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期待輝煌

來到一片正在鋪瓦的平房前馬忠義說“這裏是規劃中的學生住宿區,200棟1000間,可以住下一萬人。那邊的是食堂、俱樂部,那邊是操場、籃球場、器械場。一團2000人在這施工。”

指著不遠處蓋了半截的樓房說:“這裏是學校辦公樓,四層,八月底才能竣工。”

“不簡單呀,都可以蓋樓了,建築質量有保障嗎?無錯。”

馬忠義忙說:“政府從上海、北平、西安、蘭州找來了十幾個建築工程師和技術員,辦起了預製板廠,幫我們細化了工種、了解熟悉施工程序,親自指導我們施工。蘇聯專家每天都會來檢查,哪裏不合格就要拆除返工,2團的兄弟們都很用心,嚴格按照圖紙規範操作。”

“蓋樓可不容易,質量更是百年大計,馬虎不得,施工時還要注意安全。經費怎麽解決的?”

林子軒介紹說:“教委起初想建個小規模的師範學校,培養一批本地的合格教師。提案送到參議會審批時,議員們提出來做就做大,僅僅培養老師有些浪費。張掖需要很多工程技術人員、商業財會人員,就決定建一個綜合性大學。聽說很多高校要過來,會帶來大量的師資和學生,參議會就定下了萬人規模。政府出麵擔保向中國銀行張掖分行貸款100萬元,還動員商家捐助,承諾他們的孩畢業後可以免試免費入學。所以靠商人捐款、靠政府提供土地、靠建材商人的捐助就開工了。”

說著說著來到滿是腳手架已經蓋起三層的建築前熊國炳說:“這是學校的標誌性建築,圖書館主樓高五層,邊樓高四層,主樓加鍾樓七層。這蘇聯建築圖紙太花哨,我們計劃把鍾樓省略掉,一是縮短工期,二是降低難度,蘇聯專家不同意,說會損壞整個學校布局和美感。”

“就聽專家的吧,學校不是軍營,是要講究一些的。你們也可以摸索經驗,提高技術。”

“建築材料能保證嗎?無錯。”對前世豆腐渣工程深惡痛絕的陳海鬆不放心地問。

“平原堡加上新建的四個,共有九個磚瓦廠在生產磚瓦,燒出來的紅磚讓蘇聯專家讚不絕口。山丹的水泥廠、石灰廠都達到了設計要求,產品合格。現在就是鋼材有些緊張,民樂、肅南的小鐵廠產量低滿足不了各方麵的需要。酒泉那邊鋼鐵廠正在建設中,還得一兩年才能投產,所以正在改造小鐵廠,很快就能改善。”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哪怕慢點也別搶工期,不能偷工減料。學生來了,可以先住帳篷,邊學習邊參加勞動,大學生活才更有意義。”

在一個占地一百多畝的天然濕地湖泊前,林子軒說:“這裏一旦建成就是莘莘學子們讀書交流的最佳所在,因為形狀像個彎月,我們命名為月牙湖,有黑河活水流過,蘆葦叢生,魚蝦滿塘,擴建時把挖出來泥土堆在月牙前形成土山,鋪了石徑、栽上了花木,十年後,當可媲美北大未名湖了。”

“此地景色確實不錯,不過一所大學除了湖光山色,廳堂樓館,更重要的是有思想的教授學者引領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研究自然規律,創造人類文明。所以,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創造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上,鼓勵學生多思考社會需要、多實踐理論知識、多創造有用的物質精神作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學生在這裏才能有所發展,大學才能越辦越好。”

教育世家出身的李元逢讚賞地說:“陳長官一語中的,揭示了大學的功能,也為這所學校定下了辦學思想。老朽等定用畢生精力把河西學院越辦越好。據說會有許多學校師生前來,如何管理委實難決?”

“既然是來自四麵八方不同學校,就不要設立校長了,成立教授專家委員會,委托他們自行管理。都是些知名學者,都有滿腔熱情,必定會全力以赴。由他們規劃學校的發展方向,製定人才培養的模式、學科教學的標準,自主編寫課程教材。你們平時不要參與大學日常管理,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老朽等受教了,政府今後隻作宏觀指導,用政策引導發展方向,不過問具體事務”

他透過蘆葦樹林間的空隙發現遠處也都是建築工地就問:“湖周圍那些工地在修教學樓嗎?無錯。”

林子軒說:“是的,月牙湖周圍分別修建了理化樓、、史地樓、經濟樓、機械工程樓、農林樓、哲學樓、藝術樓、外語樓等九處獨立教學區域,可以滿足各校各專業的教學需要。”

“這些樓能接收多少學生入學?”

“目前是按照一萬人的標準在建設,在周圍留下了發展的空間,如果求學者日增,最大可以擴大到2萬人的規模。”

“很好,你們想得很周到,我替北平即將遷來的三所學院謝謝你們了

馬司令,拜托了!”

陳海鬆滿心歡喜回到總兵府時已是黃昏,徐總等人正在院子裏納涼開會,見他進來忙招呼過來坐下。

陳昌浩急切地通報說:“昨天中央向全國發表了《為日寇進攻盧溝橋通電》,緊急呼籲:‘平津危急華北危急’敦促國民政府‘應該立刻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與估計’,應該立即動員全國軍隊‘武裝保衛平津,武裝保衛華北’,主動請纓第八路軍願意與華北各派力量親密合作共同抵抗日寇的新進攻。

中央既然已經明確表態,出征就在眼前,我部離開張掖,這裏的工作怎麽辦?中央有什麽打算?”

“這要等中央電報通知,不過初步安排陳雲同誌來張掖主持工作。中央決心要把這裏建設成為工業基地、後勤基地和人才基地。要在這裏建成航空兵學校、裝甲兵學校、炮兵學校、通訊兵學校、工程兵學校、軍事工業研究院、機械技術學校等專業培訓學校。

還準備把延安的許多進步人士、青年學生遷到張掖來,參加這裏的建設,培養咱們自己的軍政幹部、工業技術幹部、農業技術幹部、學者藝術家。” 陳海鬆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披露出來。

陳昌浩擔憂的麵容明顯一鬆,欣喜地說:“在星星峽我和陳雲同誌相處過一段,雖然他是直接從蘇聯來到新疆幫助我們和蘇聯中亞軍區聯係的,可是我能感覺到他和海鬆是同一類人。不迷信蘇聯,反對教條主義,事事處處站在中國**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他對我們張掖的發展戰略很讚賞,可惜他是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交接安排完就回莫斯科了。”

“老陳參加完遵義會議不久就奉命離開部隊,經成都、重慶、上海到了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我黨的實際狀況,通報遵義會議形成的決議。他是參加過五卅運動的老黨員,長期在白區工作,有豐富的經濟管理經驗,又是政治局常委,派他來張掖主持工作是對張掖的高度重視,對張掖的發展有好處。”李卓然介紹著他所了解的陳雲。

陳昌浩點著頭說:“這我們就放心了,在張掖栽倒,在張掖翻身,在張掖建設,這裏浸滿了西路軍將士的鮮血,也讓我們認清了機會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找到了正確的發展之路。局麵剛打開卻要離開了,還真有些舍不得呀。”

徐向前豪爽的說:“我們共產黨人除了崇高理想,從沒想過為自己謀取什麽私利。雖然我們和這裏有感情,但華北前線更需要我們。張掖是經我們的手有了今天的局麵,明天的華北同樣會經我們的手走向繁榮,全中國更會因我們的奮鬥而走向富強。我在前麵開路,你在後麵建設,每到一處,我們就把它變成第二個、第三個張掖,那才是咱們的本事。”

李卓然說:“部隊雖然出征,但我們的機關、後勤、宣傳、輜重、軍工都還在這裏,這裏就是西路軍的根基。半年的時間社會因我們而穩定、經濟因我們而發展、男人因我們而戒除大煙、婦女因我們而放棄裹腳、孩子因我們而獲得知識、老弱因我們而生活幸福,這裏的人民永遠會記著咱們西路軍。”

陳海鬆對這個讓他重生發跡的寶地也有些依依不舍,不過他更渴望帶著新生的西路軍將士為國家為民族建立新的功勳。

“幾位老總說出了海鬆的心裏話,離開張掖我們會麵對更寬廣的世界,展現我們的智慧和能力,開創更大的基業。我建議我們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經曆進行反思,做出階段性的書麵總結,歸納出經驗和教訓,這不僅有利於本人的進步,更有利於黨的事業的發展。”

曾傳六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說:“我也有這個想法,也在做這方麵的思考,越思考越覺得當初**有餘穩重不足,幹勁衝天方向不明,堅強刻苦思想貧乏。跟著錯誤路線搖旗呐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獨立的見解。給黨的事業造成了損失還不自知,確實值得總結。”

“我的建議不是要讓大家自己罵自己、貶自己。是希望我們把自己的思想上、管理上、軍事上的經驗得失都記錄下來、匯合起來,總結出真正有利於中國**的好方法。要知道包括延安在內許多同誌還習慣於過去的做法想法,沒有看到形勢的發展需要我們思想的更新和強大,所以我們有必要先走一步,給全黨帶個好頭。”

“我同意海鬆的意見,張掖的事實告訴我們,思想要解放,政策要符合當地實際,傳統的做法要改變,贏得民眾的支持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嗯,值得總結的還真不少。”

“海鬆,你準備什麽時候回部隊?”徐總希望陳海鬆趕緊趕回部隊做好出征準備。

“華北戰場在日軍準備充分前不會有大的變化,我們還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獨立旅的訓練不需要我過問,準備一直很充分,隨時可以出征。我要利用這段時間到教導師、馬家軍騎兵師、臨澤軍工廠、高台炸藥廠、酒泉訓練營、酒泉鋼鐵廠、酒泉拖拉機廠、酒泉機械廠、張掖工業園等處考察一下,提些發展建議、做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