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征途

在戰國的中前期,趙國的實力其實並不強,在七雄當中屬於較弱的一類,在魏齊兩個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才能自保,一度還要臣服於魏國。而趙國的強盛是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才開始的。

其實在戰國初期,騎兵就己經在戰場上出現,在列國中都建立了少量的騎軍部隊,主要用於巡邏、偵察、傳遞消息、小股偷襲等輔助xing的工作,但騎兵在數量、質量、戰術使用上都很原始,還起不了左右戰爭勝負的主要作用。

而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騎兵才開始正式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兵種,而在列國之間也開始大量的裝配騎軍,由其是以秦趙兩國,組建的騎兵都己達數萬之多。因為這兩個國家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地區連壤,不僅可以從遊牧民族那裏學到騎射技術,而且還能占有大量養馬的地區。

胡服騎射的作用,並不僅僅是為趙國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同時還使趙國的彊域向北方大大擴張,不僅吞並了中山國,而且還將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區都納入趙國以內,不僅使趙國擴地數千裏,増加人口百萬,而且還占據了大量優質的馬場,另外遊牧民族大多都悍勇好戰,加入趙國之後,也給趙囯帶來了一股尚武悍勇之氣,因此也大大提高了趙軍的戰鬥力,這樣才使趙國在短短十幾年間,從一個弱國一躍而成為七雄次強的席位。而其他各國也紛紛紛仿校趙國,組成了本國的騎軍部隊。

不過齊楚魏韓等國缺少優良的養馬地區,不具備大規模組建騎軍的條件,燕國到是靠近北地,但國力太弱,難以從遊牧民族那占到養馬地區,因此騎軍隻是在秦趙兩國獲得了較大發展,其地各國雖然也多建立了一些騎軍,作仍然乏善可陳。

另外在這個時候,騎軍還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一方麵是因為馬俱並不完善,限製了騎軍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麵也是騎軍的戰術、理論、經驗也都不足,也使騎軍的戰鬥力還無法完全發揮出來,因此盡管騎軍己經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但仍然還無法完全取代戰車的作用,各國中仍然裝配了大量的戰車。列國之間的戰鬥,仍然是以戰車或步兵為主,後來那種大規模騎軍互相衝殺的戰鬥,還沒有出現過。

而且這時騎軍的數量雖然大大増加,但和各國的總兵力相比,所占的比例也並不高。李牧在鎮守北邊,抵當匈奴進攻的時候,部下整編的軍隊是:戰車一千三百輛,騎軍一萬三千騎,驍勇步兵五萬人,弓弩兵十萬,可見既使是最擅長使用騎軍的趙國,騎軍的比例也並不很高,和戰車的比例是一比十左右,一輛戰車,配十名騎兵。

現在趙軍駐守番吾,共有十五萬大軍,其中有戰車一千五百輛,騎軍一萬五千騎。不過全軍的戰馬數量達到了七萬餘匹,因為除了戰車和騎軍所用之外,還有相當一部份戰馬配給步兵使用,先騎馬到戰場,然後下馬作戰。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常例。

自從得到了李牧的授權之後,高原也立刻開始了工作,首先是挑選士兵和戰馬,要從從一萬五千騎軍中挑出一千人來,又有李瑛鴻幫忙,到並不困難,但選馬就有點麻煩,因為在這個時候中國戰馬的體形都不大,平均背高在一米三左右,其實比一匹驢子大不了多少。和高原過去乘騎過的那科高頭大馬根本不能比。

雖然高原沒有訓練過騎軍,但他也知道,在騎軍作戰時,戰馬的力量、衝擊力要比人更為重要,由其是在正麵作戰的時候,大型戰馬要比小型戰馬占優勢得多,因此高原也隻能為這支新騎軍盡量選擇一些體形相對較大的戰馬。

三天之後,第一批二百套新式馬俱送來,而人和馬也都挑選全了,在這個時候,騎軍的編製和步兵差不多,按五十編製,就是以五人為一伍,十人為一什,五十人為伯,百人為閭,五百人為尉,進行組合,一千騎軍共分為兩個尉,兩名兵尉分別是杜義和紀華,這兩人都是來自中軍營,和高原的關係很好。

有了新式馬俱之後,高原的騎術也迅速的提高,到是和其他的士兵差距不大了,而且他更熟悉新式馬俱的特xing,因此教導士兵到也足夠了。因此馬俱到了之後,高原也開始對士兵進行訓練,首先當然就是適合新式馬俱。其實這一批士兵本身的基礎都不錯,騎慣了單低橋無蹬的馬鞍,轉到雙高橋馬蹬馬鞍,隻要適應幾次,就基本就能夠在馬背上掌握好身體平衡,當然所有的士兵們也都認為騎這種新式馬俱,確實要比過去穩定多了。

隨後才開始練習一些馬背上的技巧,如單掛、換馬、蹬底藏身、海底撈月之類,其實有一些動作高原也隻是見別人做過,但自己還沒有練過,因此在毎天晚上,高原還要給自己加班加點,練習這些技巧,另外還要練習騎戰、騎射技術,在這方麵高原也十分虛心的向李瑛鴻學習。

雖然李瑛鴻的年齡不大,但騎戰、騎射能力都是相當出色的,在這方麵教高原也是綽綽有餘。當然在訓練其間,也免不了會從馬背上摔下來,不過高原的xing格堅毅,而且也知道這些技術是自己在這個時代的立足之本,因此也非常刻苦的練習。而且他本身的基礎和素質都是十分優秀,上手也很快,經過了十幾天的練習之後,高原也很快掌握了騎戰的技巧要領,能夠在馬背上和李瑛鴻打成勢均力敵,但在騎射能力還不足,不過騎射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提高的,隻能慢慢來。

劉闖到是沒有吹牛,就在第九天的時侯,就把全部一千套新式馬俱都做好了,同時還打好三百套馬掌。而士兵們也基本掌握了使用新式的馬俱。因此也開始練習騎兵戰術。

雖然高原也不懂什麽騎兵戰術,但在這個時代,也還沒有成熟的騎兵戰術理論,而且高原畢竟是來自現代社會,信息極為發達,另外又有眾多的騎兵戰例,曆史上強大的騎兵軍隊作參考,再加上高原也學過一些簡單的軍事理論知識,因此高原多多少少也能夠總結出一些騎兵戰術的道道來。

在高原的理解中,騎兵最強的地方在於速度,也就是機動xing,來去如風、迅如閃電、往住可以日襲數百裏,一擊不中,立刻遠遁,由其是騎射結合,堪稱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兵種,當年的蒙古帝國就是依靠這一招,橫掃整個歐亞大陸,所向無敵的,另外騎兵在正麵作戰中,騎兵也有很強的衝擊力,由其是俱甲騎軍,幾乎就是冷兵器時代的坦克軍團。

雖然現在組建的這一千騎軍都是輕騎兵,但如果對手不是訓練有素,能夠保持住完整的陣形,也很難抗衡騎軍的衝擊。同時輕騎軍的衝擊力雖然比不上俱甲騎軍,但靈活、速度、機動xing上卻要高出一籌,不僅能夠正麵衝擊,還可以迂回穿cha,分進合擊。而且就是作戰失利,騎軍也可以利用自己的速度,迅速的脫離戰場,然後重新整合隊伍,尋機反敗為勝。

因此高原也決定,以蒙古騎兵為主要參照,在有些地方進行了一些修改,來訓練這支騎軍。

在訓練之前,首先是選擇騎軍的裝配,既然決定以蒙古騎兵為主要參照,首迭的武器當然弓弩。

這個時代的弓還是以單體弓為主,分為長弓、短弓兩種,長弓的射程可以達百米以上,拋射可以達到一百五十米,但體形龐大,不更攜帶,而且拉開費力,一般軍中隻會配備少量。而短弓攜帶方便,易拉,不過射程隻有五十到六十米,拋射的距離是八十到一百米。

而這個時代的弩弓有很大的發展,製做的十分精巧,雖然弩弓不易拉開,但體積小,射程遠,射姿平穩,因此在軍中得到很廣泛的運用,弩弓分為手拉弩和蹶張弩兩種,手拉弩的射程約為百米左右,而蹶張弩的射程極遠,可以達到二百米以上。但弩弓不能拋射。

因此高原最後選定,每多騎兵除了基本的盔甲以外,每人配備的武器是:二支長槍、一把長劍,一麵圓盾,兩張手拉弩,兩張短弓,六筒箭,每筒可裝箭三十枝。

而騎射分為正射,側射,轉身反射等等,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選擇。在正麵衝鋒時釆用正射,迂回兩翼包CAO時則是用側射,而在撤退的時候,采用轉身反射。而且射箭的方式也不同,在出戰之前,首先把兩張手拉弩拉開,在衝鋒的時候,首先將手拉弩射出,然後再使用短弓射擊,前排的士兵平射,後排的士兵拋射,形成了區域打擊。

同時訓練的還有騎軍的隊列變化,橫向衝鋒、箭頭衝鋒、弧形衝鋒,交叉衝鋒等等,多種多樣。

經過了十幾天的訓練之後,新組建的騎軍,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個很成熟的水平,但也己經初見成效,畢竟使用了新的馬俱之後,士兵在馬背上的穩定度也確實大大的增加,因此也能完成一些複雜高難的動作。

李牧還舉進了兩次小規模的騎軍對抗的訓練,雙方各出一百名騎兵,進行實戰的對抗,給果使用了新馬俱的騎兵獲得了全勝,而且自身的損失幾乎微乎其微,後來把對抗的人數擴大到一倍,一百名新騎軍對抗二百名騎軍,結果新騎軍雖然損失過半,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對抗的勝利,也初步正明了使用新馬俱之後,騎兵的戰鬥力也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在此同時,工匠營也摸索出來一些打馬掌的經驗,當然也付出了弄傷二十佘匹戰馬的代價,總算是把新騎軍所有的戰馬都打上了馬掌。

而在這一段時間裏,高原的騎戰能力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而就在這時,秦趙兩國之間的決戰,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