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首日銷量

雖然這款遊戲並沒有像其他的傑斯特的遊戲那樣,給人一種原來遊戲還可以這樣做的震撼感覺。

但是,總歸是沒讓人覺得失望的。

這是一款標準的世嘉風格的硬盤動作清版過關類遊戲,在這類遊戲的任何一個方麵,都幾乎是做到了完美無缺,就算是讓世嘉自己來製作,做多也就是如此罷了。

但是,如果是世嘉自己來做,即便是製作出了這個檔次的消息,他們也不可能達成這樣的效果的。

在嘉年華上麵,《影之刃》正式的放出了試玩,各種媒體報刊的評測開始陸續的放出的時候,世嘉的MD主機,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引發了一股銷售狂潮,很多火星娛樂的粉絲,都去購買了一台世嘉的主機,這讓MD主機的銷量,對比之前,在這一個多月來,足足的提升了百分之五百。

這更是讓世嘉的高層幾位的高興,認為他們當時做出那個決定的正確性。

畢竟,之前在世界範圍之內,MD主機大概隻能夠一個月賣出八九萬台,而在剛剛過去的那一個月裏麵,MD主機足足賣出了五十多萬台!

這可是相當於之前半年的銷量數字。

跟剛剛開始發售的第一年的月平均銷售數字都差不多的,要知道,一般來說,在一台主機發售之後的第一年的一開始的幾個月當中,是平均月銷量最高的,因為死忠們都是會在頭幾個月的時候來入手主機的。

這比之前多出的多出的四十多萬台銷量,就是傑斯特的號召力了。

當量的傑斯特的粉絲,火星娛樂的粉絲購買了世嘉的遊戲機,也就代表著,隻是憑借著這一款遊戲,傑斯特就為著世嘉在一個月裏麵足足擴展除了四十萬個他們的用戶!

這可是他們之前需要做五款,甚至更多的遊戲,才能夠做到的事情,而且,這還僅僅是一個月的時間,雖然從第二個月開始,不可能還能夠有一個月四十萬台的數量了,但是要知道,世嘉風格的遊戲,都是屬於那種長銷型遊戲,這樣的遊戲,是可以長久平穩的賣下去的。

一般來說,如果運氣好的話,僅僅憑借著這一款《影之刃》。

世嘉就可能多賣出原本不存在的一百萬台主機,即便是隻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夠喜歡上世嘉的遊戲,要知道,世嘉的遊戲風格獨特,雖然類型不同,但是都是那種很有挑戰性的核心向遊戲,一般來說,玩家隻要喜歡上一款世嘉的遊戲,那麽他肯定會對其他的世嘉的遊戲感興趣。

雖然不是對所有的世嘉遊戲感興趣,但是肯定會對幾款感興趣的。

這是世嘉方麵做過調查的。

這樣一來,世嘉方麵就不僅僅是隻是賣出了一台MD主機,也不僅僅是賣出一百萬份《影之刃》。

而是他們可能賣出好幾個幾百萬份的遊戲。

這對於世嘉來說,可是了不得的事情了,畢竟,按照他們現在的平台占有率來看,他們可沒有每款遊戲都能賣出百萬分的能力。

就算是占有率是他們三倍的Dreambox2,火星娛樂方麵,也不敢保證,自己的任何一款遊戲都可以賣出百萬套,從這幾年的銷量統計來說,的確也是這樣的。

對於火星娛樂來說,畢竟平台占有率遠超其他的兩家企業,所以,遊戲超過百萬份的遊戲在火星娛樂算不上多,但是每年還是有那麽七八款的,甚至幾個熱門的IP,能夠賣出數百萬,乃至接近千萬的銷量。

當然,其他的公司也是有固定超過百萬套的遊戲的。

比如說大名鼎鼎的DQ,雖然這款遊戲在歐美並不感冒,但是,這款遊戲在日本本土的銷量,卻異常的穩定,基本上每一款都能夠穩定在三百多萬套。

甚至,因為玩家們的購買熱情太過於熱烈,日本政府還專門出台的法律,禁止DQ在周末發售。

要知道,就算是跟DQ齊名的,火星娛樂旗下的《最終幻想》,都遠遠沒有達到讓國家立法來規定發售世嘉的事情。

當然,雖然《最終幻想》的銷量跟DQ是同一個檔次的,但是,《最終幻想》是世界範圍內的銷量對比DQ的世界銷量來說的,如果隻算日本本土的銷量的話,那麽DQ的銷量,幾乎是兩倍於《最終幻想》的,可以說,DQ這款遊戲,在日本國內的號召力,幾乎是無與倫比的。

這也是為什麽當掘井雄二說,DQ隻會出在最好的平台上的時候,會讓世嘉以及索尼那方麵那麽的被動。

因為這款遊戲,在日本本土的號召力,是無與倫比的。

雖然說,對於火星娛樂,百萬銷量的遊戲並不算什麽太過於難得,但是對於索尼跟世嘉方麵,一款遊戲的銷量能夠達到百萬,幾乎就是他們的製作的遊戲,能夠賣出的最高的數字了。

最多也就是一百二三十萬,不會超過一百五十萬。

隻有他們最頂級的幾個IP,才能夠賣出幾百萬,至於像是火星娛樂那樣,一款遊戲賣出千萬套,甚至是數千萬套,對於這兩家公司來說,那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之前的任天堂。

《塞爾達》係列雖然沒有辦法保證每作都千萬套,但是,至少在任天堂的已經發售的兩作裏麵,第一作跟第二作的累計銷量,可都是已經超越了千萬套的,第二作因為宮本茂變革太大,很多玩家沒有辦法接受這種風格,所以銷量有些降低,但是盡管如此。

《塞爾達》的第二作的總銷量,累積到現在,仍然已經達到了接近五百萬份。

這在世嘉跟索尼方麵的所有遊戲當中,都是沒有能夠相提並論的。

當然,畢竟,世嘉跟索尼他們的平台占有率也遠遠地沒有辦法跟任天堂相提並論,在任天堂跟火星娛樂大戰的年月裏麵,雖然在北美市場上麵,火星娛樂占據著絕對的優勢,但是,在日本,在任天堂的平台占有率可也是一直占據著絕對優勢的。

在最強盛的時候,甚至任天堂占據了整個日本的家用遊戲機市場的百分之九十。

就算是在任天堂最衰弱的時候,他們的平台占有率也有百分之五十,而他們跟火星娛樂相持的時候,都是維持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是百分之七十的。

這也是為什麽索尼跟世嘉的遊戲,盡管很多遊戲都製作的很出色,完全不遜色之前的任天堂,現在的火星娛樂,但是他們的遊戲的銷量都遠遠的不如對方的原因所在了,因為對方的平台占有率遠遠的超過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麽可能跟對方在銷量上麵上進行競爭?

打個比方,眾所周知,XBOXON的銷量隻有一千一百萬台,而它的對手PS4的銷量卻達到了接近兩千兩百萬台,PS4的銷量超過了XBOXONE幾乎一倍,在這種情況,XBOXONE的上麵的遊戲怎麽可能在銷量上麵跟PS4上麵的遊戲相提並論呢?而繼續的打個比方,如果育碧除了一款遊戲,這款遊戲在PS4上麵賣出了兩百萬套,可能隻能夠在XBOXONE上麵賣出不到百萬套。

在這種情況下,在一個平台上麵賣不出遊戲,那哪個遊戲公司會願意耗盡心力的去在這個平台上麵開發遊戲呢?

畢竟,在二十多年後的一款遊戲的開發成本,可不是二十多年前。

一些大的遊戲廠商可能還會去開發,但是一些中型的,小型的遊戲開發商,可能就不會為這種賣不出多少銷量的平台去開發遊戲了,因為賺不到錢,多簡單的道理。

而這是會產生連鎖反應的。

就像是滾雪球效應一樣,隨著時間的積累,這種現象就會越來越可怕,畢竟,像是EA,育碧,動視這樣的大型遊戲公司,可能會開發全平台,但是,其他的那些遊戲公司上麵呢?

要是到了數年之後,大公司的大作在各大平台上都有,這在雙方來說都是誰都沒有優勢的,但是,一些中小型的第三方,他們隻可能在數量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平台上麵開發遊戲,這樣一來,PS4上麵的遊戲,就必然的會數倍於XBOXONE。

這是很可怕的。

要知道世嘉的DC是怎麽失敗的?

世嘉的第一方開發實例比索尼的差?當然不可能,當時世嘉七大工作室威震業內,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不遜色當時任天堂麾下六大開發商的。

況且,他們還是當時秉承著平衡業界的卡普空的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DC仍舊在PS2麵前慘敗虧輸,裏麵當然有PS2的機能更加強大的原因在,但並不僅僅這樣,要知道,XBOX初代的機能也要比PS2強,為什麽XBOX沒擊敗PS2?

就是因為索尼當時聚集了幾乎業內七成甚至是八成的第三方開發商。

當索尼的PS2平台上麵,一個月發售的遊戲數量相當於DC上麵半年,甚至一年發售的遊戲的數量的時候。

玩家選什麽平台,還需要理由麽?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