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九十一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

天地人身心靈合一會所的會員中不乏眾多的中小學教師,一位對身心靈課程非常感興趣的王老師就教育問題給眾會員作了分享。

“在急功近利的追求升學率中犧牲了孩子全麵發展的可能,在無休止的反複操練中抹殺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思維,在封閉的校園和文化課堂中割裂了孩子與生活世界的聯係而變得不諳世事,在繁重勞累的作業補課中喪失了孩子本該擁有的純真和愉悅而變得鬱鬱寡歡……我們不禁要追問:今天的教育怎麽了?教育該堅守的底線是什麽?是良知,指向人格的健全,不勢利、不功利、要大度、要寬容,不能因為功利之目的而損害學生的全麵發展。要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的一些話語與大家分享,或許我們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示。雅斯貝爾斯,德國哲學家、精神病理學家,是公認的西方“存在主義”大師之一。他在《什麽是教育》一書中說道: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通過教育使具有天資的人,自己選擇決定成為什麽樣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後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

這即是說,教育的本質是靈魂的教育,是精神成長的過程,這種精神是“知性的思維、活動和情感的整體,即整體精神。”雅斯貝爾斯的這些話表明,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整體精神,然後才是知識的接受和獲得。

“教育的目的,是將曆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並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

對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雖然教育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來充盈於人。服務於人,啟迪人心,而決非把人變成貫徹某種知識的工具。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的訓練,但訓練是為了涵養人的整體智慧。而不是把人當作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為與人的心靈隔離的異己的活動。盡管知識技能的傳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須超越於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頓人的心靈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質。

當我們真正地理解了雅斯貝爾斯關於教育本質的論述,是否會對教育的本質追求有了層次感更強的認識?是否會多了一些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更高的依據?當我們被繁重瑣碎的教學任務壓著,而不免憤怒焦躁、憤世嫉俗時,是否會找到一絲靜謐偉大的寬慰?當我們麵對世俗的市場化評價而無言以對時,是否會從中找到強大得力的注解?

當教室成為了一個充滿溫情的地方,教室就會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學校就會成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當然僅有此還是不夠的,教室還應成為一個生命成長的地方,教師要讓孩子真正地“享受學習快樂成長”,還需要付出自己的智慧努力,讓教室成為研究的基地。

教育對人的靈魂、精神的強調。並不排斥對知識的追求,進一步說,靈魂、精神的孕育總是伴隨著知識的獲得而獲得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獲得是要講究效率和效益的。備課、上課、作業、輔導是我們提高教學有效性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每天都無一例外地走過了這些環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每天都對這些如何有效進行,做過必要的反思和研究。這諸多環節的研究歸根到底都應是對學生的研究。研究如何備課,如何上課的前提和基礎是研究學生。我們是否想過設計真正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我們語數外三科的作業批改任務都很重,我們是否反思過如何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我們每天都有反饋、批評、個別教育,為什麽總是有人抄作業、不及時認真完成作業?我們是否針對班級實際對作業的評價機製做過研究?是否想過讓作業的過程由被動變主動,讓作業成為學生自我展示、同伴競爭、自我實現的舞台?是否想過怎樣讓學生對我們所任教的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內驅力?當繁重的教學任務襲來的時候,一切都被忙碌衝淡,於是教育敘事就變成了負擔和任務。但思考和研究的確會帶來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

一個老師就是一個班級的國王。這個國王要有課程創建的思想,要給學生提供恰當的課程。除了常規學科課程外,語文老師可否開展演講、賞析課?數學老師可否開設數學家的故事、解題習慣和方法指導課?英語老師可否開展口語秀、每日一句等微型課程?當然這些會占用我們的學科教學時間,但堅持下來。我們會發現這些會直接促成我們教學質量的提高。

聽星雲大師講了一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一個小孩子和爸爸一起去爬山,不小心被石頭絆倒,摔了一跤.他爬起來,對著石頭說道:‘我恨你!‘因為在山穀,有回音,很快這個小朋友聽到山穀中傳來:“我恨你!”他很生氣,又大聲說:“我恨你!”沒想到,山穀中傳來更大的聲音:“我恨你!”這個小朋友害怕起來,瞅了瞅爸爸,不知道怎麽回事。他的爸爸微笑著告訴他說:“你試著說‘我愛你看看.‘小朋友很聽話,對著山穀說:“我愛你!”山穀中傳來“我愛你!”他又大聲地喊:“我愛你!”山穀中以更大的聲音傳來“我愛你” 。小朋友高興地笑了。

大師說:人對待世間的一切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心中隻有恨,對別人不好,那麽別人也會恨你,對你不好;如果你的心中充滿了愛,對別人好,那麽別人也會愛你,對你好。所以說, 隻要心中有愛,相信你看到的一切都會變得美好!

韓愈在師說中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 “我們要向小孩子學習,不願意向小孩子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學生無知。實際上,除了教材,學生的知識往往超過我們的預期。現在的學生,頭腦靈活,見多識廣,他們從小接觸的東西,往往是我們當年想都想不到的,比如電腦、遊戲、明星、流行歌曲。不要以為這些東西都是沒用的,事實上,知識若不與生活接軌,學習又有什麽意義?在新知、時尚、前衛、應變和反應能力上,我們永遠要向學生學習。樂意向孩子學習、懂得孩子心理、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了解孩子願望的教師才配做孩子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在新教育中把教室比作河道,課程就是水流。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隻有他們相融合才會有教育的精彩湧現,有了課程的潺潺流水,田間地頭也可以成為教師的延伸部分,課程的水源不充足或枯竭了,即使布置再精致的教師也會成為生命發展的枷鎖。新教育認為課程,不限於學校教育的範疇,而是以家庭教育為根基、學校教育為主幹、社會教育為輔助、自我教育為根本的全方位全過程。課程最本質的特點,則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生命體驗。如果把教室作為師生生命發展的重要“場”的話,那麽,課程本身就是賦予師生生命成長的重要能量。 什麽是卓越課程?如果把課程視為以活生生的人為中心,包括起點、目的地組成的道路和曆程的話,那麽,所謂卓越課程就是在其中最好的完成了課程的目的,完美地實現了人的完整幸福。新教育實驗的“研發卓越課程”,是指在“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價值引導下,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和新的整合創造,通過課程的創新使教室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帶領學生經曆體驗、合作探究,建立知識與世界、與自我的內在聯係,將所有與偉大知識的遭遇轉化為智慧,從而使師生生命更加豐盈。卓越課程研發就是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

泰戈爾在他的《失群的鳥》中寫道:“每個孩子都帶來消息說,上帝還沒有對人完全沮喪,因為每個孩子都有那麽多值得讚賞的優點和生長的力量。”無論學生多麽調皮,他也是有優點的,隻是有待於我們去發現。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都說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教師是辛勤的園丁,讓我們發現孩子這株即將開放的花骨朵,用真誠和讚賞去澆灌,靜等花開!在教育的長河中,我們伸手可觸的地方,就是工作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隻有把握住每一個細節,我們教育的田野,才會蓬勃著碧綠的春意,喧騰著生活的甜蜜,流淌著生命的魅力。隻要我們真心對待每一個孩子,收獲得將是一張張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