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八十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
生命不管看起來好像有什麽,其本質隻有念頭和覺知。如果修行,去理解念頭,訓練出覺知,生命將無困無惑可存。因而要認識生命,從念頭和覺知兩端下功夫吧。
“覺”的訓練,最重要是的是為了觀“念”
在日常我們對覺的訓練當中,對呼吸保持覺知,對眨眼保持覺知、對行走坐臥的一切動作保持覺知——那僅僅是為了訓練覺的能力,覺的品質。
我們訓練出自己覺的能力覺的品質幹什麽?一方便這使我們是醒著的,是個清醒的人,不再“夢中人”;更重要的,它能把我們平常訓練的覺的能力覺的品質——用在覺知或觀照念頭上,念起即覺,這使我們最終不會跟了念頭而去,跟它生死流轉,遭報受業。
覺的訓練,最重要的是為了“觀”念,觀念最重要的是為了斷掉念頭的故事。最終是為了使我們能時刻處在“覺”上:成佛,是佛——完全醒來,不再在夢中跟隨幻象流轉變遷。
用你的覺知照見你的念頭,用你的佛度你的眾生。在修行之中,要非常注意用你的覺知觀照你的念頭,時刻不停的那樣做。這就是用你的自性佛來度你的自性眾生。
修行的要點是自度。心外沒有佛,心外也沒有眾生,因此,一切修行的實質都是自度自己。如何自度?用你的覺知照見你的念頭,以你的智慧把你的煩惱轉化成菩提。
時刻用你的覺知照看著你的念頭,就像母親的心時刻照看著她的小孩一樣,或像黑夜中拿著手電筒為孩子照路的父親。這樣做就是六祖慧能所說的“自性自度”的意旨,這樣做就是佛陀所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修行時刻不能離開覺知和念頭,否則都是邪門外道盲修瞎煉。
把“覺知”貫穿修行的始終,時刻不忘觀看念頭。無論什麽修行,隻要修持“覺知”,修行就在正道之上;隻要不忘觀察“念頭”,行走就沒有選錯對象。在修行之中。把“覺知”貫穿修行的始終,時刻注意觀看念頭,此是正道修行,是脫離無明,過上自由喜悅生活的最直接、最正確法門。
創造“覺”和“念”之間的間隙。用覺知觀照念頭,最終是為了創造一個“覺”和“念”之間的間隙。隻有當覺和念頭有一定“間隙”的時候,你才能夠觀照它,你才不會被它無明的拉著亂跑。
當有一天念頭從覺知中脫落,突然間你找不到了念頭,然後你看到了念頭存在以外的心的存在——這是你“看見”自己本來麵目的時刻。有人叫它開悟。有人叫它見性。但不管怎麽說。他們“看見”到了相同的東西:那心的本來之樣,那虛空,那純粹的覺,那不知不滅的東西——那就是見到本來麵目。
見到本來麵目是基於增加“覺”的能力。創造“覺”和“念”之間的間隙——直到那“間隙”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直到某一時刻,念頭脫落了,念頭不見了,隻有覺存在。那便是修行求道之人激動人心的時刻,開悟見到本來麵目的時刻。
觀察念頭,注意覺和那念頭之間的“間隙”。在開始你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根本沒有間隙,甚至還在不覺中念頭出來把你拉跑了,但不要緊,隨著訓練的加深。那間隙出現、越來越長……直到脫落。直至開悟。
在覺上,不要在念上。修行覺知,觀察念頭,注意要在“覺”上,而不是“念”上。如果你在覺上。即是佛;在念上,即是眾生。是佛就不生不滅,無生死流轉,無苦亦無惱;在念上就有生有滅,有苦有惱,有六道輪回。
生命的現象並不複雜,隻覺和念兩物;修行成佛、離苦得樂的方法也並不繁縟神秘,隻在覺和念兩個方麵下功即可。知覺觀念,時刻注意保持在覺上而不是念上,這就是總要領。記住這首偈語:佛法在心間,不離覺和念,離覺忘念頭,恰在無明淵。依此修行,定能成佛,脫離生死苦惱。
行動——覺念合一。修行到最後,隨著覺能力的增強,念頭已變成你圈養的小寵物,而不再是那凶悍強猛的野生動物時,好了,你可以自由自在的應用你的念頭了,而不再是被你的念頭牽著拉著到處轉了。
這時,因為覺的能力強了,妄念變少,你自然的有了一顆清淨心。當你懷著一顆清淨心站著或坐著著的時候,突然一個念頭跳進來了“洗碗去”,然後你站起來就去洗碗;緊接著,又一個念頭說“回你的網友留言去”,你又打開了電腦;“把洗衣機的衣服拿出來晾上去”,然後你又去了……
修行到最後覺知跟隨念頭,清淨的心聽從內在的聲音行事。那覺知和念頭之間沒了“距離”——覺知跟隨念頭——覺知和念頭“合一”。
智者不在自己的內部創造矛盾,他裏麵沒有了“二”,他裏麵時刻是“一”,他自然的跟隨那“一”,他做什麽都從容、安寧和輕而易舉。因為他知道那“一”也不存在,所有的隻是“○”。聖人時刻活在“0”和“1”之間的簡單的計算機程序般的生活中,他變成了一個無事的閑人。他心中沒有事兒,即使他手中正洗著白菜。
這是一個修行到最後之人的狀態——覺知跟隨行動,它們之間沒有距離,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是什麽就是什麽,他活在沒有分別的整體中。
有個登山者非常想要征服阿空加瓜峰(agua,南美洲最高峰),在多年的準備之後,他開始攀登。但是他想要榮耀自己,因此他獨自前往。
他開始攀登,天色漸暗,他沒有準備露宿,而是決定繼續前進。很快地天就黑了,在這樣的高海拔夜色很沉重,什麽都看不見,所有東西都是一片漆黑。
月亮與星星被雲朵給覆蓋著。當他攀爬距離頂峰約100公尺的山脈時,他滑落了…迅速地墜落,隻能看到黑暗的斑點穿過他,感到被重力吸入的可怕感覺。他持續地墜落,在那極度痛苦的時刻,好的回憶與壞的回憶都掠過他的腦海,他心想自己會死掉。
然而他感覺到幾乎將他撕裂成兩半的震動……是的,如任何一個好的登山者,他將一條繩索綁在腰部上支撐自己。在這寂靜的片刻,懸在半空中,他別無選擇,隻能大喊:
“神啊,幫幫我!幫幫我!”
突然之間,他聽到天上傳來深沉的聲音….
“你希望我做什麽?”
“拯救我。”
“你真得認為我可以拯救你嗎?”
“當然啊,我的神。”
“那麽就切斷撐住你的繩索。”
又是另一陣沉默與寂靜。他應該信任神,聽他的話切斷繩索嗎?男人將繩索抓得更緊。
救難隊說隔天他們發現一個凍死的登山者緊緊地抓著繩索,而他離地麵隻有兩英尺。
那你呢?你對神有多少信任呢?
固執於頭腦,使我們失去了對內在智慧的信任
在今日,頭腦刻畫了生活的特點。在頭腦的生命中,一個人被他的想法、概念、判斷與製約所控製著。所謂的人的“自由意誌”根本不是自由。頭腦的基本性質是鬥爭與衝突,一個人被惡名昭彰的頭腦撕裂成碎片。恐懼與懷疑如此籠罩著人類,直覺與智慧在內在死亡了。他的頭腦是如此被固執製伏,純真與直接的信任對他而言已經不可能了。
在人生的每一步中,我們都須遵循內在的指引。沒有神的引導,人是個孤兒。他像個住在旅館中的陌生人,而其餘的萬物都受到神所引導。內在的神是人內在的神聖意識。當你以內在的神的內在指引為基礎來生活時,就會建立起平靜與智慧。在每一步中,一個人都必須遵循內在的指引,這是正確的生活方式。許多時候,我們困惑什麽是對的或錯的?該作什麽決定?一個人該如何采取行動?許多時候,我們在采取行動之後後悔。此外,當你請求別人幫助你時,因為他們也處於衝突狀態中,他們的建議與指導使我們進入了更多的衝突與混亂。如果你可以有個內在的神,過著有內在指引的生活,世界將成為一個不同的地方。
許多時候,我們困惑什麽是對的或錯的?該作什麽決定?一個人該如何采取行動?在迷茫痛苦中,我們也會呼喚神,希望他能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指示。可當神真的開口說話時,你敢聽他的話嗎?你對自己內在的神到底有多少信任呢?
在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我們就是真相本身以前,拚搏、奮鬥和摸爬滾打都是需要的。我們需要通過做些什麽,來領悟一切都在自然地發生著的道理。但是,無論我們做了什麽,想了什麽,它們都發生在真相之內,包括我們的執著和扭曲。真相知道我們的現狀,而我們卻不知道它,這就是迷失。
很久以來,我們一直生活在雲霧裏,而通過學習、清理和修煉來撥開那些雲霧,讓天空顯露出來。實際上天空一直都在那裏,隻是我們忙於奔波,而忘了它的存在,這就失去了與源頭的連結,從而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