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四十一章 培養陽光寶貝

夢靈親子講座係列之培養陽光寶貝:

陽光般溫暖燦爛的笑容、平和開朗的脾氣、遇事從容不緊張、自信快樂的寶貝,相信每個媽媽都希望擁有吧。但有時我們幾句無心的話,卻會不小心扼殺了孩子的樂觀性格,這些話你有沒有說過呢?

一、當孩子被讚賞時說:“沒有沒有,我們並沒有這麽優秀。”

孩子會這樣想——在媽媽眼中,我並不優秀。

孩子能敏銳地感覺到大人對他們的態度,這是孩子對自身言行作出正確判斷的依據。所以當孩子被讚賞時,父母不要表現得過分謙虛,如果讚賞是客觀正確的,就讓孩子欣然接受吧,大人的認可是讓孩子努力進步的動力。

不妨這樣說——非常感謝您對我們的認可,我們會繼續努力。

二、孩子決心做某事時說:“你還小,你不行的。”

孩子會這樣想——反正都會被打擊,以後都不做了。

這句話,會抑製孩子原本滿滿的自信。更為可怕的是,孩子以後就會把探索新事物的決定權無形中交給了父母,變得處事猶豫不決。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孩子體驗失敗也是一種鍛煉。

不妨這樣說——如果想好了,就去試試吧。

三、孩子挑戰失敗時說:“早就跟你說過你不行的吧。”

孩子會這樣想——早知道這樣就不跟大人說了。

這樣的話無論對孩子還是父母本身都沒有任何好處,隻會疏離父母跟孩子,讓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父母交流

。父母對孩子充滿信心,才能令孩子感到自信及樂觀。

不妨這樣說——咱們好好總結,下次一定能成功。

四、孩子遭遇瓶頸時說:“你怎麽那麽笨啊!”

孩子會這樣想——也許我真的很笨。

當孩子失敗時,父母一定要有一個寬容的態度,給他再次嚐試的機會。父母對孩子的失敗反應太過強烈,會給他們帶去很大的不適感和煩惱,也是導致孩子悲觀的最大原因。

不妨這樣說——你很棒。媽媽相信你。

五、想要孩子改正壞習慣時說:“你再……我就……”

孩子會這樣想——我會改正,但我並不認為自己有錯。

威脅並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不妨試著將威脅換成一種許諾,當孩子在超市磨磨蹭蹭不想回家時,不要威脅說:“我走了。不要你了!”而是換一種方式說:“我們趕緊回家,那樣就有時間在一起玩了。”長此以往,孩子每次得到命令時,都會往美好的方向設想後果,自然也會樂觀應對。

不妨這樣說——如果不這樣做,會更好!

六、想要激勵孩子時說:“隔壁家的誰誰如何如何。”

孩子會這樣想——我做得再好,媽媽也看不到。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拿孩子作比較無疑是父母自討苦吃,也會給孩子造成無窮的困擾。隻有看到並欣賞孩子的優點,才能讓孩子充滿樂觀和自信。

不妨這樣說——媽媽知道。你正在努力趕超他。

七、想讓孩子好好學習:“你再這樣,以後掃垃圾去!”

孩子會這樣想——將來的我會很糟糕。

實際上,父母可能隻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孩子卻會實實在在放在心上,並感到壓力。孩子小。他對未來並沒有概念,父母給出的不良預言,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樂觀情緒。

不妨這樣說——來,收起玩具,我們來一起學習。

八、在向別人介紹孩子時:“他有一點很不好,那麽大了還尿床。”

孩子會這樣想——被外人知道了我的隱私,好丟臉。

跟大人一樣。孩子也有自尊心,不能夠隨便踐踏。父母應該努力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學會幫助孩子隱藏他的弱點,建立起自信。請相信,不久之後,這些“小毛病”真的會消失。

不妨這樣說——這是我的孩子。他很優秀。

九、想要孩子學會感恩:“爸爸媽媽那麽忙那麽辛苦都是為了你

。”

孩子會這樣想——好內疚,沒辦法回報爸爸媽媽。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需要讓孩子懂得感恩,但不能要求孩子感恩。對沒有回報能力的孩子來說。被要求感恩是一種壓力,小小的孩子承受不了那樣的壓力。

不妨這樣說——爸爸媽媽剛下班累了,幫我們倒杯水好嗎?

十、孩子有進步時說:“你是第一名,你是最……”

孩子會這樣想——如果下次沒得第一,媽媽會很失望。

要知道,幼年得到過度讚揚的孩子一旦長大後進入社會,就很可能經曆很大的失望,會很難麵對挫折。父母不能讓孩子因為太優秀而過早承受太多壓力。

不妨這樣說——無論你是不是第一名,媽媽知道你都在努力。

有些孩子,反抗行為特別強,父母說東他偏說西,你讓他幹的事情他偏不幹,你不讓他幹的事情,他偏要幹,尤其是許多3~8歲的男孩子,更加普遍。孩子為什麽有反抗行為呢?

怎樣看待孩子的反抗行為呢?家長看到孩子這種表現,特別生氣,覺得自己怎麽攤上這麽一個孩子,真是倒楣。其實,孩子有反抗行為並不稀奇。

心理學家認為,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3歲孩子幾乎是與“反抗”連結在一起的。這期間的幼兒正意味著人生第一次“危機來臨”。此期間孩子不管什麽事都要反對,無論叫他做什麽,他都說“不”;即使自己喜歡的事物,隻要別人先說或先做了,他就不高興。當家長的對這類“反抗”要有正確認識;孩子並非故意反抗,他們是有理由而反抗的。

1~2歲時,體力逐漸增強,到3歲時許多事情都可自己做了,他希望能把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但卻被壓製著,因而反抗;2~3歲幼兒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想法”,想把他們的“意欲”表現出來,但常被父母阻止和責罵。孩子的想法被成人社會的“規範”壓製了,所以他不得不反抗。欲求不滿足,常會發之於哭、嚷、生氣,大人認為孩子太任性了。這時候的孩子就這樣困擾在自己的意欲與社會規範的矛盾中,仿佛像個“小大人”了。

從上麵我們可以看出,反抗行為是孩子必須經過的階段,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有堅強的獨立意誌。心理學家曾在2~5歲兒童中挑選100名反抗性較強者,以及100名幾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前者有84人意誌較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和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後者僅有少數人意誌較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作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反抗行為要有一個正確認識,不要生氣,不要急躁。

那麽,怎樣才能引導、教育反抗行為強烈的孩子呢?教育孩子安然度過這個反抗期,就要讓“自我服務”不偏離“唯我獨尊”的意識,孩子的反抗便會自然地逐漸消失。如果強迫壓製他的反抗,將會“內攻”。反抗心理一旦“內攻”,便長久蘊釀在孩子心裏,甚至終使孩子一輩子成為“反抗兒”或懦弱兒

。因此,對孩子的反抗行為,要多加以正確引導。

1、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

“自我”心理使孩子什麽都要自己做,隻要情況許可。應盡量使他“如願以償”;鼓勵孩子把一事從頭到尾做完,即使成效不好,也要誇他幾句。3歲孩子能把一事做完全是了不起的。例如穿鞋著衣,穿外套等均可訓練。

2、讓孩子幫忙做事

家長可讓孩子幫助做簡單的事,如“抹桌麵”。雖然孩子不能把桌麵抹得非常幹淨,但也要允許孩子去做。家長要注意他們尚不太關心做事是否完美的特點,例如,孩子戴歪了帽子,根本不願意大人把它矯正過來,他做的事,很不願意大人重新再做一次。孩子因為嚐到自己可以同大人一樣做事的滿足,就可以保持很長時間的良好情緒。

3、凡事都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

不管做什麽,家長要盡可能尊重孩子意見,不要過分幹涉他,讓孩子自己來。有些事情明知孩子不可能做得好,也讓他去體驗一次。例如:此期幼兒尚無“大小觀念”,但有時卻會吵著要把大洋娃娃裝進一個比娃娃小的盒子裏。成人不要一下就說“這樣不行”,還是讓他自己去試裝一下,等他試過後就會“知難而退”。這些方法並非討好孩子、遷就孩子,而是細心地啟發。不要用壓製他們來度過“反抗期”,隻要堅持下去,不要多久,孩子便會有很大進步的。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養一個優秀性格的孩子更難。在國內,許多家長總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認為她應該怎麽做,怎麽做才是正確的,殊不知,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課程。

智商從來不會決定一個孩子的命運,但往往是,情商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近年來,高校裏多產一些自殺者、心理疾病者,他們殺老師、殺同學,殺自己,大多數有暴力行為的人的背後都有一個並不那麽平穩而正常的家庭,或者是父母離異,或者是童年不幸,或者是家教不淑,再或者是總是被灌以成為強者的使命。

有一個長年從事家庭教育的學者說過:無論孩子是不是親生的,容貌是否相似,在養了多年之後,總會在舉手投足之間充滿了契合度。父母的智商或許影響不了孩子的智商,但性格一定有著必然的聯係。

一個悲觀的母親不會教育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一個不求上進的家庭不

會有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一對牢騷滿腹的夫妻不可能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一個好鬥的父親不可能有一個懦弱的孩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日日夜夜中的,它不是智商,生來優秀或拙劣不可轉,性格的培養後天塑造更多許多。

那些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母親總認為孩子應該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卻忘了首先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性格陽光的人。你怎麽樣,孩子就怎麽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性格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更大,那種影響甚至關乎到孩子的未來。

要想培養陽光寶貝,父母要不斷地學習成長,先成為陽光父母,孩子自然會成為陽光寶貝。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