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十一章 療愈故事

從一個故事說起:有位母親,曾把可能成為神童的九歲兒子帶到愛因斯坦麵前,請教怎樣才能使孩子的數學更精進。愛因斯坦回答:給他講些故事。這位母親還是不停地追問有關如何讓數學更好的答案,愛因斯坦說:如果想讓他變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

講故事真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神奇?今天的內容主要來自台灣出版的《故事是教養的魔法棒》,作者是來自於澳洲的有著三十多年說故事經驗的、被稱為“故事醫生”的教育工作者——蘇珊?佩羅,她將講訴:怎樣用具有療愈性功能的故事,改變孩子的失序行為。

故事的神奇魔力:心靈的療愈

人們都知道故事的趣味與教育意義,卻還是容易忽視故事神秘和強大的力量。故事籍著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你內在的心靈和自我,在改變著你的同時也成為你的一部分。

二十一世紀初,在用來傳遞感情的聽說能力,逐漸被冷冰冰的電子產品取代的情況下,一群有遠見的社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治療師決定做了一個大範圍的調查,去了解哪些人在用故事幫助著人們身心的健康;

。由此,遍布各行各業的愛講故事的人紛紛浮現,各種聯盟和研討也會因此成立。時至今日,已經形成一個總部位於美國的、運營完善的國際性組織“療愈性故事聯盟”,誌同道合的人們一起弘揚口述傳統,讓人重拾說故事的樂趣。

蘇珊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在長達30多年的幼兒教育資曆裏,她通過收集整理、創作“療愈性”的故事,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幫助了許許多多的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什麽叫做“療愈性故事”。療愈(healing),在字典裏的意思是“使達到平衡,變得健全或完整,療愈失序行為的方式”。通過故事療愈孩子失序行為的方式,就是透過講故事來幫助孩子恢複平衡和補足缺失。

在這個創作模式中,“隱喻”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幫助孩子與故事建立連接。具體化負麵的失衡狀態以及正麵的平衡狀態。隨著故事的發展,情節將會升起張力,進入失衡的狀態,最後會跳脫這種狀態,進入健康而正麵的解決方案。

在人類曆史上的許多傳統文化中,部落或社群的睿智長者也身兼導師,他們天生就會利用隱喻和故事來教育孩子。透過有智慧的故事,引導和啟發孩子的行為,開發孩子的想象力,以正麵、肯定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從一個故事看故事的療愈性作用。聽故事是具有療愈效果的。不論故事的內容是什麽,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激發想象力。而特殊的故事又具有改善或療愈特定狀況的效果,“恢複健康、達成平衡、變得健全”,使孩子的行為或狀況恢複正常。比如:在蘇珊所在的幼兒園裏。一個平時很安靜的四歲小男孩,某天卻不斷打翻物品,原來是之前男孩目睹了自己的家被一場大火燒毀了。雖然媽媽向孩子解釋,房子是有保險的,很快就能重建,但是可怕的經曆還是深深影響著他。

蘇珊於是編了個故事給他,讓受到傷害的孩子很快恢複了平靜。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場叢林大火燒毀了草原。隻留下了兔寶寶安然無恙的睡在洞穴中,因為他們的洞穴在很深的地底下。大火之後,綠油油的青草要幾個星期才會長出來,但是兔寶寶很快就重返青草地,在上麵蹦蹦跳跳了。

簡單的故事傳遞兩個關鍵的訊息:1、兔寶寶是安全的;2、環境也會慢慢恢複正常。這個故事證明,對於小孩來說。讓他們運用想象力模擬情況,遠比接受大人的理性解釋更有效。

什麽叫失序型行為?所有的孩子都有行為不當或令人不快的時候,事實上,一些被認為有問題的行為,單純隻是特定年齡受到刺激或正常情況下的正常反應。例如,兩歲的孩子在受到限製時會大發脾氣,三歲的孩子偶爾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六七歲的孩子有點鬼鬼祟祟、遮遮掩掩、甚至撒謊,這些都是正常的。而有些行為則是需要家長謹慎看待的,比如:對他人權利造成不公平的幹擾、傷害或侵犯的行為,傷害環境或其他生物的行為,明顯傷害孩子自身的行為,頻繁出現不符合孩子年齡的倒退行為,幹擾孩子學習或是阻礙孩子使用已學會技能的行為,行為本身並無不當、但發生在錯誤的時間或地點(例如在室內扔球,在學校圖書館裏大聲唱歌或喧嘩),時常造成問題、且多於一人認為不恰當的行為等等。

這些就是所謂的“失序行為”,往往不是短暫惱人的行為,而需要家長花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去處理的。其中具有針對性創作的療愈性故事,就是幫助這些孩子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療愈性故事針對孩子失序行為的作用。故事的作用,並不是把壞行為變為好行為,也不是把淘氣的孩子變成乖孩子,而是要使某種異常的行為或狀態達到平衡狀態,讓事物恢複該有的平衡狀態:從不愛惜變為學會愛惜,從不整潔變為較整潔,從不誠實變為誠實。

如果5歲的孩子常在家亂扔玩具,可以給他說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故事,在故事中賦予玩具生命,就可以讓孩子懂得愛惜和尊重玩具。可以試著構建這樣的畫麵:小娃娃喜歡別人搖她喂她,不喜歡被亂扔,小鍋和勺子喜歡為娃娃喂餐,不喜歡被亂扔……故事裏每個玩具都應該有一首短短的歌,大人在遊戲時間唱這首歌會很有幫助:

我是一個小娃娃(小汽車……),我很可愛

請你輕輕搖著我(推著我……),不要用丟的!

父母如何使用療愈性的故事。如何給孩子選擇、創作、講述具有療愈性功能的故事,蘇珊從故事中的隱喻、情節和解決方案這三方麵,給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1、隱喻的神奇作用。蘇珊的大兒子五歲時第一次去看牙醫,牙醫告訴孩子:有一顆牙齒需要銀色的星星幫助才能更牢固,當我把星星放進去的時候會有點疼,但是星星會在牙齒裏住很長一段時間,照顧你脆弱的牙齒。通過這趣味的隱喻,孩子很快消除了緊張並充滿期待。這趣味的一刻,讓蘇珊見識到了隱喻的力量。父母發揮好隱喻的作用,可以給到孩子很多幫助:和孩子相處時,一定要有意識的使用隱喻。以整理玩具為例,可以想想哪些東西愛整理、有條理,選好之後,可以在打掃時講給孩子聽,例如“小小精靈,最愛幹淨,東西從來不亂丟,擺放整齊真用心”。

根據情境和孩子的年齡,仔細選擇具有療愈效果的隱喻,構思出相應的情節或經驗。一個生長在有10個小孩家庭的孩子,家裏每個孩子出生時,母親都會帶回一個特別的蛋糕和平常家裏吃的不同的蛋糕,母親告訴昂首期盼的孩子們:這是你們的弟弟妹妹從天堂帶來的蛋糕。於是孩子都很期盼和珍惜這個蛋糕,通過這種方式,其他家庭成員都帶著敬畏和驚歎迎接每個新生兒,而沒有嫉妒或埋怨的心態。

前後一致和重複性的情節架構。不應該說教或引發內疚感,爸媽要做的隻是將事件忠實的呈現。前後一致和重複性才是孩子健康發展的要素,而非不斷的刺激和變化。給年幼的孩子說故事時,一定要不斷重讀,並且每次都以同樣的方式展開同樣的情節,這樣孩子很快就會熟悉整個故事,期待傾聽下文。會讓他們充滿信任和安全感,會升起溫暖和喜悅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這種“重複”也將幫助到孩子體會到時序的規律和生命的延續,增強記憶力和注意力,培養樂感和語言能力。

積極而富有遠見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一定要積極,要有遠見,不能造成孩子的內疚感。不同的行為和狀況,需要不同的方法,有些方法很直接,例如,如果故事針對愛抱怨的孩子,明顯的解決方案就是讓孩子用聲音來做更有意義的事兒,而不繼續抱怨,而有些方法就比較複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對孩子說出詮釋,這樣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應該盡可能的讓孩子自己做出結論,以看不見的方式默默的發揮作用。

另外,道具和故事結合,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道具不一定要買,自製的簡單物品反而具有神奇的效果,而且含義深遠。比如說,用黃色毛線為王子編製一頂皇冠,為愛幫忙的小精靈縫製一頂毛帽,將魔法戒指或者畫有圖案的木盾送給常被欺淩的孩子,作為他們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