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五十五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
夢靈最近接待了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小學教師陳某,跟她幾次的交流之後,她知道了這位小學教師的發病的原由:原來,陳某實在看不慣自己所在學校對小學生的摧殘,但又無能為力,她自己的孩子也在她所在的那所小學上學,她覺得自己很無能,明知道學校的做法讓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受損嚴重,卻沒法保護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受傷害,這種無能和無力感最終引發了抑鬱症。
教育不是多多益善的,過度的教育往往是對孩子身心的一場掠奪。
陳耳的孩子小學一年級考了94分,小學階段沒有公開排名,家長一開始還挺開心的,不料老師卻說:“你的孩子要加加油哦,班級倒數第四!”家長高呼:“94分還是倒數,難道現在的孩子都是天才嗎?”
“90分,該不該打”——無獨有偶,另一位家長網上發帖說,自己上小學的孩子考了一個90分,位列班上倒數第五,他詢問大家該不該打孩子一頓。
一位孫姓家長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考試一般都在96-97分,隻是班上的中等。
“後知後覺”的家長陳耳顯然還不了解當今小學教育的形勢:一年級,班上三分之一至半數的孩子都能考出100分,不是因為今天的孩子都是天才,而是因為很多孩子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學前班起就在外麵上各種輔導班了。
今天的家長普遍存在著排名焦慮,當聽到自己孩子是班上的倒數時。他本能地會聯想到;這樣下去,自己的孩子隻能上不好的中學,然後考不上大學,再後成為“衣食無著”的人。而教師和校長也有同樣的壓力,班級和學校的“排名”是他們工作業績的直接體現,“排名”落後就是不稱職。“教學質量高”的學校則可以進入名利雙收的良性循環通道:生源好,名聲大,財力壯。教師福利好,而這些條件又會讓下一屆的生源、師資更好……如此下去,贏家全贏而輸家全輸。
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優質資源相對匱乏、同質化競爭激烈且飛速變化著的社會中,人們在改善自己的同時,眼睛也不得不盯著別人看,生怕被別人比下去,生怕被大眾拋下,成為那個被甩下的末遊,最終連生活都成問題。這便是社會的焦慮。今天,家長和教師的焦慮是整個社會焦慮的部分,不幸的是。很多家長和教師不願分析客觀事實。把自己的焦慮簡單地轉化成對孩子的壓力,盲目跟風,造就了一種小學階段就存在的極端功利的教育現象:為了一兩分的學習成績,不惜工本,占用孩子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形成了一股不斷給小學生學習加碼的洪流。
6歲的安安一年級入學兩個月。便被沉重的家庭作業弄哭。家長董先生絕不敢向老師發難,便隻好在網上吐槽“孩子才一年級,做作業就要2個小時,今天更是達4個小時,書寫還要規範。孩子的手今天都寫出血了……”
中國孩子做了太多的機械的、重複的、毫無新奇體驗的作業,目的就是能夠提升學習成績。其實。很多課內教學也是一樣的,為了提高成績而反複磨煉細枝末節,再有趣的教學內容也禁不住這樣的磨。
隻要人口不減,隻要優質資源依舊稀缺,小學生間的競爭就會存在,有競爭,國人就會有焦慮。奧數被禁了,補課被禁了,自會有別的手段來撫慰中國家長和教師那顆焦慮的心。
焦慮情緒發展到和客觀現實嚴重不符,就變成了焦慮症!當班上有個別孩子開始加碼,報了什麽班、補了什麽課時,馬上就會引發群體焦慮,多數家長也會如驚弓之鳥般不假思索地跟進。這樣,小學階段的這股補課、報班、拔優的洪流就一發不可收了。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係主任肖傑也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奧數班,他形容“就像滔滔江水一樣的,你的孩子隻是江水裏的一小塊浪花,你不跟著它走,你就沒路可走,雖然你認為這個走向不一定是對的,但作為家長我們是很無奈的。”
現在我們必須認識到,家長和教師給孩子們施加的壓力很多都是不必要的,這種壓力將使國家、社會、家庭,尤其是孩子本身付出沉重的代價。
城市小學生是社會上最忙的族群之一,他們沒時間玩!到戶外跟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瘋玩,玩自己想玩的,對很多小學生來講已經是個奢望了。玩,在家長看來是最沒用的東西、當孩子們瘋玩的叫候,家長就會從心中產生—絲焦慮:孩子,你在浪讚時間,浪費生命!
應該讓孩子們有到戶外盡情玩耍的時間,讓他們玩出花樣,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學會一些運動技巧,最終成為一生的習慣,這將是給孩子們一生的大禮。可這個習慣在小學階段就被早早地阻斷了。
更讓人痛心的一個事實便是,中國的孩子們睡不夠!《中國城市兒量戶外活動藍皮書》顯示,我國規定小學生睡眠時間不得少於10小時。從全球範圍看,我國學生的睡眠時間始終墊底。雖然國外學生的睡眠時間也呈“年齡增加、睡眠減少”的趨勢,但曲線平滑下降;而中國孩子6歲以後,睡眠時間的曲線是陡然下降的——6歲,正是中國孩子入學的年齡!
慢性睡眠不足對兒重學習記憶功能的損傷具有隱匿性和不可逆性。另一項研究表明,兒重睡眠缺乏與兒童肥胖症有緊密關係。睡眠對於兒童來時說,不僅有保障機體複原的作用,還有調控體格生長、保障記憶的功能。因此,睡眠絕不可少!
童年應該是人一生的快樂高地。是人生樂觀精神的發祥處,是痛苦時心靈能回航的港灣。一個人連童年都不快樂,他還能期望什麽年齡更快樂呢!
在一股強烈的焦慮驅使下,中國家長普遍不把孩子的情緒當回事,他們覺得,孩子們現在好好努力,將來再去快樂也不遲。然而,仔細想想。一個社會連孩子都不快樂,都不幸福,那這個社會運行的根本目的又是什麽呢?所有成員都苦苦地捱日子嗎?
另一方麵,中國孩子也可能會感到“很幸福”,為了讓孩子能更專心地學習,中國家長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了,中國小學生的家庭、社會角色很單一,除了解題高手外(一大部分孩子還達不到這個稱謂),什麽都不是。
一所小學快放學了。門口就如集市般熱鬧,各種交通工具,汽車、自行車、電動車、三輪車聚齊。幾乎阻斷了交通。各種家長,爸媽爺奶都翹首以待。孩子們終於出來了,家長們紛紛迎上前擊,接過孩子的書包,然後遞上零食飲料,噓寒問暖一番便護送上車。直接運回家,然後便是伺候他寫作業、吃飯、再寫作業。有各國生活經曆的網友紛紛吐糟,經確認隻有我國才有這場景,故被命名“中國式接孩子”。
父母對治安、交通懷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可以理解。但捧在手裏怕化了、事事皆包辦的態度卻讓中國小學生缺乏了基本的生活經驗。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在作文上孩子們沒什麽可寫,隻好生編亂造。一篇《秋天》的作文。南方孩子居然也看到了葉子落了。某班命題作文《一天早晨》,有好幾個孩子不約而同地在早上撿了一個錢包,然後直接導入拾金不昧的套路;?50名好學校的五年級小學生和中學生,是否認識北鬥七星,幾乎都搖頭,還有的反問:知道它做什麽,也不考。
這代孩子太缺乏生活了,更缺乏看問題的眼光和角度。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代孩子的將來可能的樣子:缺乏樂觀精神,缺乏生活情趣,能夠熱愛生活的人會是鳳毛麟角。他們沒有自己的見解,不喜歡從自己的實踐和經驗中找答案,過分依賴他人經驗和書本知識,這樣的習慣最終會導致他們無法正常地生活。
多數孩子在學齡前都會自主學習,學語言,學成人的各種動作行為,喜歡探究和刨根問底。這不奇怪,因為學習是孩子的天性之一。李校長反問,為什麽很多孩子在上學之後會厭學?會丟棄自己的天性?
小學階段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麽呢?被譽為全美最優教師的羅恩?克拉克,也算是西半球比較嚴格的小學教師了,他成功地將很多基礎很差的孩子送到了自己都想不到的高度,最終有所成就。采訪過無數名人的奧普拉評價他為“最了不起的人”。羅恩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熱愛學習,並且有誌於成為一個終身的學習者。”在談到中國教育的問題時,他說“在中國,如果老師強迫孩子去學一些很難懂的概念和知識時,你卻不為這些概念和知識增加樂趣和實踐機會,那麽你們就會錯失讓孩子一生熱愛學習的機遇。”
羅恩教學的出發點就是絕不能讓枯燥進入課堂,要通過自己——一位教師,把任何知識、技能的有趣點展示給孩子們。在講雨中的小樹林野營那一課時,他覺得這個故事實在很枯燥,便讓孩子們第二天帶傘上學,關上燈,放上雨打在篷布上的錄音,在這個情境中,把這課上完了。這節課對孩子們來講好短好快。
小學階段的那點學習內容,你現在不教他,到了一定年齡,他自己也會懂的。因此,我們相信,小學階段的學習重點絕不在學習內容本身上,關鍵是學習行為,要讓孩子們建立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讓他們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人。這才是小學教育給人生的大禮,而不是加減乘除或之乎者也。
在為了提高一兩分而努力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們不可能有精力關注孩子們的興趣。而學生們呢,在一種長期的、慢性的壓力之下,這是一種痛苦的心理體驗,厭學是正常的,不可能誕生什麽興趣,更重要的是,這還將造成他們一生的厭學情緒。
今天的教師們必須有這樣的責任心:千萬不要拿孩子做工具,來成全自己的職業成就。今天的家長們也必須意識到: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要注重興趣,要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性,不要拔苗助長。
如果我們不能減低社會競爭給教育帶來的壓力,我們是不是可能先隔離出一塊淨土,讓小學階段的孩子能靜靜地、快樂地、符合規律地成長,等到了中學,甚至高中再讓他們去打拚吧。這樣做,孩子才能積蓄後勁,長遠的未來才會充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