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十七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2 無憂中文網
空淨法師河源寺對眾營員開示:凡夫現在沒有解脫,活得那麽有勁,每天要工作,要聽課,還要學習,這個力量是從哪裏來的?是從我們心中的而來。一般不學佛法的人總想滿足自己的:別人是什麽地位,我也要什麽地位;別人有什麽樣的享受,我也想要什麽享受;別人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我也想要得到。都是以來支撐著生活,完全都是為了自己。夫妻之間也一樣,彼此都是為了自己,一定都是為了自己的。你不要那麽偉大地說我是為了對方好。沒有!因為對方是你的妻子,你才會對她好;如果是不相關的人,你就不會對她那麽好了:她是你的,所以你為她好,背後的根還是為了自己好。
凡夫都是以我執作為動力,講的話都是圍繞自我的。如果這種是錯誤的,我們就會產生痛苦,墮落惡道。如果是正確的,它作為我們生命的動力,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幫助的,這種就叫做善法欲,這也是。一般的人,如果看他容光煥發,這個人的一定很重,他生命的和力量很強。容光煥發的人,要麽他很得意,自己過得很舒服;要麽他很善良,很想做好事幫助別人,這是善法欲。一般的凡夫都是靠支撐著,如果沒有,他的臉色就開始沉下來,開始幹枯,因為覺得沒有意思了,生活也變得乏味,整個人都是無精打采的。如果一個人徹底沒有了,不久就會死掉。
佛法告訴我們:是很重要的,人是需要有的,但要把惡欲轉為善法欲,讓生活充滿了力量,每天都往前衝。可是你別衝到最高的地方摔下來。那樣就摔得很慘了,所以還要發出離心和菩提心。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願望,是菩提願望。這個願望也是由轉化過來的,都是一個東西。都是你那顆心。隻是原來的心是為自我的,我想怎麽樣,都是圍繞自我的;發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後,似乎也是圍繞著自我,但是實際上這個“我”是一定要舍棄掉的,因為執著自我是痛苦的根源,當把我執放下的時候。你的菩提願就生起了作用。
自我解脫了以後的生命,比容光煥發、充滿的人還要容光煥發。普通人的容光煥發也有可能是因為擦了什麽油,但是如果是一個解脫了,願意回來利益一切眾生的人。他臉上的容光煥發是從表到裏都清淨無雜染的,那是大菩薩。凡夫的業報之身,臉上沒有什麽光是很正常的。
從生命的解脫道再往前走,走上菩提道,走上成就佛菩薩這條道路的人。他所有的生命動力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大家在修大乘佛法的時候發菩提心,如果真是發自內心的菩提心,哪怕就發一次,以後不去想它,隻管自己修行解脫;一旦你解脫了。馬上就會想起自己的父母親、親人們,他們實在太可憐了,不懂佛法,迷迷糊糊地受苦,而且寶貴的生命越來越短……特別是人年老了,日暮西山,快沉下去了,可還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哪裏……你想起來就著急,這就成為你生命的動力——你願意生生世世在這個世界上利益眾生,不舍棄任何一個眾生。
凡夫是靠的力量在生活,菩薩是靠願力在生活。願力是無窮無盡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裏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行願無有窮盡。無有窮盡!不是暫時的,而是要生生世世不停地在這裏度眾生。你要懂得,這樣的生命是一位菩薩的生命,他能感受到眾生同體,不舍棄眾生。如果我們在座的真是一家人,你說我們這個家族有多大!再往前想一想,所有的眾生都是一家人,你說這有多幸福!走到哪裏都不怕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了,因為所有眾生都是你的親人。
大乘佛法的出離心和菩提心、解脫道和菩提道的修證是有理論,而且是有具體的方法的,可以讓我們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佛法的修行不離開戒、定、慧三學,通途法門的解脫道和菩提道的修證也是如此。修行進步的標準是看你是不是越來越規範了,你的定力和智慧是不是越來越高了。如果你的智慧很高,那麽生活中根本就沒有什麽大問題。大部分人生氣吵架,都是為了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有兩夫妻在為了吃什麽、怎麽吃而吵架,臉紅脖子粗地吵了半天也沒爭出個高下,還一肚子氣,他們七歲的女兒在旁邊說:“你們煩不煩啊,要吃就吃,不吃就算了嘛。”你看,小孩子反而更有智慧了。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智慧,大人們想的往往都是些小問題,小孩想的反而基本都是大問題。
對於通途法門,如果你沒有能力學,或者你太忙了不想學,佛還開辟了一個方便中的方便、圓頓中的圓頓、最了不起、最直接殊勝的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我覺得這一生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了淨土法門,確實是感動得五體投地!如果沒有淨土法門,我們這些罪惡凡夫想要得解脫,估計就像是螞蟻上高山一樣難!
淨土法門是讓你確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確信!你要發願: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你一有時間就一心念佛,其它的經咒你可以不念,或者有時間念一下當助行,正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如果你能夠時時刻刻念“阿彌陀佛”,其他所有的經咒可以不念;但是如果你在那裏打妄想,一句“阿彌陀佛”不能提起來,又說法師講可以不念經咒,那你就誹謗淨土了。如果你不能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就要多念《佛說無量壽經》,多念心咒,多學習,真懂的人一定會念“阿彌陀佛”。
從實修上說,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在第六意識下手,跟很多其他法門一樣;當你念佛心靜下來以後,功夫稍微深一點,身心空掉了,就要在第七識那裏用功了。那時候你心沒有妄想,心裏感覺念佛和不念佛一樣,去念佛跟去參禪一樣,這個下手處是正確的。
當往生極樂世界的心生起來了,你就不想輪回了。不想輪回的心,就是出離心。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就意味著要徹底放棄這個世界了,輪回當中的東西拽不住你了。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我們還願意回轉娑婆度一切眾生。就算你不想回轉,到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樹、鳥和觀音菩薩、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在說法,你隻要聽了法,就能“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菩薩是什麽概念?菩薩是以願力作為動力,就會馬上回轉娑婆度眾生。
所以說淨土法門是把通途法門所要修的四禪八定,羅漢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薩的五十二個位次全部濃縮在信、願、行,持名念佛裏麵了,而且下手容易,效率又高。這對於娑婆世界短暫的幾十年來說,真的是無上妙藥啊!
空淨法師為了讓夏令營員們更易於理解佛法,在開示時經常會給大家講故事,趙萌萌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如下:
一位有德之士一直為住在城市的東區而苦惱。他舉止文雅,行為中正,而東區的人們則粗俗隨意;他生活有規律,從不過分,但東區的人們卻喜歡肆意狂放;他品質高潔,從不能容忍自己有微小的不檢點,東區的人們則似乎不太注重這些,市儈氣功利心重。
於是他向一位智者求助,究竟是搬遷別處,還是做其他打算。
智者聽完他的敘述,靜靜地過了一會兒,一句話也不說。之後,便帶著他去了一個山穀。那個山穀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更有成千上萬隻烏鴉在這裏盤旋、靜立、打鬧、棲息,整個山穀異常和諧。可是,黃昏的時候,來了一隻蒼鷹,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蒼鷹仗著自己身強體壯,飛翔能力強,氣焰囂張地一會兒擠占這群烏鴉的地盤,一會兒啄咬那一群烏鴉。和諧熱鬧的烏鴉群變得混亂驚慌起來。它們四處逃竄,驚慌失措。騷擾了一陣後,蒼鷹似乎很不屑與烏鴉們為伍,又趾高氣揚地飛走了。
看著眼前這一切,智者緩緩開口說:“蒼鷹以為自己和烏鴉相處是受了委屈,殊不知烏鴉並不樂意與蒼鷹在一起。對於生命而言,其實沒有高下,隻是生活方式存在差別。所以,你不應該嫌棄東區,而應持有感謝之心,感謝他們對你這個不同類人的容納。你自以為居住東區是一種恥辱,而對東區的人們來說,你的生活方式和所謂的道德優越其實是一種“騷擾”,與蒼鷹對烏鴉群的行為無異啊。”
有德之士很慚愧。他以為自己卓爾不群,沒想到實際上隻是需要別人接納才能生存的可憐蟲。自己嫌惡想要離之而去的人們,恰恰是自己最珍貴的財富。
這個故事令趙萌萌深思良久,返校之後,把這個故事寫在了自己的作文中,這篇作文老師給她評了很高的分數。這次夏令營之旅,對趙萌萌的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