說這場仗,北莽和董卓打得很‘中原’。”

樊小釵冷冷道:“如此說來,臥弓城以北的堡寨擺明了就是一個死字,為何幽州不幹脆將臥弓、鸞鶴、霞光三城在葫蘆口最北一字排開,不就將北莽大軍攔在關外了嗎?還不用擔心各大堡群被北莽騎軍緩緩蠶食。說到底,你們北涼為了那個雄甲天下的名頭,就不把士卒性命放在眼裏!”

糜奉節用看待白癡的眼神打量著這個娘們,老人那張幹枯臉龐上破天荒有了些笑意,當然這種笑容肯定跟善意無緣。這不是說糜奉節一下抓住了樊小釵言語中的漏洞,沉劍窟主的想法簡單至極,在沙場上血水裏泡過死人堆裏躺過的北涼武將,尤其是用春秋戰事證明過自己戰爭才華的老將燕文鸞之流,怎麽會是沽名釣譽的傻瓜?

徐鳳年沒有嘲笑樊小釵站著說話不腰疼,或是譏諷她的井底之蛙,而是抬起那握土的拳頭點了點腳邊峽穀,平靜道:“葫蘆口不是這裏,我親自走過塞外,大體上能想象得出葫蘆口的口子到底有多大。且兵事上何處依山建城,何處斷塞築隘,何地臨水建堡,何地據險造燧,不但都有講究,而且也都有種種複雜的變通。葫蘆口,是北涼道地勢最得天獨厚也是唯一擁有天然縱深的防禦重地,你說讓堡寨士卒去死,其實是對的,一旦敵軍‘寇大至’,這些據險而守的將士,其險是不足以‘守活’的,隻能死守和‘守死’。”

徐鳳年握緊拳頭,崖上風沙撲麵,吹拂得他鬢角發絲繚亂,道:“北涼隻告訴離陽葫蘆口可以填下十五六萬的北蠻子,中原人大多不願意相信。若是說燕文鸞一開始就是要葫蘆口三城兩百堡寨的五萬幽州守軍,要他們全部戰死在葫蘆口……”

語氣始終平緩的徐鳳年略作停頓後,笑了笑,“恐怕中原就是聽說了這件事,也會假裝沒聽見的。也許哦了一聲,然後就沒下文了。該喝酒喝酒該賞雪賞雪該清談清談,人生得意須盡歡啊。”

樊小釵咬著嘴唇,仍是倔強問道:“一人願意死戰,百人願意,就算千人願意,可幽州邊軍五萬人,真願意明知要死也死在葫蘆口?爹娘給了他們兩條腿,不會逃?”

糜奉節終於可以理直氣壯教訓這個除了殺人什麽都不會的娘們了,嗤笑道:“你這位舊北漢頭等勳貴的遺脈,哪裏能曉得北涼人是怎麽想的。大將軍入主北涼不過二十來年,軍心猶在,何況北涼邊境這麽多年可不是啥太平日子。當兵打仗,上陣殺敵,北涼甲天下,可不是光靠北涼大馬和弓-弩涼刀,歸根結底,是那股子氣撐著!你樊小釵懂嗎?!”

徐鳳年不置可否,微微苦澀輕聲道:“北涼一向對外宣稱三十萬鐵騎,離陽好事者一直很好奇徐驍到底給我攢下多少家底,騎軍步卒各有多少,邊軍和地方駐軍各有多少。”

餘地龍輕聲問道:“師父,那到底有多少啊?”

徐鳳年出現一抹恍惚失神,轉過頭後,笑臉溫柔道:“你猜?”

餘地龍搖搖頭。

徐鳳年重新望向西北天空,曾經有個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老了的老頭子,就很喜歡說你猜兩個字,徐鳳年總報以白眼回一句踩你大爺啊,他就會笑眯眯回答對嘛,本來就是你爹。

徐鳳年收起這一點點思緒,沉聲道:“葫蘆口幽州駐軍願意死守,有糜奉節你說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卻沒有說出。北涼不足兩百萬戶,受限於狹小地域,不管如何休養生息,人口始終不到千萬。那麽我問你們一個很簡答的問題,區區兩百萬戶,北涼軍卒竟有數十萬,哪家哪戶不是有人身在軍伍?!如果北涼邊軍覆滅,又有哪家哪戶不需要身披縞素?!”

徐鳳年咬牙道:“其中幽州青壯幾乎全在幽州本地軍中,葫蘆口三城兩百堡寨所有駐軍的背後,幾乎咫尺距離,就是他們家鄉!他們多死一人,家人也許就能多活一天!道理就這麽簡單!”

徐鳳年緩緩站起身,說道:“主持幽州軍務的燕文鸞,他訂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徐驍在世時,就有無數幽州官員大肆抨擊,等我世襲罔替之後,黃裳在內所有赴涼士子,無一不強烈要求將這條規矩廢除。”

糜奉節不知此事,倒是成為拂水房大諜子的樊小釵很清楚。

“幽州邊軍有鐵律,不論何人,臨陣後退者,一經查實,全家皆斬!”

“燕文鸞曾經親口對我說過,他可以不當那個北涼步軍統領,甚至可以把幽州邊關軍權交給別人,但是這條規矩,在他戰死前,誰都不能改。我徐鳳年,也不行!”

徐鳳年吐出一口濁氣,眯起眼輕聲呢喃道:“這就是戰爭,這就是北涼。”

山風淩厲,徐鳳年站在崖畔,跟三人離著有些遠,顯得有些形單影隻。

樊小釵猶豫了一下,開口問道:“接下來做什麽?”

徐鳳年微笑道:“能做什麽就做什麽。來薊州,這趟趕路,我就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

之前有所察覺端倪的糜奉節小心問道:“王爺是在試圖重返武道巔峰?”

徐鳳年回答道:“山窮水複疑無路,而且就算腳下真的已經沒有路了,我也得自己走出來一條。”

敦煌城外有巨大石佛,以雄山為胚。

大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笑看人間,憐憫世人。

武當山主殿有真武大帝,扶劍而立數百年。

聖廟內至聖、亞聖和諸多陪祭先賢,身死氣猶在。

他輕輕默念道:“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生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道門坐忘悟長生。佛家觀想求放下。儒教守仁恪禮弘毅。

徐鳳年閉上眼睛,伸出手攤開,任由大風吹散手心那抔黃沙。

————

當徐鳳年最後趕至橫水城,特意穿上一襲素潔儒衫的中年男子獨自出城相迎,說一句話,相贈一物。

徐鳳年策馬離去時,永徽六年的榜眼郎,長揖作別。

“我於永徽七年離開江南,曾隨身攜帶一袋家鄉泥土,十四年後,泥土早已消散不存,隻留下這隻舊布袋,懇請我死後,北涼馬蹄有朝一日能踩在北莽腹地,到時候且取一抔北莽泥土,遙祭衛敬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