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根煙囪離地十數米,通體以紅磚砌成,不時輕煙繚繞。

這是坐落於三公巷尾,一家名為“尋常小味”的廠房的鮮明標誌。

在六七十年代,這個以閩派甜食為賣點的糖廠,曾經風光一時,受到刺桐市人的極力追捧,每到年節銷量必然大漲。還有不少海外華僑,也對“尋常小味”生產的傳統糕點念念不忘,時常托人捎上幾盒以慰鄉情。

在三公巷選定幾處場景後,康捷將目光投向巷尾的“尋常小味”糖廠,便央著顧長順帶他進來看看。別的不說,光那大大的煙囪,都寫滿了故事。

本以為,顧長順多少還會猶豫一下,沒想到他一口就應了下來,當即和弟弟顧長慶聯係,要帶康捷等人進來參觀。

從糖廠退下之後,顧長慶成為新一任廠長,如今也年逾半百,兩鬢蒼蒼,準備找接班人了。前幾年,顧長順的長子顧小歡,在國外製糖工程專業學習,為的就是歸國以後接管糖廠,繼承家業。

康捷、沐川、趙興三人,跟著顧長順兄弟倆進了糖廠。剛一進門,便覺得視線開闊,糖廠的麵積遠比自己想象的大,裏麵說是廠房林立也不為過。

顧長順見沐川嘖然有聲,不覺生出幾分自豪感:“你別看我們糖廠選址是在三公巷和百工巷的交界處,占地麵積卻有三四十畝。”頓了頓,又補充道:“你們要取景,多的是地兒。”

康捷對此十分認同,又道了一通謝,拿手機拍了不少照片。顧小喜在一旁作陪,見他隨手拍的照片,角度也取得極妙,不由暗讚一句導演就是導演。

穿過一條花徑,顧長慶指著眼前一幢二層小樓,說一樓是產品展廳。

走進去一看,窗明幾淨,當中陳列著豬油糕、禮餅、豬油炒米、灶糖灶餅、年糕、紅糖粿、菜頭粿、鹹真酥、黃米糕、麻芝、雪片糕、鴛鴦餅、碗糕、橘紅糕等甜食的模型。

雖說是模型,但做得極為逼真,幾乎要逗得人淌下口水來。

再看展廳四周的幕牆,還貼著數張閩派糕點的海報,上書著“閩派傳統糕點按工藝分為烤製、炸製、蒸製、熟粉等五大類”的解說詞。

不一時,女接待鄒芳已經端來了幾碟糕點,放到客人們的麵前。顧長慶忙招待大家坐下來吃茶吃糕點。這些糕點日期都很新鮮,色澤明麗可喜,口味各臻其妙,別說是康捷這個外地人,就連本地人也忍不住多來幾塊。

顧長順不禁感慨道:“我們小的時候,物質哪有現在豐裕?就是這些傳統糕點,也不是隨時都能吃到的。小崽兒們,一心都盼著天天過節,這樣我們就有理由吃甜品,吃糕點了。”

一席話聽得同座之人也覺唏噓。

康捷便接口說:“等到我們出生的時候,買吃買喝都不難了。沐川,到你們這代人,就更幸福啦。是吧?”

沐川笑道:“是的,我就是因為天天吃糖,還得了齲齒呢。”

這話引得同事趙興一陣揶揄:“是嘛,那你都喜歡吃什麽?”

沐川毫不猶豫地指著一塊糕點,說:“鴛鴦餅。”

“這個嗎?”康捷用牙簽刺起一塊鴛鴦餅,看了又品,“為什麽叫這個名字?嗯,酥酥脆脆,好吃。”

“你看,這麵皮裏內外有七層,裏麵裹著兩種餡料。”沐川回道。

“哦,我吃出來了,肉鬆和……麻薯紅豆?”

“一鹹一甜,口感豐富。”

沐川笑道:“現在啊,網友們對於豆花、粽子這些美食無法達成共識,有愛吃甜的,有愛吃鹹的。這鴛鴦餅,可以滿足各種刁鑽口味。”

吃罷糕點,康捷、沐川、趙興,隨顧家人上樓參觀廠史圖展,這才知道,“尋常小味”雖落成於六七十年代,但其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說得上是一個百年老字號了。

“哪裏是1918年,”顧長順感歎道,“根據傳說,戚繼光入閩抗倭之時,帶來了‘光餅’。那時,老英雄帶來的糕餅師傅,就姓顧。”

“爸,你別瞎說了,這是傳說,傳說!”顧小喜站在顧長順身後,聽他開始吹牛,忍不住出語提醒。

“傳說怎麽了?有族譜呢,還一直傳到了民國。隻是,那些年頭戰火紛飛,朝不保夕,族譜也不知道擱哪去了!”顧長順瞪圓了眼。

“傳說要能靠譜,諸葛亮、乾隆、慈禧都得忙死。”顧小喜嗤之以鼻。

見這父女二人要爭起來,沐川忙打岔道:“顧叔叔,我看這展板上寫著,九十年代時曾一度停產,是遇到什麽困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