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

在臨床心理谘詢與治療的過程中,往往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兒童從父母那裏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是父母采用的負麵的教養方式,如:不尊重、鄙視、譏諷和羞辱,刺傷了兒童的情感,損害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擺脫不了。這些體驗的缺乏往往造成他們過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讚賞和認可。這種渴望激發他們過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績。但是會出現自我要求過高的危險,他經常以抑鬱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終。一般情況下,即使他們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滿足他們對生活和愛的更高渴望。這些人總是體驗著他們童年時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夠、不滿足或不可愛——在兒童時期沒有滿足的愛,會在後來的生活中執著的、神經症性地不斷的尋求。

berg明確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並且認為不安全感與神經症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其後ider(1958)發展了這一關係,並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類型”,認為代償性的過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釋多種多樣的神經症行為。我國學者,如鍾友彬、許又新教授等人強調不安全感與神經症發病有密切關係。鍾友彬教授特別指出:強迫的核心是恐懼和不安全感,如對傳染病恐懼的強迫性洗手,和對門鎖的反複性檢查,均是出於對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擔心和缺乏安全感。

我們認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即基本人際信任,才能積極地發掘自身的潛力。才能有人性及價值的較充分的實現。不安全感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基礎心理特征,當它在比較一般的範圍內的時候。就不被當作是病態的表現。不安全感是許多心因性精神障礙最根本的人格基礎,沒有安全感,就沒有自我接納,就沒有人際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導致精神障礙。

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經症的共同人格基礎。當出現不安全感卻找不到恐懼對象的時候,表現為焦慮症;當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緊張恐懼和逃避的時候,輕則是社交焦慮。重則是社交恐怖症;當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極度沒有把握的時候,就表現為疑病症;在感到極端不安全並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控製結果失敗後仍未放棄的時候,就表現為強迫症,在控製不讓客體喪失的意誌努力失敗後導致絕望的時候,就可以表現為抑鬱性神經症。通常,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從而獲得安全感,甚至是過度控製(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維和行為方麵,通過利用科學、宗教、迷信、自我發明的個人迷信、思維(包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和行為控製等方法來實現。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實踐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些個案,由於早年生活經曆中缺乏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導致成人之後麵臨著許多情緒的困擾,而這些情緒的困擾多來自於他們並不滿意的人際關係,包括與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後與戀人、配偶的關係。他們要麽是退縮、回避,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要麽強硬、固執,很難與人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表麵上看來,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極要麵子,實際上。這種自尊是虛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現為他尊。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納和認為自己有價值。人際敏感是顯而易見的結果,相應的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

托爾特克知識是墨西哥印第安人世代相傳的心靈哲學和實踐的總和。米格爾在這篇文章裏強調了心靈成長的過程中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原因是每個人的觀念不同,投射出的世界也不同,每個人活在自己所設想的世界裏,好或者壞,非外人所能評判,也非由外人所控製。

別人的語言和行為和你沒有任何關係。別人所做的事,沒有一件是因為你才去做的。所有的事都是他們自己要去做的。他們並沒有想過要去討好你、傷害你、或影響你。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夢境、自己的心靈裏;他們所在的世界和我們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就算是在非常個人化的情境下,就算別人直接侮辱了你,那也跟你沒什麽關係。

他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所發表的意見都是根據他們自己腦子裏的觀念做出來的。他們在接受教化的過程中被植入了一整套程序;他們的觀點都是那套程序產生的。

如果有人向你發表意見,說,“呀!你真胖,”不要認為這話跟你有什麽關係。因為,事實上,這句話所代表的隻不過是那個人自己的感覺、信條和觀點而已。那人企圖喂毒藥給你;如果你認為那句話跟你有關係,你就吞下了那毒藥,毒藥就成了你的了。隻要你認為他們說的話跟你有關係,你就會不斷吞下他們的情緒垃圾,現在它們成了你的垃圾。

但是,如果你不認為別人說的話跟你有什麽關係,如果你能自覺地抵製別人的影響,你就不會吞下別人的情緒垃圾。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是身在地獄之中,你也會安然無恙。這就是這一觀念送給你的禮物:身處地獄,卻不怕毒藥侵蝕。

不管對方有什麽看法和感覺那都是對方的觀念。如果你認為別人說的話或做的事與自己有關,你就會有被冒犯的感覺;如果你感到別人冒犯了自己,你就會極力扞衛自己的信條;如果你極力要證明自己的信條是對的,別人的信條是錯的,你就會和別人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演變成一場大鬧劇。

我就不在乎你對我的看法,我從不認為你的看法跟我有什麽關係。當你說“米格爾,你真棒,”時,我知道這與我無關;當你說“米格爾,你太差勁了,”時,我知道這也與我無關。我知道,當你心情好的時候,你會告訴我,“米格爾,你真是個好人!”但當你生我氣的時候,你又會說,“喂!米格爾,你這個魔鬼!你太過份了”不管你怎麽說,我都不受影響。

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什麽樣的人,我不需要你接納我,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米格爾,你幹得真不錯!”,或“天啊!這種事你也幹得出來!”是的,我很清楚,並不是所有的事都和我有關係。

不管你有什麽看法,不管你有什麽感覺,那都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那是你看世界的方式,你的看法和感覺與我無關,因為它們是你腦子裏化學反應的結果,不是我腦子裏化學反應的結果。你的觀點都是從你自己的信條係統裏生發出來的,所以,事實上,你對我的看法隻與你自己有關;它與我沒有任何關係。

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再對別人的行為負責。如果你不再認定什麽事都跟自己有關係,你就不會再依賴別人說的話,也不會再依賴別人做的事。獨立、客觀、冷靜地分析和判斷,將成為你做決定的唯一依據。你隻相信自己,不再輕信別人;你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再對別人的行為負責。如果你能真正理解這一點,如果你堅信別人的言行跟自己沒有關係,你就不會再受那些輕率魯莽的言行的傷害。

隻要你謹守這一觀念,你就能懷著一顆完全開放的心“走遍天下不受傷”。你可以大膽地告訴別人“我愛你”,因為你已經不再害怕別人的嘲笑和拒絕。當你需要什麽時,你不再害怕向別人開口。當別人對你有所求時,你也可以坦然地告訴他“沒問題”或“不可以”;你將不會再因為拒絕別人而內疚或自我審判,也不會再因為違心地答應別人而後悔或不快。

這樣,你就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這樣,即使身在地獄之中,你也可以照樣享受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這樣,你就進人了極樂世界,你就斬斷了自己和地獄間千絲萬縷的聯係。

經過夢靈的疏導,李女士認識到了自己人際交往模式的缺陷,了解了自己外部交往模式“討好模式”的深層根源,她決定改變自己,從認可她自己的個人價值做起,不再把自己的感受放到第二位,也不再壓抑自己的感受了。她以前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時,自己的感受其實是很糟糕的。

後來,李女士主動打電話給夢靈講述她的變化。她在電話中說,原來做自己,不委屈自己,學會向別人說不的感覺也很美好。她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僅沒因為她說不而變壞,反而更加融洽了。李女士的朋友也都說李女士變得更加真誠了。

不討好別人,也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不被別人的言行綁架,跟從自己的心去做事,生活會過得更加自在美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