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曆史的玩笑

算是穿越者特有的毛病,那就是在掌握曆史走向的有利條件下總是想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因此,與那個時空入主日本本土的美軍相比,歐陽雲甚至連試探性登陸戰都懶得打了,一出手就是殺手鐧。當然了,這也和中國底子太薄不無關係。不同於美國自一戰後就開始積蓄實力老早的就奠定了強國基礎,乃至於有著充裕的財力大肆擴軍再擴軍,中國在學兵軍崛起之前乃至於現在都是一窮二白。簡單而言,國內要花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而工業實力僅僅如此而已,那麽,如何才能護住這場世紀大戰打下來的勝利果實呢?除了猥瑣一途歐陽雲沒有更好的選擇。不想將過多的兵力折損在反攻日本本土上,歐陽雲所能依賴的就隻剩下超級炸彈了。

早早的就投入超級炸彈,歐陽雲還有一重考慮。平津、上海還有東北三省皆中國繁華之地,特別是平津和上海,雖然在會上歐陽雲一再要求負責這些路線的指揮官不要太在意損害當地建築,實際上呢,歐陽雲卻是希望能夠通過核威懾好不戰而屈人之兵,以不核轟炸東京等日本古都的條件換取日本完好的交還平津、上海甚至東北三省。

中國國內的軍隊就好像精密機器一樣轟隆隆的開動起來,這當然不可能避開日本間諜的偵察。相關情報被送到東京,日本國內上至天皇裕仁下至佐級軍官,很多人旦夕之間便知道了中國將要展開反攻這個消息。不為人知的,兩股極端的情緒先是在日本社會上層彌散開來,隨即影響到日本的各個社會層麵。

對於日本人而言,歐陽雲乃是傳說中才有的惡魔級的人物,所以盡管日本政府對輿論掌握得很緊,但是卻依舊難免歐陽雲的一些言論在日本國內流傳。這其中,歐陽雲所謂的戰後算賬言論是最讓日本人感到恐慌的。日本小小一個島國為什麽總是想著對外侵略,無它,蓋因日本的土地實在是太貧瘠也太不安全了。日本人視大和民族為世界上最優等的民族之一,很自然的便以為大和人應該得到世界上最好的,包括土地以及其它。侵略中國本是為了奪取更好的土地追求更好的生活,現在卻有可能偷雞不著蝕把米,對此日本人本來就難以接受,歐陽雲戰後算賬的言論因此引起恐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因為此,在極端的好戰情緒之外,不少日本人惶惑不安,深深的恐懼未來。

日本政府中當然好戰者居多。相比底層民眾,日本當政者能接觸到更多的歐陽雲的真實言論,所以哪怕為了自身安危著想,他們根本不敢心存僥幸。當然,其中也不乏投降派,這些人,則成了日軍大本營首先清理的對象。

“在支那人發動攻勢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統一國內看法,絕不容許心懷二意者參與國防決策。”在歐陽雲發表對日總反攻講話的第三天,東京日軍大本營,石原莞爾在特別會議上如此說道。

裕仁破天荒的也有參加這次會議,他獨自高高坐在上麵,在石原莞爾說完這句話後發表意見道:“我支持石原卿的意見,現在正是國家最危難的時候,身為大和民族一員,我們應該比任何時候都團結才行。”

石原轉頭朝裕仁畢恭畢敬的鞠了一躬,轉頭厲聲道:“所以從現在開始,在座的不管是誰,隻要有擾亂軍心的言論都會被視為叛國者,將接受最嚴厲的懲罰。”他冷厲的目光掃過所有人,然後緩緩道:“諸位也不用擔心,現在的態勢雖然是支那人強我們弱,但那是因為我們非本土作戰的關係。境外作戰,我們除了依靠自己別無所依,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影響戰爭勝負結果的決定性因素我軍一條不占,屢屢敗走也在情理之中。中國人揚言要反攻我國本土,我以為這其實正是我們報仇雪恨甚至逆轉的機會。因為隻要支那人敢真的踏上我國領土,那麽天時地利人和就將為皇軍所擁有……”

“我軍為什麽前期高歌猛進後期卻屢戰屢敗,關鍵原因有兩個。一者戰爭初期支那人四分五裂並沒有做好準備;二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中國實在是太大了,而我們的步子跨得又太猛,乃至於不得不依靠支那人。事實證明,支那人永遠不可能成為皇軍的‘朋友’。因此我想告訴諸位的是,中日兩國之間從前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和平共處的一天。我們隻要還想著讓帝國擺脫島國的命運,就必須堅持不懈的和支那人作戰……”

“……關鍵是我軍陷入了支那人的人海戰術,而這一點,我竊以為我們也能夠活學活用。而論對國家對民族的向心力,我們大和民族自認第二的話還有哪個民族敢認第一?所以,不管支那人一開始表現得多麽凶悍,隻要他們深入我國境內,他們也必定失敗!勝利,最終必然屬於天皇陛下和大和民族!”

中國太平洋航母艦隊頻頻出動航空部隊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這打破了日本人堅信不疑的“神風神話”,也讓相當一部分對中國軍隊產生畏懼心理,未戰已經先怯。這種大環境下,石原莞爾以為召開一次提升軍心士氣的會議是必須的。同時他更有意以此次會議為契機來統一軍中思想,凝聚軍心。

“大敵當前,我不希望再看到陸海軍之爭。什麽我們海軍我們陸軍,身為大和人,我們從來就是一體的,我們的身份隻有一個,那就是天皇陛下的子民或者戰士!捍衛天皇榮譽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責任……”

曆史本身就喜歡開一些玩笑,而有穿越者加了料的曆史更是如此。石原莞爾,曾經的“反戰派”,現在卻成了日本國內頭一號的狂戰份子。

這也就注定了,中日最終決戰不可能像歐陽雲設想的那樣雷聲大雨點小般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