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十六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

在中國當老師,恐怕無人不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最初有老師引用陳鶴琴先生這句話來警示自己,要努力成為一個會教學的好老師,但後來被眾多領導、校長用來居高臨下地訓導老師:“學生沒教好,就是你老師的失職!”把“教不好”的學生歸罪於老師,結果老師們現在隻要聽到這句話就感到非常憤怒。其實,這裏有個評價標準的問題:怎樣算是“教好”了,怎樣算是“沒教好”?

美國著名優秀教師雷夫?艾斯奎斯曾來中國內地講學,就有老師問雷夫:“你聽說過中國流行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嗎?你覺得你的學生中有沒有教不好的?你是否能教好每個學生?”

雷夫連連擺手說:“no!no!no!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教好的,但我會努力去教每個學生,就像醫生救不了每個病人的生命一樣,但他們會努力地去救助病人。”由於他所教的學生大多居住在美國貧民區,有的父母吸毒甚至坐牢,有的家庭非常貧困,還有受環境影響打架、吸毒等,他沒辦法解決。他說了一句特別顛覆中國老師觀念的話:“拯救學生的靈魂不是我的職責,我的職責就是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自己拯救自己的靈魂。”這似乎跟我們常說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背道而馳啊?

仔細分析一下,我們這“光榮”稱號的含義所代表的是什麽?是“蠟燭”,是“春蠶”,是伴隨著“犧牲”和“奉獻”的。因為我們被讚譽為“靈魂工程師”,就必須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像春蠶一樣吐盡最後一口絲才能對得起這稱號,結果搞得老師自己也找不到自己了:孩子病了不能去看,學生要緊;父母有事不能前往,學生要緊;自己身體不適硬扛著,直至耽誤了治療時機。還是學生要緊。老師要是談報酬談待遇,就被批評“缺乏奉獻精神”,就連去農貿市場買菜講價還會被賣主挖苦說“老師怎麽還講價啊”。但事實上,很多老師雖然自認為“犧牲”“奉獻”了很多。其實連盡職盡責也沒做到。

雷夫絕不承認他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承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並且坦言自己的職責不是“拯救學生的靈魂”,而是要更多地給每個學生提供成長的機會。這讓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教師職業,如何麵對每個學生。的確,一個人的靈魂不是別人能隨便改造的,也不是個體之外的其他人能拯救的,唯有自己才能改造自己、拯救自己,我們沒必要把“拯救學生靈魂”的事扛在肩頭,而要實實在在地為學生創造適合他的教育。

是的。拯救學生的靈魂不應是我們的職責,真正的靈魂工程師是每個人自己,老師所能做的就是要努力給每個學生提供成長的空間和平台,提供所能提供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成長。雖然我們不能“教會”所有學生。但我們可以像雷夫一樣為所有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當我們丟掉“犧牲”和“奉獻”的口號,摘掉“靈魂工程師”的頭銜,從高高的聖壇上走下來,走到每個學生身邊,去關注每個孩子的生命狀態,並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恰當的幫助時。我們的教育才更貼近教育的本質,才是真正適合學生生命發展的教育。

其實,教育越簡單越美。舉個例子:兩個園丁在澆水,兩個人都拿著管子在澆水,其中一個就澆的很急,水也不夠均勻。水流將小草都壓倒了。另外一個園丁拿著管子,隻是輕輕捏一下,他的水就像雨一樣灑在草地上。教育就是這麽簡單,隻要輕輕改變一下方法,就像輕輕把管子口捏一下。這樣取得的效果就是不一樣的。

有一個家長談到她的小孩特別愛吃糖,她怕每天吃的糖太多,把牙吃壞了,就規定孩子每天吃兩塊糖,但是孩子還是願意多吃,媽媽為了防止孩子多吃就把糖桶放得高高的,孩子說媽媽我要吃糖,媽媽就取下來給他兩塊。過了不久,她發現孩子偷糖吃。孩子將凳子放到桌子上,然後踩到凳子上取下糖桶拿糖吃,因為小孩太小了,不懂得把凳子撤走,媽媽就發現這個問題。媽媽開始反思,每天管他吃糖,卻發展成說謊的壞毛病。後來她換了一個方法,和她的孩子說到:“寶貝你看你那麽愛吃糖,媽媽總是忘了主動拿糖給你吃,以後要不你自己管糖桶,自己去取怎麽樣?”孩子一聽非常高興,孩子說行,媽媽接著說:“但是媽媽還是不希望你多吃,我們還是按規定,每天隻吃兩塊,你看這樣可以嗎?你自己能不能管得住自己嗎?”孩子說能管住,媽媽就特別信任的把糖桶拿下來,然後母子兩一起將糖桶裏的糖數過,一共有26顆糖,媽媽對孩子說:“你可以吃13天”,孩子說我肯定能吃13天,媽媽就很信任的把這個糖桶交給了孩子。過了幾天,她再去數糖,孩子一塊都沒有多吃。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個教育的細節,一方麵很好的控製了孩子吃糖,另外一方麵,又培養了孩子一種誠信的道德品質。這個比媽媽每天提防著孩子,孩子會每天偷偷偷糖,這個效果是不是好得多,家長改變一點,孩子就改變很大。

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好的教育不用搞得太複雜了。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基本上是共同的,一般來說家長都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希望孩子智力出色,一個是希望心理健康。尤其是在智力出色方麵,家長們會做很多的功課,現在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會加強營養,孩子出生以後,不但母親要有好的營養,也會非常關注孩子的營養。同時現在可以有很多早期的親子班和智力啟蒙班等等,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智商。這些方法做的再多再好,充其量隻是加法手段,隻是做加法的一點一點往上加。人們在孩子的智力啟蒙方麵。忘掉了最重要的手段,運用這個手段可以讓孩子的手段以幾何遞增。是什麽手段呢?就是閱讀。發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這個是千真萬確的。

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人是用語言來思維的。這句話普通人也可以理解,人是用語言來思維的,閱讀所成全的就是語言。閱讀可以使一個人的語言增速發育的非常好。一個人思維的清晰度和語言的清晰度是成正比的,思維越清晰,語言越清晰。反過來可以說,如果你的語言越清晰,思維也會非常清晰。

學習新知識,必須依賴已有的知識背景。這也是不斷被心理學證實的也是從常識中得來的。比如說一個從小沒做過麵食的人。和一個從小會做饅頭的人,當他們學習做烙餅的時候,誰學習的更快?一個人沒有做烙餅,做過很多次麵食了,和從來沒有做過麵食的人是不一樣的。他在學習做烙餅的時候會更容易。這是一個簡單的比喻。當我們具有某方麵的相關的知識背景的時候。再進入這方麵的學習就會容易得多。知識經常呈一個網絡狀的,我們在這邊學習的知識,通過語言的媒介會通到其它的地方。我們可以從生活中觀察一些人,是不是那些平常有大量閱讀的人,他們在分析一些問題,在陳述一些問題,學習一些新的知識方麵。往往比從不去讀書和學習的人一定會快得多。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告訴我們說,我們的母語為我們創建了主要的理智分類,這是思維活動有效的資本,離開語言就沒有思維,閱讀真的可以被形容為是智慧的水份和陽光。它也可以說是一個人能力的一個助推器,我們想要讓我們的孩子聰明。是決然不可以離開閱讀的。

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有這樣一個公式,其實這個公式可以適用於教育任何一個細節,想讓孩子接受什麽,就去**他。不要一想到閱讀的重要性就強迫孩子去閱讀。這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把閱讀這個事情做得單純一些。像對待一個遊戲一樣去對待,當成共同的愛好去嗬護,這樣才能讓孩子喜歡閱讀。

盧梭,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說過這樣一句話,要別人聽你所講的話,就要設身處地為聽話的人想一想,要打動別人的心,自己的行為就必須合乎人情。如果家長自己的行為已經不合乎人情了,怎麽可能教給你孩子一些好的東西呢,怎麽可能打動孩子的心呢。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他麵對了很多的問題兒童,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要對付許多孤立的問題,隻要一個問題就可以提示出教育的基礎,我們怎樣給兒童自由。蒙台梭利最初是研究兒童精神病學的,他後來就發現,很多兒童精神病患者,他的病因就是在家庭教育中,不是遺傳,不是其他的問題,就是在家庭教育中。所以說他得出一個結論,隻要一個問題就可以提示出教育的基礎,就是怎麽樣給孩子自由,隻要給了孩子自由,隻要我們給了他尊重,給了他選擇,允許他犯錯誤,孩子很多的問題,都會慢慢的消失掉。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所以說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品德優良的人,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也同樣不要忘記了閱讀,閱讀有時候也是心靈的自我修複,包括成年人也是這樣的。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帶著某種童年時代的心理創傷長大成人的,在後天自我完善當中,同樣也離不開閱讀。

美國教育家杜威對這一點也有闡釋,因為思維的力量使我們擺脫對於本能、欲望和慣例的奴性和屈從。比如說反思精神,我們童年沒有培養出來,如果我們有很好的閱讀的話,這種反思精神,可能會慢慢回來的,很多優秀的品德,也會慢慢回來。

如果我們能夠賦予孩子一種責任感和欣賞,那麽我們的孩子會發展出勇於擔當和自信自尊這樣一種品格來,這真的是教育中的公式,教育中的真理。如果我們總是在生活中跟孩子講條件,不斷的去命令孩子做什麽,用一種家長的強權姿態去管理我們的孩子,那麽我們的孩子就會發展出一些這樣的品行來,討價還價,自卑或者是逆反,這些是永遠成立的,對任何的孩子都適用。所以教育中真的有很多這樣的公式,我們可以說教育具體的方法確實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它背後的原理和原則一定是相同的,就像一條紅線一樣,我們首先要把握住原理的這條紅線,才可能產生圍繞它的無窮無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