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有關學習方法的資料多到眼花繚亂。很多方法看起來很有用,但實際卻發揮不出作用。在很多情況下,你了解了很多方法,卻不知道運用這些方法的前提,最終也是沒有辦法取得理想效果的。

這裏我將從三部分入手,分享一些相對科學的學習建議:第一部分先介紹學習的係統模型,第二部分介紹學習前的準備工作,第三部分是一些具體可行的學習方法。

第一部分是從係統思維來看學習過程。係統思維就是認為事物之間都是有關聯的,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學習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會受情緒、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等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首先要把自己調整到一個適合學習的狀態,學習方法才能起作用。

第二部分是學習的準備階段。如果你剛剛和別人大吵一架,我相信你很難平複心情專心學習。如果你沒有辦法靜下心來,一坐在書桌前就會情不自禁地受到外界影響,再好的學習方法也不管用。所以,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要做兩件事:先解決情緒的問題,再快速進入專注的狀態。

第三部分是學習過程。這一部分圍繞學習的五個環節——預習、聽課、記筆記、自習和回想展開。比如,預習可以不求甚解,隻要知道自己哪裏不懂就行了。上課聽講的時候要留心預習時不會的內容。記筆記不是機械地抄寫,而是要先辨別哪些內容比較重要。自習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有六種方法可以幫你加深記憶。回想貫穿學習的全部過程,回想能夠幫助我們記得更牢固、更久遠。

下麵我來具體地講解關於學習的這三個部分。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從係統思維看學習過程

很多人認真聽講而且做了筆記,考試成績卻不理想;很多人刷了不少卷子,考試分數還是原地踏步;很多人考前複習的時候感覺什麽都會,一上考場卻頻頻出錯;很多人一直很努力,每天晚睡早起都在學習,成績還是不理想。

對於這些困擾,你先別急著給自己下論斷。智商的差異的確存在,但是沒我們想象的那麽誇張。天賦異稟者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都是靠努力取得優秀成績的。不過這裏的努力並不是說晚睡早起刷卷子,更重要的是學習策略。

如果用公式來表達學習效果的話,可以寫成:學習效果=學習效率×學習時間。這是個很好理解的公式。好的策略可以幫助你少做甚至不做無用功:你背誦的每一分鍾都有單詞印在腦海裏,解答每一道題時都能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和他人學習花費同等的時間,你能學得更好。

學習係統屬於增長極限模型:你努力學習,一開始成績是有所提高的,但是很快就會陷入瓶頸期。這時,即便你投入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結果依然會收效甚微,成績甚至開始下降。

增長極限模型的杠杆作用點在負反饋的環節上。要想改變現狀,就必須識別並改變負反饋限製因素的影響。比如說,重複的題目會讓你感到心煩;熬夜會睡眠不足,從而導致記憶力衰退、內分泌失調;因為成績沒有提高,你會很挫敗,對自己沒信心……

用係統思維來學習,你就不會沉溺於埋頭苦幹,而是會同時關注提高成績的其他方麵——你需要更充足的睡眠,並且通過針對重點難點的刻意練習來獲得提升。

學習的準備階段

在一切困擾學習的問題之中,你要先解決情緒的問題。如果你在生氣的狀態下去學習,那樣根本記不住多少內容,做題的出錯率也會變高。

這裏建議大家嚐試理性情緒行為療法(1)中的“ABCDE法”,非常簡單而且有效。這種方法能幫助我們在遇到負麵情緒的時候不被情緒影響,慢慢地把自己修煉成為一個理性的、心態平和的人,時常保持愉悅放鬆的心情。

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還需要把桌麵收拾整潔,在桌子上隻留下你需要看的書,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統統拿走。

我通常會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坐在書桌前,活動一下肩膀和脖子,放鬆身體。同時,我也會緩慢地用鼻腔吸氣,讓空氣在胸腔裏停留一段時間,再緩慢地經由口中吐出。這樣重複好幾次,在心中細數呼吸的次數,不去想別的事情。如果環境比較嘈雜,可以買一對柔軟的耳塞,或者用入耳式耳機來隔絕噪聲。

學習過程

對於學習的五個環節——預習、聽課、記筆記、自習和回想,我將會分別講解,說說它們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應該怎樣操作效果最好。

1.預習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麽預習。很多同學不喜歡預習,覺得是在浪費時間。要想在沒有老師講解的情況下理解一個知識點實在太費勁了。

但請注意,這裏說的預習並不是自學,不需要你完全懂得那些知識。預習的目的在於提前了解重點。預習也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大概一個科目分配10分鍾就足夠了,有一些自己擅長的科目甚至不需要預習。我一般會在當天寫完所有作業以後用半小時完成第二天所有科目的預習工作,實在來不及的話就在上課前的課間看一眼。當我們遇到難以理解的段落時,眼睛會不由自主地慢下來,提醒你這裏要多留心。當確定自己不懂的地方後,上課講到這個知識點時我會更認真聽。這樣預習的目的就達到了。

2.上課聽講

一節課的時間通常有45分鍾,要想在這麽長的時間裏保持高度專注是非常困難的,難免會走神。這時候前一天的預習成果就會派上用場了。老師會花很長時間去講你已經知道的內容——這些內容是不需要你仔細聽的。但是,當老師講到你預習時不懂的知識時,就要迅速收回思緒認真聽講。

這樣,一節課大概隻需要10~15分鍾的專注,就能掌握大部分重點內容。這些重點內容就是你預習的時候不懂的內容。在這個時間長度裏保持專注,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還是很容易實現的。

3.記筆記

很多人會認真記筆記,但是感覺一堂課下來什麽也沒學到,學習成績也不理想。

我前麵說過,當我們學習的時候,大腦會交替經曆兩個過程——儲存和提取。你背一篇古詩文的時候需要讀好幾遍,通過反複閱讀把內容印在大腦裏的過程就是儲存,合上書到複誦出來的過程就是提取。

如果你記筆記的時候大腦空空,隻是機械性地把老師PPT上的內容抄在筆記本上,那麽這種記筆記的方式是無意義的,無論存有多少筆記內容,成績都很難提高。但是,如果你聽到一個知識點不是馬上抄在紙上,而是先理解這個知識點,搞清楚其中的重點是什麽,再記下這些重點,那麽,在書寫的過程中你已經把這些知識印在腦海裏了。

而且以我的經驗來講,我發現其實A4紙比筆記本更好用,可以直接把公式的推導過程、老師課堂上延伸講解的案例寫在紙上,然後夾在書裏。

4.自習

考試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在卷麵上見到一道似曾相識的題,但是怎麽也想不起來該怎麽做了。這時候,為了回憶起它的解答過程,你會首先回憶起上一次接觸這道題時的環境。隨著回憶越來越真實,那些答案的影像在腦海中會越來越清晰,這時候要做的就是趕緊拿起筆把解答過程寫在試卷上。

然而,這種記憶過於依賴環境因素。

為了鞏固知識,我們要做的是,換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段來記憶。比如拿上你的書到外麵去,到咖啡店去,到圖書館去。以前你習慣早上學英語,那現在就在早上學數學,把英語換到下午、傍晚時段去學習。學習時的環境越是複雜多變,學到的內容就記得越清晰、長久,所依賴的環境因素對記憶的限製也就會越少。

另外,自習的時候也需要打散你的學習時間,把一長段時間分成好幾段,這樣會大幅提高學習效率。比如說,你打算用兩小時來學英語,與你一口氣連學兩小時相比,今天學一小時、明天再學一小時的方式能記得更多、更牢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忘掉一些知識。時間跨度越大,你忘記的內容越多。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的弱項在哪裏,從而花更多的時間來鞏固。同樣地,剛剛學過一個概念,你沒必要立即複習,因為這樣做幾乎是沒什麽效果的。如果一小時甚至一天之後才複習,這時候才是有用的。把一大段時間分成好幾段來學,你會把已經學過的東西從記憶裏提取出來,重新存儲一次,從而進一步加深你的記憶。

但是這個間隔是有閾值的,如果間隔太久的話你可能就真的想不起來了。這裏給出一張心理學實驗得到的表格。“學習間隔”指的是從你“第一次學到這個知識”到“第一次複習”之間的時間跨度,在這個期限內複習才能確保考試的時候記憶清晰。

大家都經曆過考前臨時抱佛腳吧。看上一天一夜的書,然後去考試,很快這部分記憶就被剔除了。這種方法對付一場考試固然有用,但是對之後的學習很不利。隨著學習深入,很多專業課都是建立在前麵的課程基礎上的,所以學習不要偷懶。

隻有經曆過遺忘再記憶的過程才能記得更深刻。我們的記憶就像肌肉增長一樣,先損耗一些,才能變得更強壯。

有些人明明已經認真複習了,可還是考不好,試卷上的題目看著都眼熟,但是一提筆就不會做了。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能力錯覺——熟練度錯覺。學習的時候你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內容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熟練度錯覺會在潛意識裏自動形成,因此你要小心這些強化熟練度錯覺的學習方法:用熒光筆畫線、再抄一遍筆記、再看一遍老師說的重點、剛剛看完一遍就立即複習。

這些大多都是被動的、不經過腦子的學習方法,幾乎不會提升學習效果。相反,你需要讓腦筋動起來,要用心想一想重點是什麽然後記下來,而不是盲目抄寫。當你感覺自己學得差不多的時候暫時放下,然後用心去回想剛剛學過的內容,如果此時還能夠脫口而出,那下次大概率還能記起來。

我們每次記憶都需要考試來鞏固。這裏的考試其實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就是把已經記住的內容再表達出來。合上書背誦、不看答案完整地進行一次演算,這些都屬於不同形式的考試。

如果能在學習之前來一次預考就更好了。這個時候因為你還沒有真正學過這些內容,隻能靠猜測完成,大腦運作起來會格外費勁。也正因如此,熟練度錯覺會被消除。如果一上來就學習,你隻看到了正確答案,自然不會受到那些幹擾項的困擾,但是等到真正考試的時候,幹擾項就會讓你出現錯誤。

預考能讓我們看到接下來要學的內容,會給我們一個機會去思考接下來該怎麽學,相當於提前獲得了重點。這樣當你學到重要內容的時候,就會格外留心。

這裏給大家推薦一種非常適合自測的方法——費曼技巧。網上對費曼技巧有很多複雜的解釋,這裏我隻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就是把你學到的內容講給別人聽。你可以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講給你的室友聽,把所有理解的內容都講出來。通過這個過程,你的知識脈絡會越來越清晰。教科書上大段的術語很難記憶,費曼技巧會幫助你用自己的話記憶下來。

大家學習的時候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曆:一道題在章節課後習題出現的時候,你是會做的,但放在考試試卷裏,你就不會做了。你明明是會那個知識點的,但是怎麽都想不起來該用哪種辦法解決。

每次專注於一個技巧的練習,比如解微分方程、練習某一個調號的音階等,會讓你感到實實在在的提高。但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來看,這些專一練習卻限製了你在每一個技巧上的進步速度。而交替學習則能深化你對每一門學科的掌握程度。

我們前麵講到的換環境、打散學習時間都屬於交替學習的方法。你還可以在學習的間隔穿插一些其他事情:比如說,學45分鍾的數學,然後站起來接杯水、吃點水果,休息15分鍾,接下來學習英語而不是繼續學數學。

交替學習會損失一些學習的專注度,也會導致我們學過之後忘掉一些內容,但是,隻有忘記才能更好地記住。交替學習就是讓自己直麵這些困難——如果換個環境就記不住了,那就多換幾個場所,直到記憶不再依賴環境為止;如果換個時間就記不住了,那就多換幾個時間,直到記憶不再依賴固定時間段為止。

你在設計交替學習方案的時候,記得一定要把新的科目和以前學過但是尚未複習的內容混合在一起學習。同時,你還要記得把不同題型摻雜在一起。這樣當你真正麵對考試的時候,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很多人做了很多題,成績還在原地踏步。原因可能是你沒有找到正確的練習方法。說白了就是你的時間都花在了做無用功上。題海戰術最大的問題在於你會用很多時間來做已經會做的題目,而對於沒有充分掌握的重點難點知識卻練習不足。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多花時間在薄弱環節,持續關注重點難點。具體方法如下:

(1)全程在紙上解決一個重點難點題目。在徹底得到答案之前,千萬不能看答案,不能跳過任何步驟,確保每個步驟都有理有據。

(2)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關鍵步驟。

(3)休息一下。給大腦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它去消化這個問題。

(4)睡前重溫。在睡覺前,把這個問題再過一遍。

(5)再做一次。第二天盡快把這道題再做一遍。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能更迅速地解題了。而且你對這道題還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要多關注問題中最困擾你的那個部分。

(6)給自己尋找新題。再挑一道重點難點題目,用做第一道題的相同方法來接著做題,重複以上1~5步。

(7)主動複習。

除了練習,睡眠對學習也有重要影響。人的睡眠包括幾個不同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會以不同的方式篩選並鞏固存入腦中的信息。比如說,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期(主要集中在前半夜)對鞏固數據信息類的記憶非常重要,包括名稱、日期、公式、概念等。

如果你要迎接一項需要記憶的考試,比如文科考試,那麽備考前夜你最好能按照日常作息時間上床休息,以充分保證前半夜的深度睡眠,然後早上起來再快速瀏覽一遍備考資料。如果你要應付的是考驗你針對不同模式及規律判斷能力的考試,比如數學、理綜等,早上最好能睡個懶覺。如果困得睜不開眼了,你就不要再強撐著學習了,早點上床休息吧。

5.回想

其實嚴格地來說,回想並不能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它幾乎貫穿了整個學習過程。但是它實在太重要了,所以我在這裏把它單獨拿出來說明一下。通過回想加深記憶的地方有:

(1)聽課時:回想預習的時候哪些環節困住了自己,老師講到這部分知識時要多加留意。

(2)記筆記時:大腦中複述老師剛剛講過的話,從中挑出重點寫在筆記本上。

(3)自習時:如果你想背一個知識點,花30%的時間來讀,剩下70%的時間來回想剛剛讀過的內容。

(4)入睡前:快速回想白天學過的知識。

(5)考試時:考試本身就是一種回想。

回想就是從大腦中提取知識的過程,可以讓記憶更長久、更牢固。當你發現有個知識回想不起來的時候,就說明你該去複習了。

最後我總結一下。學習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會受情緒、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等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不要隻顧著埋頭學習熬夜刷題,心情和睡眠也很重要。開始學習之前要先解決情緒的問題,並且快速進入專注的狀態。預習的時候不必太糾結,知道哪裏不懂,上課的時候注意聽就好。上課聽講要重點關注預習時不會的內容。用哪種方法記筆記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理解每句話,然後記錄下其中的重點。

學習的環境越是複雜多變,學到的內容就越能記得清晰、長久。打散你的學習時間,不要一次學習太久。學完以後記得及時複習。學習過程中可以把幾個科目穿插進行。先考試後學習能讓你學得更好。把你學到的內容講述給身邊的人聽,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把新的科目跟以前學過、練過但是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複習過的內容混合在一起練習,把不同題型摻雜在一起練習,學習效果會更好。題海戰術會讓你把時間浪費在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上,應該多花時間在自己的薄弱環節上,持續關注重點難點。學習過程中,30%的時間用來寫和讀,70%的時間用來回想。最後記住,好好睡覺才能記得更牢固。

(1)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指通過認知技術、情緒技術和行為技術使當事人的不合理信念得到改變,從而消除其情緒和行為問題,使其最終無條件接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