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三十六章 淨土情懷2

相比於其他人,比如,一個人不願意走這條易行道,但今生也沒獲得成就,結果臨終的時候,隻能以手抓胸,不自在地走入中陰險路,那是多麽的悲慘、淒涼。而且,往後還要繼續在生死當中飄零,無依無靠,那多苦啊!這就是因為,他不願意投入阿彌陀佛的懷抱,不願意上極樂世界的太空梭,那就沒辦法。想想看,同樣是凡夫,一個人把握了機會,一個人沒把握住,結果就相差得這麽遠。

像這樣,我們從正反兩方麵衡量,就會生起一種希求、向往的心。不然的話,你怎麽聽都好像無動於衷,好像這事跟你沒有任何關係。其實,當你真正知道了往生的利益,就會明白:自己過去怎麽那麽愚癡呢?這麽不可思議、無與倫比的事情,為什麽我連一點點興趣都沒有?就像在狗麵前放青草一樣,根本沒意樂。實際上,我們必須多熏習淨土經教,淨土情感才能熏得出來。你越是熏習、了解,就越是希求、向往。有了真實的歡喜心、希求心,一切就好辦了,就會很有希望往生。

最後,上品下生的情況,《觀經》說:“上下品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帶領很多菩薩,手裏拿著金蓮花,化為五百尊佛,來迎接他。五百化佛也是一時伸出手,讚歎說:法子!你現在很清淨,已經發了無上道心,我來接你。見到這個情景的同時,行者自身就坐在了金蓮花上麵,之後花就合起來,隨著阿彌陀佛就生到了七寶池當中。”

以上引用了《觀經》的經文,本經也說,行者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就是“今世見無量壽佛”的情景。

其實,見佛也不是很遙遠的事。想一想。人生百年如寄,我們現在就像寄居在一個旅館裏,第二天早上馬上就走了,所以。臨終很快就會到來。

尤其是年紀大的,六、七十歲的人,自己掰著手指也能數得清,一年、兩年,三年、五年也就差不多了。如果你能夠在這有限的幾年裏,好好下一番工夫,必定會贏來輪回當中最大的勝利,會出現最歡欣鼓舞的時刻,從此之後,永超生死。再沒有痛苦了。你現在隻要好好努力,花個兩三年的時間,臨終的時候,就決定見到阿彌陀佛,這是真實不虛的事。完全可以保證。以彌陀願海保證,以釋迦佛的諦實語保證,以西天東土無數的菩薩、祖師來保證,以曆代往生的淨土聖賢來保證,這事絕無虛妄。

本來在這個時代裏,本師釋迦佛已經滅度兩千五百多年,我們已經見不到了。要見下一尊彌勒佛。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天文數字的年代。但是,你現在有機會在今生幾十年或者短短的幾年之後,就見到阿彌陀佛,然後直接往生淨土。這就是依靠彌陀願海,憑借六字洪名不可思議的力量來成辦的。否則,見其他佛非常困難。往生其他淨土談何容易。

當然,行者自己也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並且廣積功德,發願回向。求生彼國,這樣才能跟佛的願海相應,才能見佛;因為見佛的緣故,就決定能夠往生;因為往生淨土的緣故,就決定永不退轉,證得無上菩提。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也因此,佛經說,要想今生見阿彌陀佛,就要發無上菩提心,並且平時多修集六度等的功德,把這些都用來回向,願往生彼極樂國土。以這種殊勝的因,決定能得到微妙的果。你能這樣做,必定會實現極大的意義——臨終時決定見阿彌陀佛,生到彼阿彌陀佛的國土裏,從此踏上不退轉地,迅速成佛。

這是一條光明坦途,你人生的分界線就在這裏。在這之前,你隻是一個陷落在輪回裏的凡夫,無量劫來,單憑自己的力量,很難超出,所以善導大師也說“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但依靠彌陀願海的力量,十念就超出了。此後,你已經不是輪回客,成為了淨土的聖人。

大家要認清這一條光明大路。其他方麵你都不知道,糊裏糊塗的,也沒什麽關係。像是不會用電腦、不會開車,算不來加減乘除、不會解方程式,不認識原子、分子、量子場等等,這些都沒關係。世間的事僅此而已,並不重要。你隻要好好念阿彌陀佛,就沒問題了。

你一定不要把這最關鍵的事忘了,其實,它比吃飯穿衣還重要。我們不會忘記穿衣,更不會忘記吃飯。會覺得三餐一頓也不能少,但我們卻認為念佛可有可無。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顛倒的。吃飯穿衣隻能保住你的肉身一世的短暫延續,它不能讓你不死,更不可能讓你不再輪回。但是,念阿彌陀佛,卻能讓你解脫成佛,讓你得到永生,得到無死,得到一切一切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它無數倍勝過吃飯穿衣等的事。

如果你真能認識到,念佛比吃飯穿衣還重要,真有這個心,那必定是珠不離手、佛不離口,再怎麽忙也要念上這一串。因為這比吃飯重要,所以即使不吃飯我也要把它念完,念完了再吃。你不要想,我寧可先吃飯,也不先念佛,那就錯了。比如,你今天就是想看這部片子,因為對它很貪著,但你想明白了就知道,片子可以不看,但佛不能不念。還有,你不要想,我一定要去九寨溝玩,去泰山觀日出。其實這些也沒什麽意思,都可以不做,但佛不能不念。

同樣,像是生日派對、大片、歌舞、春晚、球賽、閑聊等等,這些世間事都沒有意義,你卻非做不可,而念佛確實能讓你即生出生死、得菩提,你卻不做,可見這已經嚴重地顛倒了主次。對於沒有任何利益,並且會招致無量劫沉淪生死的事,樂此不疲,但是,對於能夠實現永久大樂的事。反而置之不理,這就是顛倒。

懂了這些,我們才知道,什麽叫做“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才明白為什麽要這麽做,才會理解,原來我忽視、小看了這件事,是多麽顛倒!

下麵講中品往生的條件和往生時的情況: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佛告訴阿難:中輩往生的情況是這樣的,十方世界裏的諸天人民,至心想要往生彼極樂國土,雖然不能離欲出家作沙門行。全身心地投入到善法當中,修集廣大的功德,但也應當具足七個因緣:一、發無上菩提心;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起立塔像;五、飯食沙門;六、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七、以此回向,願生安養。

前兩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與上輩往生相同。

“多少修善”,指在各種善法功德裏,按照自己的能力,隨分隨力地修一些善法。也就是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盡量修一些善法。每天都要行持。

宋朝的葛繁能得幽冥的敬重,就是因為他每天會做一件乃至十件利人的事,四十年不間斷。他說:我看到什麽東西擺得不正,我就把它放正,這是利人的事;如果有人口渴,我給他一杯水喝,也是利人的事。總之,隨時都可以做利人的事。葛繁是修持淨業的人,他總是把所做的利人之事回向往生,他壽命很長,最後坐化了。有一位僧人神遊極樂世界,見到葛繁已經在那裏了。

像這樣,上供下施、幫助他人、矜孤恤寡、敬老憐貧,為人傳授經法、禮拜念誦等等,都要隨自己的能力,盡心盡力地去做,這很重要。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無意義的事上,更不可以去造惡業。

“奉持齋戒”,“戒”,指防禁身心惡行。“齋”指過午不食。中午之前為正時,中午過後是非時,正午之前適合飲食,過午之後不適合飲食。能夠守住過午不食,就叫做“持齋”。“齋戒”,就是指清淨身心,禁止身心上的一切過失。這裏“奉持齋戒”,廣義地說,就是守持八關齋戒,以及大小乘的戒律。

淨業資糧要依靠修積功德來成辦,而功德的首要基礎就是持戒。戒律就像地基,不能持淨戒,就無法建立起功德,也就是一切上上的成就都不可能出現,所以持戒非常重要。而且,心清淨才能生淨土,持戒清淨能使心得到清淨,這也是因果相應的道理。

“塔”是安置佛舍利的地方。《法華經》說:“佛滅度之後,供養舍利,可以起各種形式的塔,以金、銀、玻璃、硨磲、瑪瑙、玫瑰琉璃珠等清淨廣大的裝飾物,用來莊嚴寶塔。或者起石廟,或者用栴檀木、沉水木、磚瓦、泥土等做成佛的塔廟。或者在曠野當中,堆積泥土成佛廟。乃至兒童遊戲時,把沙子聚成佛塔。像這樣的一切人等,都已經成就了佛道。”

“像”指佛像。《增一阿含經》裏講:“當年佛升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見不到佛。優填王由於非常思念佛,就用牛頭栴檀,雕成一尊五尺高的佛像。”這就是人間有佛像的開端。《法華經》 說:“如果一個人因為念佛的緣故,建立佛的形象,這樣雕刻佛莊嚴像的人,都已經成就了佛道。”

所以,大家不要執理廢事,認為泥塑木雕不是真正的佛,不能這麽想。如果能在事相上這樣做,緣起力是不可思議的。就像前麵引用的《法華經》所說,能這樣做的人都已經成就了佛道。《造像功德經》也說:“如果一個人臨終時說要造像,下至於隻有麵麥那麽大,也能滅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