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錢到處都有
鄧寶珊被延安請來當這個省長其實也很忐忑,自己雖然不反共卻也不能接受共產黨消滅有產階級的理想,他很擔心會跟控製著陝西軍事力量的共產黨發生原則上的衝突。民國以來都是軍事力量雄厚的一方決定地方事務,官府由軍隊組建、為軍隊謀利益。
可惜陝西早已沒有了自己的軍隊,連駐紮進來的國軍也在日本軍隊麵前一敗塗地,幾個軍被打散逃往漢中,幸存的不是被改編就是被收編,自己的新一軍、馬占山的遊擊縱隊成了警備旅駐紮在甘肅隴東,團以下指揮員全部換成八路軍,不再接受省政府的直接領導。
以陝西本地人為主、以國民黨將領為首的民主政府雖然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正式發布公告予以批準,可他們都清楚,政府不駐軍隊、不負擔政府開支其實就是放棄了陝西,共產黨才是民主政府的大後台,民主政府的施政綱領、地方建設必須得到共產黨的支持。
朱老總過來表示中共中央支持民主政府開展行政工作,決定撥出兩百萬元用於政府開支和地方建設,從張掖、包頭派出一千多名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幹部在各縣鄉鎮推動政權、農業、商業、教育、後備兵員訓練等事業的發展,派出一個工程兵師幫助關中地區搞建設。
現在關中由八路軍的四個旅鎮守,賀晉年、譚希林警備一旅駐防寶雞、甘肅天水並向漢中、隴南擴展。文年生、張達誌警備三旅駐防潼關並向陝南、豫西山區擴展。閻紅彥、習仲勳警備二旅駐防西安向秦嶺以南擴展,這三個步兵旅補充了不少潰散國軍中樸實強壯、有一定軍事素質的陝西籍士兵,達到一萬人的超大編製旅,全部換裝了日軍裝備。
朱瑞、杜平軍委炮兵旅換裝了日本重炮旅團的105、150野戰重炮前往山西八路軍總部,蕭勁光又抽調各旅炮兵營使用戰場繳獲的大量鬼子山野炮重建了炮兵旅駐防渭南加緊訓練,把換裝下來的、繳獲鬼子的、收繳國軍的迫擊炮全部配屬到各步兵團組建了炮兵營。
飛虎師在閻良利用繳獲的國軍、日軍30多架飛機組成西安航空學校,派來近百名飛行教官和學員跟隨飛虎師一個大隊邊訓練邊備戰,據說還要把馬丁飛機製造廠遷到這裏。
蕭勁光魄力很大,收攏潰兵、流民組建了四個工程兵旅,擴建閻良機場、修建擴建寶雞到天水、寶雞到平涼、寶雞到漢中、涇陽到慶陽、銅川到延安、延安到慶陽等省級公路。
把離散的鐵路工人召集回來。跟隨綏遠鐵道兵師一個團搶修被蔣鼎文破壞、戰火損壞的路基、橋梁、場站、信號線路,修複損壞的機車、車皮,陝西境內的隴海鐵路已經恢複運輸,蘭州、平涼囤積的蘇聯援助的抗戰物資開始正常轉運。在寶雞、西安向洛陽、武漢運送。
共產黨看來是下了很大功夫要把陝西建成自己堅固的大後方,推行陳海鬆在張掖、綏遠實行的各種政策,雖然會給山西民眾帶來好處,自己能有多少實際權力還真不好說。
幾天來他都和朱德、葉劍英、林伯渠等人交流溝通,了解延安對陝西民主政府有什麽明確要求,提供多少資金、糧食、兵員和其他物資,到底采取怎樣的管理製度。
結果幾位都是很籠統地說社會各階層利益不變,你就放開手腳地幹,以恢複經濟、安定民眾、擴大糧食產量為主要任務,像張掖、綏遠那樣搞建設、搞教育、發展農業和工商業。隻要不封鎖延安、不限製共產黨、不投降鬼子、不欺壓百姓、不貪贓枉法就行。
今天聽了陳海鬆的詳細闡述他明白了共產黨不準備在陝西搞土地革命、工農運動,希望陝西社會穩定、商貿興盛、教育發展、農村消除嚴重的剝削現象、提高糧食產量,其他的工業建設、道路交通建設、水利工程等建設會得到北邊的大力支援很受鼓舞和啟發。
放下心來的鄧寶珊不再踟躕,開始琢磨省政府工作的啟動:“綏遠、張掖我都去過,比陝北強不到哪去,到處是荒漠戈壁、人煙稀少,經濟文化都很落後,工商也不是太發達,你們一年多就達到這樣的程度很讓人欽佩,開始是不是也很困難。你們是怎麽解決的?”
陳海鬆知道這些國民黨的高級將領雖然對蔣先生的國民政府很失望,但一下轉變成為共產黨的擁護者也不可能,共產黨必須展示出不損害各階層利益寬闊的胸懷、為民謀福為國謀利高遠的理想、踏實肯幹清正廉潔崇高的品質才能得到他們的尊重、配合,轉變他們的認識。
他耐心地回顧起創業的曆程,希望這些官員能找到治理陝西的有益方式:“的確是這樣。萬事開頭難,必須有明確的規劃。循序漸進優先解決生存問題,再考慮經濟發展。
首先是張掖,被馬家軍野蠻統治了十幾年,人口銳減、民生凋敝,好在那裏地方大荒地多、水資源豐富,是發展農業、畜牧業的寶地,我們組織馬家軍俘虜修水渠、修路、蓋房子、燒磚瓦、燒水泥、植樹,組織部隊和當地民眾擴大種植麵積,當年就獲得了大豐收。
巡回演出時我與西安、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的工商業者、市民座談請他們抓緊遷往大後方、最好是遷到張掖來,結果流落到西安的東北流亡民眾、華北的戰亂離民、不少的大專院校、幾百個民族工業企業,近百萬人陸續來到張掖,帶來了人口、資金、工業基礎。
我們提前修好了房子、搭好了帳篷、準備了充足的糧食、出台了低稅率的工商鼓勵辦法。幫助商人們利用當地的土特產品生產輕工商品。銷往甘寧青新,獲得了很大的利潤。生活安定、有吃有穿吸引了北方各地更多居無定所、溫飽難求的民眾來到第二個根據地綏遠。
綏遠主要靠山西、河北、平津的民眾支撐起來的,我們發動綏遠戰役、平津戰役都把大批不願做亡國奴的工人、學生、市民遷到河套地區,還有從太原、大同、張家口繳獲的許多工礦設備,東北南滿戰鬥我們又從沈陽、大連遷來數萬技術工人和先進設備。
雖然人口成倍增加,好在民主政府一直沒有放鬆農業建設,壘壩修渠、引水灌溉、開墾荒地,耕地麵積增加了兩倍以上、單產增加近一倍,大量的糧食穩定了社會秩序,換來了很多機器設備。帶動了畜牧業、食品加工業、輕紡業的快速發展。
別看兩地做了那麽多工作,政府開支的規模卻很小,官員、教師、醫生、警察、法官等基本是軍隊人員擔任實行配給製不付報酬。基本建設都是俘虜、工程兵部隊在做,他們實行軍事化管理也不需要付報酬。各大學的師生覺悟很高也跟政府官員一樣實行配給製。
陝西恐怕不能這麽做,政府運行還需要大筆資金,所以盡快恢複工商業、吸收儲蓄很迫切。但當務之急是把農田水利建設搞上去、把荒蕪土地利用起來,有糧心不慌、吃飽好幹活。
一千萬人現在是全省的數字,很快會變成關中一地的人口數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我軍控製區域正在有計劃地組織貧苦農民向西北遷徙,關中也會過來數百萬人。”
看鄧寶珊、李虎臣麵色沉重起來,陳海鬆趕緊解釋:“大家別緊張,他們不會爭奪關中的土地資源,大部分將從事礦山采掘、石油鑽探、食品醫藥、棉紡服裝、鐵路公路的建設和生產。也就是說他們將成為脫離土地從事工業生產、創造更大社會財富的產業工人。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活,要想富裕、要想為國家增強實力就要依據本地資源發展現代工業,銅川的煤炭、商洛的鐵礦、延長、慶陽的石油天然氣,都是發展現代化工的基礎,需要大批的勞動力來建設,同樣需要大量糧食。”
“我的個天那!搞這麽多建設項目,糧食不算得花多少錢呀!”王子元有些震驚。
“是不少,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勒緊褲腰帶也得建設。張掖綏遠的民生建設、工業建設主要靠建設銀行吸收的長期儲蓄、前線繳獲的敵偽資產來解決的。
除了民族資產內遷帶來一些生產設備,大部分設備是從敵占區繳獲的。其中很多像太原兵工廠、沈陽兵工廠、石景山鐵廠、張家口鐵路修造廠、大同煤礦是國民政府遺棄的。
購買原材料、新設備的資金三分之二是從天津、沈陽、哈爾濱、長春、大連、青島、上海等地的日本銀行搶來的,他們掠奪咱們,咱們全要給他搶回來,讓他無法以戰養戰。
還有不少外資企業是獨資、合資經營的,由外商提供生產設備和技術指導。政府提供土地、初級工人,保障交通運輸、電力、水利、原材料的供應。優先購買他們的合格產品。”
“這麽看來張掖、綏遠兩地的民主政府搞那麽大的攤子幾乎就沒怎麽花錢?”
“政府不能不管,卻也不能什麽都管,管也要管出水平,錢到處都有,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聚集到自己麵前、能不能把它用好。
政府不要直接投資辦廠,根據需要和資源特產確定建設哪些行業、劃定建設的區域、製定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進行宏觀控製,剩下的就是熱情地為商家提供各種便利條件,解決運輸、能源、材料、勞動力等實際困難,幫他們盡快建成投產。
商人都是追逐利潤的,隻要有利可圖、基礎設施齊備、貨物運輸便捷、社會安定有序、沒有苛捐雜稅的盤剝,他們自然會來的,帶動本地運輸業、餐飲業、旅館業的興旺。
據說張掖包頭的很多罐頭、肉食、糧食、服裝、皮具、五金、機械、造紙、水泥製造企業、山西商會等商家準備在西安、寶雞建立分廠和經銷店,就近向西南大後方銷售。”
鄧寶珊和李虎臣、林伯渠商量了下,興奮地表態說:“行,有張掖、綏遠兩地的政府、商家的支持,咱陝西一定能發展起來。我們這就開始製定計劃,爭取在中旬就把招商政策、禁毒政策、減租減息政策、開墾荒地、修建水利的工作部署下去,通告全國。”
陳海鬆看大家有了明確的思路很高興,他最後說:“陝西是陝西人民的陝西,他的發展還是要靠陝西人民的努力奮鬥,共產黨派了一些幹部,在座的林伯渠、南漢宸、徐特立、汪峰、軍隊的蕭勁光、閻紅彥、習仲勳,他們和你們一樣都是來抱著陝西發展的願望來的。
雙方要精誠團結,拋開黨派、地域的差別,打消顧慮,圍繞著陝西的發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睦共事,本地人人脈廣、有影響力,外來幹部有吃苦精神、有建設經驗,大家在一起發揮所長、相互補充才能把各種政策製定完善、落實到位、幹出成績,讓陝西人民受益。”
他看了看一直沒怎麽說話的幾個知識分子,很是敬重地說:“很高興看到徐院長、辛校長、楊校長成為省政府委員,說明新的民主政府高度重視基礎教育、科學研究,這是很有遠見的。中國的貧困虛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的落後。
體現在經費不足、校舍不足、師資不足、教學設施不足、專業課程設置偏少、教學內容陳舊、對外交流太少。尤其是在農村、山區,幾十裏沒有一所學校,這將製約陝西的發展。
我希望政府一方麵發展經濟積累資金,一方麵要用這些資金發展免費義務教育,為愚昧的曆史還債,村有小學鎮有初中縣有高中,讓所有的適齡兒童有學上有書讀。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要把陝西命運的改變寄托在教育上、寄托在孩子們身上。
高等教育是陝西的驕傲,可是現在大部分遷到了漢中條件很艱苦,我希望省參議會、政府拿出誠意和吸引人的優惠政策聯絡知名人士去做校長、師生的工作,勸他們整校遷回或部分師生回來,安心教學、安心科研、安心生活、為陝西的進一步發展儲備人才。
我建議辦學重點放在師範、曆史、農業、林業、畜牧業、水利、煤炭、石油、化工、農業機械等有一定基礎的專業,吸收各內遷學校的師生並入各校,合理分配資源,走出人才培養的誤區成立培養周期較短、實用性強、社會需要大的職業技術學校。
王先生、辛校長主持的西北農林學院就很好,教學之餘培育出了陝農七號、蘭芒麥等優質品種,很好地提高了單位產量,應該堅持這樣的學以致用、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思路。
張掖的河西大學、培黎學校、包頭工學院、農學院聚集了大批一流師資,在產學研方麵做的很好,提議陝西各高校加強與他們的學術交流、互相聘用教師、合作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