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二十三章 接納疼痛

趙昊昊在幼兒園放學後不願意回家,又在幼兒園多玩了一會兒,昊昊的姥姥在旁邊看著他玩耍,卻不料,趙昊昊竟然頭朝下地從滑梯裏滑了出來,鼻子因而出了一些血,但所幸並無大礙,夢靈詢問了情況後,知道趙昊昊連哭都沒哭一聲。而就在前一天,趙昊昊在和小夥伴一起玩奧特曼打怪獸的遊戲時,因摔倒在地,手指頭戧破了皮。手指頭淌了一點血的趙昊昊嚎哭不止地從外麵回家,夢靈並沒有阻止他的哭嚎,而是抱著他,任他哭夠,待他的哭聲漸弱之後給他的手指頭用碘伏消毒,起初趙昊昊還在抗拒,認為塗抹碘伏會很疼,在消毒過程中,他漸漸地觀察媽媽給他敷藥,夢靈告訴他他的手指頭很快就會複原,不停地安慰他,趙昊昊哭聲漸停。

而趙昊昊的姥姥自始至終卻因為趙昊昊的受傷而不停地自責,甚至因為心疼趙昊昊而朝他大喊大叫,意思是看你以後聽不聽話,不讓你跟大孩子打架玩,你偏要打,看,受傷了吧。夢靈很能理解孩子姥姥的情緒狀況,一邊安慰孩子姥姥,一邊安撫趙昊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那家長應該怎樣才算處理得恰當呢?

孩子摔倒受傷時,成人不要急著衝過去抱起孩子,以免震動了孩子當時阻滯的氣脈,反而容易造成內傷。自己先穩住,不亂,要等孩子“哇”地哭出聲以後(表明內部氣脈已開始歸位)才可以抱。

每個孩子都會四處碰撞並因此而受傷。孩子的智慧和能力不可能通過其他方式得到增長。他們得冒險嚐試。他們得闖進自己無法預知的情境裏。在他們能夠準確判斷事物之前,會多次做出誤判。所以孩子身上總會有因磕碰而起的腫塊、割傷、擦傷、刺傷。當這些事情發生時,父母也很心痛。我們認為我們該做到預防各種傷害的發生,所以孩子受傷會讓我們感到非常糟糕。

然而,有一些辦法能幫助你把這些小事故轉變成一個建立自信心的體驗,最終讓孩子更加強韌有力。

康複的過程是由身體和情緒兩個部分組成的。我們的身體有讓人吃驚的治愈能力。當你在中學上生物課時,就會對絕對讓人震驚的人體的複雜性和能力有所了解。身體損害會立刻啟動一個有效的治療程序運轉。我們不必太多想怎樣讓傷口愈合。骨折的修複也不需要我們過多費神。我們隻需要用到一點兒衛生知識,對於大一點兒的麻煩,會需要找專家處理以確保正確應對複原過程中的所有障礙。我們的身體會自行修複,幾天或幾周以後。我們就完好如新了。

然而,孩子身體上每一個小的損傷引發的不隻是物理上的治療過程,還引**感上的治療過程。孩子們還小,他們不知道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他們的安全和生存完全依賴我們。因此任何一個小創口或擦傷會引爆一個巨大的情緒反應。他們認知的係統把這種小麻煩解釋為當即的生存威脅。情緒被立刻觸發。這種情緒不會因為我們對他們說幾句“哦,寶貝,你沒事兒。這隻是一個小腫塊而已”而平息。

在你的關注下,哭泣能夠治愈情感傷害。當你的孩子遭受到或大或小的傷痛時,由傷痛帶來的情感上的衝擊占據了他的體驗的主要部分。它強化了疼痛感,使孩子的全身係統感到緊張。通過哭泣釋放這種緊張,對疼痛做出反應。哭泣不隻是由傷痛產生的一個信號。它也是治療過程的一部分。

哭泣實際上是用來消除襲來的恐懼和閃電般掠過孩子的內心的驚恐。如果沒有人關注孩子的感覺。在孩子恢複的時候沒有人傾聽。孩子不得不保留並儲存起來的的緊張情緒就會創造出一個創傷,這個創傷遠比那個痂或青紫的印跡持續的時間長。一個學騎自行車的孩子摔倒時,被帶到一邊包紮一下,敷一些冰塊。聽到大人說:“哦,沒什麽大不了的,你是一個大孩子了,寶貝,沒什麽可哭的。”下一次再嚐試騎車的時候孩子會感到更加恐懼和笨拙。他們會失去動作的協調,因為上次摔倒留下來的恐懼感會讓他們更束手束腳。

當孩子受傷時,盡可能做長時間的陪伴式傾聽。如今的生活並沒有給我們那麽多閑暇時間來傾聽我們的孩子,但有些時候我們還是有可能調整一下時間表,在孩子經受傷痛的時刻。來到她身邊,給她愛的關注。當你能夠給予孩子陪伴式傾聽時,孩子的收獲就不僅限於這次創傷得以痊愈,還包括孩子以往的傷痛也得以痊愈。有些孩子藉一些小傷痛發泄大量的情緒以治愈以往的傷痛,比如痛苦的出生經曆、打針、病痛、或者去急疹室的不快經曆。

當孩子受傷時。當然要先做一個快速的安全檢查。如果需要,挪走荊棘,把刺拔出來,或者把倒在孩子腿上的自行車拿開。然後,靠近並傾聽孩子。不要忙於做什麽,不要多說什麽。隻是帶給孩子你的愛、你雙臂的環抱、你確定孩子是安全的那份從容的信心。讓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當然知道該怎麽做!

如果孩子已經習慣於你急著找這找那地處理孩子的傷痛的方式,那麽孩子也會驚慌失措地要求給他繃帶或冰塊。與其試著抑製疼痛感或者轉移孩子對疼痛的注意,不如把疼痛視作一個自然的含有對健康有益的成分的過程。要確保當孩子感覺脆弱的時候有你密切的關注。當孩子哭的時候,他會注意到那到底有多疼。除了少數例外,一個人給疼痛的關注越多,疼痛退去的越快,治愈的過程進行得更好。孤獨和轉移注意力會把伴隨著那個傷害的情緒封閉起來。那些被封存的情緒則繼續發出有問題的信號,而身體會對疼痛做出過度反應。

比如,一個頭上撞起一個腫包的孩子如果能痛快地哭個夠,那個包就不會腫得太厲害,她哭完了以後可能連冰塊也不再需要了。(同樣情況下,)扭傷了的腳踝經過輕柔的按摩並且輕緩地朝發生疼痛的地方推也會減輕腫脹,好得更快。

陪伴式傾聽建立起孩子恢複的能力。遇到小傷小痛時經常有機會在媽媽或爸爸身邊痛暢地哭的孩子會逐漸變得勇敢。他們在童年的時候通過長時間和傷心的哭來消除潛在的無助感和恐懼感。隨著長大,他們需要哭多久隻與疼痛的輕重有關。因為他們已經處理過那些恐懼。因此,他們對疼痛也不那麽擔心害怕。比如,當6歲的囡囡去紮耳洞時,有另外三個女孩排在她前麵,8歲,9歲和10歲。女孩和她們的父母都在談論他們是多麽擔心,他們反複花時間相互鼓勵。而囡囡在過去幾年裏已經因為小傷小痛得到很多傾聽,卻顯得很高興,充滿期待,一點也不害怕。

當身體的情緒警報係統有機會做它該做的事的時候。身體就能夠停止發警報而開始愈合過程。過程或長或短。因為不再有對疼痛的恐懼。疼痛感不會被放大。使得疼痛變得更易處理。當然,重要的是當孩子在宣泄傷痛和恐懼時,有一個親近的人在他身邊陪伴。但是不需要試著(用藥物等)去止痛。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孩子去感覺它直到它消失。

下麵是一位接受過幼兒護理訓練的張女士的講述:我照看的一個4歲的男孩子光著腳在院子裏跑的時候。紮傷了腳趾。我跑到他身邊抱他在我懷裏哭。他一開始拚命尖叫,然後大哭了很長一段時間。我陪在他身邊,拿一張紙巾敷在腳趾上止血。我看到傷口處很髒。

最初他大概哭了20分鍾。他想媽媽,而媽媽那會兒外出了。我向他保證媽媽會回來的,會知道發生了什麽。這樣他哭得更厲害了。當他開始緩和下來,我讓他知道我們需要把紙巾拿下來看看腳趾,清洗一下傷口。一聽到這個,他又開始大哭起來。又過了十分鍾或更久,我反複地問是否我可以把紙巾拿開看看受傷的腳趾。告訴他一會兒我們需要清洗它。我把他帶到水池邊,這樣我們更接近水。他坐在水池邊上,我站著雙手抱著他。

終於,他告訴我他不想讓我拿開紙巾,他想自己來。我把手移開他的腳趾。他哭著告訴我說,他肯定那樣會更疼。我說,或許是的,但是也有可能有部分疼痛已經過去了。我們隻需要確定他什麽時候會把紙巾拿開。他因預料到會更疼又哭起來。我告訴他他要做的事情有多了不起,他能準備好去看腳趾是多麽勇敢。經過幾次“我不願意”“為什麽我得這麽做”的哭喊後,他向下看著,掀開了紙巾。

我們一起看著那個血糊糊的腳趾,那個傷口,還有泥垢。我問他他想怎麽清洗。他說他想要一塊濕紙巾擦一擦,然後就開始那麽做了。我給他一張紙巾,他把紙巾沾濕然後就開始了清理。事情進行得很慢,當水觸到腳趾的時候,他會不停地發出“喔!喔!”“嘶!嘶!”的聲音。他又流了一些眼淚,但是他不再大哭大叫了。他實際上在很投入地做清理的工作。最終,我們不得不把他的腳趾放到水龍頭下衝洗,擦洗掉泥垢——這些都是他在我的指導下自己弄的。我們一起處理他的腳趾時,我一直那樣抱著他在水池邊待了很久。然後我們用繃帶把腳趾包好,他喝了一杯水後居然就跑開去玩別的了,一直到中午。

整個過程用了大概40分鍾。但是提供支持是那天上午值得花時間做的,因為在那之後他又是一個完好無缺的小男孩了。沒有恐懼。沒有什麽阻擋他盡情地遊戲。他的腳趾是幹淨的並且在開始康複,他不覺得需要去特別關照它,他和我之間也有了一種特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