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封神後事
天地大劫借凡間界朝代更替,周興商衰之際,讓天地間的修士完成殺劫,直到牧野之戰,整個大劫算是逐漸過去。仙凡分離,整個凡間界沒有了修道士,練氣士。這凡間界演化初期,就有模糊的法則存在,限製生靈修煉,後來由於道經出世迎來眾多仙魔,生生改變了整個凡間界的規則,但是經此一役,整個天地又步入了沒有道術、沒有靈力的世界,這何嚐不是一種輪回。
凡間界的修士要麽不如殺劫,根性淺薄的重新入輪回,根性一般成就神道,根性深厚成就仙道。薑子牙按照元始天尊符命,分封眾神,這是為了完善天庭的一種手段,這何嚐不是天地清理凡間界修煉之人的一種方法。
西岐天地壇前造一座台。台高三層,按三之象,分八卦之形。正中設“皇天後土之位”;傍立“山川社稷之神”左右有“十二元神”旗號,按、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立於其地;前後有“十幹”旗號,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立於本位;壇上有“四季正神方位’:春日太昊、夏日炎帝,秋日少昊,冬日顓頊;中有皇帝軒轅;壇上羅列籩、豆、簠、簋、金爵、玉斝,陳設祭前,並生芻炙脯,列於幾席,鮮、醬、魚、肉設於案桌,無不齊備。隻見香燒寶鼎,花插金瓶,
吩咐停當,薑子牙方才沐浴更衣,拈香金鼎,酌酒獻花,繞台三匝,**肅穆地登上了西岐封神台上,有清福神柏鑒在下迎接,將玉符金冊小心供奉,焚香禱告。
然後宣讀元始天尊誥:
“太上無極混元教主元始天尊敕曰:嗚呼!仙凡路回,非厚培根行,豈能通神鬼途分,豈諂媚奸邪所覬竊?縱服氣煉形於島嶼,未曾斬卻三屍,終歸五百年後之劫。總抱真守於一玄關,若未超脫陽神,難赴三千瑤池之約。故爾等雖聞至道,未證菩提,有心日修持,貪癡未脫;有身出入聖,嗔怒難除,須至往愆累積,劫運相尋,或托凡軀而盡忠報國,或因嗔怒而自惹災尤。生死輪回,循環無已,冤魂相逐,終報無休,吾甚憫焉!憐爾等身受鋒刃,日沈淪於苦海,心雖忠藎,每飄泊而無依。特命薑尚依劫運之輕重,循資格之上下,封爾等為八部正神,分掌各司,按布周天,糾察人間善惡,檢舉三界功行禍福。自爾等施行生死,從今超脫,有功之日,循序而遷。爾等其恪守弘規,毋使私妄,自惹愆尤,以貽伊戚;永膺寶,常握絲綸,故茲爾敕,爾其欽哉!”
子牙宣讀敕書完畢,將符供放案桌之上;乃全裝甲胄,左手執杏黃,右手執打神鞭,站立中央大呼曰:“柏鑒可將封神榜張掛台下?諸神俱當循序而進,不得攙越取咎。”柏鑒領法旨,將封神榜張掛台下;隻見諸神俱簇擁而來,觀看那榜首,就是柏鑒。
紫府金符降玉台,旌幢羽蓋拂三台;雷瘟大鬥分先後,列宿群星次第開。討察無私稱至德,滋生有自序長才;仙神人鬼從今定,不便朝朝墮草萊。
薑牙封罷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已畢,隻見眾神各去,領受執掌。不一時封神台邊,淒風盡息。慘霧澄清,紅日中天,和風**漾。封神完畢,封神榜直飛向天庭雲霄大殿,掛於正中匾額之上,以示冊封諸神受玉皇大帝昊天之管轄,從此天庭大盛。
聖人隱於混沌,整個三界進入天庭時代,天庭擁有無上的權勢,維持天地運轉,維持天地平衡,眾神的能力被限製,並且被封神榜控製。
這周朝建立,因西岐城早先地脈被打散,龍氣已泄,乃定都鎬京。定都之後武王姬發便大興改革,首先對周王朝定下了嚴格的禮製和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以父係社會體製之下形成的宗法製為基礎,用以調解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關係。刑罰是用來控製、鎮壓平民和奴隸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贖刑等刑罰和一套訴訟審判製度,極為殘忍。
可惜姬發改革未完之後便駕崩而去,周成(誦)王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與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東征,平定叛亂。
周公東征之後,完善了西周的政治製度。通過分封製、宗法製和樂禮製度,加強了王權,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麵。但昭王伐荊楚,使“王道微缺”。
周公輔政,還秉承闡教的理念,定禮樂立國之道。
所謂禮,便是等級製度,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士、貧民,各個等級之間規矩森嚴,禮製嚴謹,下對上該如何、上對下該如何,半點不容逾越。所謂樂,便是思想教化之術,因為禮製的嚴謹導致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地,不免就會有些矛盾,緩解矛盾的手段便是用教化之術來奴化萬民,使各安於製度的約束。
禮樂治國之道也算是闡教教義在人族思想上的傳承和體現。通篇充斥著等級概念,在這種製度下,有能力不如出生好,出身不好的要想出人頭地那是千難萬難,一但有人有任何舉動與禮製有違,則立即被打落凡塵。不但如此,還要輔以教化,讓所有人都認同人生來就是不平等地,那些諸侯大夫們生來就高人一等,理應享受,剝削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就應該心願誠服地被剝削,還要歌功頌德。
這當然不是說禮樂治國之道就是萬惡的,相反它是有劃時代的積極意義的。但這種思想也不能持久,人族一旦擺脫神權的束縛,思想解放出來,又豈能在聽你一家之言?況且這種製度將天下人才阻攔於權利之外,既沒有參政地權力,也沒有政治上地地位。久而久之必然引起天下不服,於是不到百年,禮崩樂壞,各地舉起反旗,聲稱不願奉行禮樂愚民之道,周王朝派兵征伐,眾諸侯各懷私心,俱都不出力,戰事綿延不絕,周朝威信大降!
東都成周建成,周公還政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釗)死後,子周昭王(瑕)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滅。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滿),在位長達44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麵,周人深為所苦。
到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製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周宣王即位,整頓內政,穩定社會秩序,在對周邊的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史稱“宣王中興”。宣王後期,對外戰爭陷於僵局,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幹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薑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慘敗。
前781年,宣王死,其子周幽王繼位。幽王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奢侈腐朽,內政黑暗,加之嚴重的天災人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周王朝的統治已無法繼續下去了
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餘臣於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餘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但是東周的統治地位逐漸減弱,形成諸侯林立,諸侯爭霸的局麵,史稱春秋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