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不僅感到了自己目前工作的艱難,也已經看到了自己今後的前途,遂生去任之意。1950年元旦剛過,徐永昌前來拜訪,一進門就直言告閻:“今日代人受過,不應當繼續下去,應拿出一個作法來,能行則做,不能行則辭”。閻說:“拿上作法以決定去留,有要挾之嫌,且我承認行政院因當時情況險惡,我若不作緩衝,當時即直接衝突,……。今則團結工作,已告一段落,應以‘扭轉時局無方,寸土必爭無術’而辭之。況今日拿一作法亦不能再有所望,扭轉時局方案及變一著差滿盤皆輸為一著勝滿盤皆贏者,前既難行,今何可期”(《閻錫山年譜》(六),第2396頁)。早就想複出的蔣介石,聽到閻錫山要辭職的消息後,自然暗中高興,因為閻若辭職,他就少了一個政壇對手,複出機會更多。可是,由於閻錫山自組閣以來,確實為挽救危局做了不少事情,頗有“人望”,蔣介石擔心國府遷台以來,在閻錫山的整治下,剛走上頭緒,閻辭職過早,有可能動搖民心,造成混亂,因此,蔣馬上會見了賈景德和徐永昌,通過他倆對閻進行“挽留”。但閻錫山去意已決。1月11日上午,他與人座談時,劉子英說:“輿論方麵批評院長是孤掌難鳴,曲高和寡,一切方案,計劃難行”。閻說:“隻要有權,孤掌很容易變成不孤,曲不論高不高,也能得到眾和”。劉反問:“責任內閣的閣揆尚能說無權乎”?閻說:“內閣的閣揆,等於駕轅的騾子,絆住了腿,寸步難行”(《閻錫山年譜》(六),第2419頁),至於是誰絆住了閻錫山的腿,自是不言而喻。
被蔣介石暫時“挽留”的閻錫山,雖然仍不懈怠勤懇工作,可是,蔣介石對他卻步步緊逼。閻錫山幾經努力,終於使台灣海南島保衛案於1月18日在行政院會議上通過後,1月23日,他赴陽明山找蔣介石,請蔣核酌行政院局部改組人選,並說人選當以保衛台灣、爭取美援為目標,還建議蔣介石,用他人組織起來的民眾終不可靠,應走民眾路線。然而,閻錫山的一片好心,卻未得到好報。1月25日,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的會議上,就決定閻錫山辭去兼國防部長職務,由參謀長顧祝同兼國防部長職。同時,端木傑、關吉玉辭職,其內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分別由穀正鋼、俞鴻均擔任,政務委員張群辭職,由丘念台繼任,陳良繼任交通部長。這些人事變動,雖然都是23日閻錫山與蔣介石商定的,但明顯充實的是顧祝同、穀正鋼、俞鴻均這些蔣的親信,閻的人馬不僅被擠了出來,而且他本人從廣州開始就掌握不放的國防部長一職也被“讓”了出來。蔣介石如此安排,顯然是在為其複出做準備的。因而,閻錫山辭意已定。1950年2月9日,蔣介石總裁辦公室秘書長黃少穀來訪,閻向黃表示了辭職的事,黃說:“應聽從總裁意”,閻堅持說:“人事國事,惟命是從。自己出處,應自由自主”。晚上,立法委劉傑、鄧勵豪、國大代表郭澄、盧學禮同訪閻錫山,當閻向他們表示:“今自請辭去,正其時也”時,有人問“此時堅辭,是否貽人以小節而失國務之嫌”?閻答:“需要能為而為則為,不需要為而不能為則去,在我無憾,在人何譏”。又有人說:“外間無端侮蔑,有人以為雖覺孤立,似亦可不必介意”。閻說:“既有侮蔑,不止孤立,或將結夥排斥,事理有定,我意已決”(《閻錫山年譜》(六),第2418頁)。時過3天,2月12日下午,賈景德向閻錫山報告說:“昨日院長來到院,總裁辦公室黃秘書長電話問:報載閻院長昨未到院,亦未會客,是否倦勤的表現”?閻聽後頗為忿怒,說:“我即倦勤,在交卸的前一刻鍾,也必照常任事。我向以令尹子文勉人,豈能不自勉”(《閻錫山年譜》(六),第2419頁)。黃少穀的問話,其實是要閻錫山早早辭去行政院一職。看來,蔣介石是迫不及待地要複出了。
但是,閻錫山辭職,蔣介石複出,卻麵臨著一個法律程序上的問題。因為閻錫山辭職,必向“代總統”辭職,可是,“代總統”李宗仁出國看病,他又向誰辭職?而蔣介石要複出,也必須是等“代總統”辭職後方可取代。恰在此時,2月12日,監察院院會根據李宗仁12月14日在給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的複電中以醫囑不可遠行,表示不能回國為借口,決議致函李宗仁,指陳其居美搖領國事措施錯誤,提請國民大會對李宗仁彈劾。之後不久,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於2月22日召開會議,請蔣介石複職,並且在此之前已有立法委員380餘人聯名電請蔣介石複職。而2月23日晚,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鄭彥棻謁閻時,又說:“惟以行政院長辭職,應俟總統複職後辦理”。這就是說,閻錫山想要辭職,必須等蔣介石複職之後才能辦理,而蔣介石為自己的複出早已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籌劃,所剩下的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2月28日上午,台灣國民大會討論監察委員們提出的彈劾代總統李宗仁案,下午,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又討論蔣介石複任“總統”一事。這兩個事情,由於籌劃已久,且已安排妥當,自然是一致通過,要人們參加會議討論,隻不過是走走形式而已。
3月1日,蔣介石正式宣布“複行視事”,發表文告“期共奮勉,光複大陸,重建三民主義新中國”,閻錫山也參加了在介壽館舉行的蔣介石複職儀式。
儀式一結束,閻錫山馬上主持行政院臨時會議,提出辭去院長職務,會議決定進行內閣成員全體總辭職。當天下午閻又指示行政院秘書處,準備3月3日列席立法院會議時的施政報告,並答複質詢。
3月2日,蔣介石親自到行政院辦公室與閻錫山長談,對閻進行安撫。
3月6日,中國國民黨常委臨時會議在蔣介石的主持下,準閻錫山內閣總辭職,並決定由陳誠繼任行政院長。當天,陳誠找閻錫山晤談,閻錫山對陳說:“盼你以舍我莫屬的負責精神出來任事。在自己雖然是需要多費點力,多為點難,而實際上是適應了國家的曆史的需要”(《閻錫山年譜》(六),第2433頁)。這也許是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以來的切身體驗和感受。
蔣介石讓陳誠繼任行政院長,按法定程序,繼任院長也要經過立法院通過,對此,6日晚上,徐永昌對閻錫山說,若通過“公可遂其願,如通不過,公欲去而不得事小,國家之形勢事大,應有所考慮”,賈景德則設想,如若通不過,院長可提出陳誠為副院長,通過中常會即可任命,不需再通過立法院,任命之後,令陳誠代理院務,按憲法副院長可代四十日,屆時再提立法院通過,想不為難。閻錫山說:“煜如(賈景德字)之言甚好,我惟望順利通過,倘通不過,即照此辦”。從徐、賈二人的說法中,可以看出,他們是還想讓閻錫山長行政院的,而閻錫山雖說“望順利通過”,其實他也有繼續出任行政院長的意思。但是,蔣介石定了的事,是無人敢輕易否定的。3月7日,立法院同意陳誠為行政院長,這一結果完全出乎徐、賈二人意料,也對閻錫山是一個沉重打擊,蔣介石辦事如此“果斷”,連一點回旋的餘地都不給留,著實讓閻錫山傷心。
3月10日,閻錫山看到了蔣介石“總統台字經217號令”,準予閻錫山辭職。3月14日,閻錫山應蔣介石之邀,赴陽明山參加卸任全體閣員宴會。當蔣與閻談話,以國事征詢時,閻錫山直言以對,提出了以下幾條:“一、尊重國民大會;二、與立法院密切合作;三、發揮監察院功能,以合憲政,振人心,圖複興”(《閻錫山年譜》(六),第2439頁)。這不知是閻錫山對蔣介石的提醒,還是他向蔣表示自己雖然辭職,仍在關心國事。
3月15日上午9時30分,台灣國民政府在介壽館舉行新舊內閣交接儀式,儀式結束後,在由陳誠舉辦的新舊全體閣員聯席會議上,閻錫山發表了簡短致辭,稱:“錫山出任行政院長,九月於茲,回憶在此期間未能扭轉時局,慚愧實深,前在重慶,即以告一段落,請辭未準。繼到台灣,即認成中央與地方事應集中處理,以期迅捷,而少牽製。因代總統出國,未能實現。今幸總統複行視事,並得辭修先生適應需要,出掌內閣,一切事的處理上熟悉明敏,且有實幹苦幹的精神,定能有加倍的效果”(《閻錫山年譜》(六),第2440頁)。
閻錫山到台後的近三個月中,在李宗仁未歸國,蔣介石又未複出,而台灣時局又一片混亂的情況下,苦心孤詣,竭力治理,確實“功不可泯”,堪稱“激流裏的勇夫”。但他最終還是被擠出了政壇,從此,閻錫山也就結束了他近40年的政治生涯。
不過,令閻錫山稍感安慰的是,就在他辭職的當天,即1950年3月15日,《大華晚報》在以《惜別閻伯川》為題的報道中,對他出任行政院長以來的功績予以了高度評價,說“閻內閣是戡亂戰事進入‘敗勢’以後最浮眾望的一任內閣,……可以說,還沒有一任行政院長,能夠得到如此宏溥真摯的‘人望’”。“閻先生在任的時代,可謂是一個‘大撤退’的時代,中央政府由南京而廣州,由廣州而重慶,由重慶而成都,由成都而彷徨於野,終於遷到台灣。照這樣一個時代的士氣民心看來,能夠在倉惶危急之際,不消極、不動搖,不放棄責任者,求諸身逢其變之當軸諸公,能如閻先生者,恐怕夠資格的人不很多”等等。這或許是該報受蔣介石指使,對閻錫山的一個“交代”吧,但這對閻錫山還有什麽實際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