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往事不勝思1
吞噬別人的意識說起來輕鬆,實際頗為凶險,朱允炆隻是冒充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從沒有冒充小道協的副會長之一。因為越是修道術的人。吞噬之後的副作用便越大。
這是閆四海血淋淋的教訓。
張元吉降世時有靈芝伴生,龍虎山的人認為他是神仙轉世,必能成就一番大事,爾後張元吉的所作所為讓所有人跌破眼鏡。差點被朝廷給剮嘍,看上去,龍虎山的道士們看走了眼?
其實不然,破而後立,不破不立。
正是起先的遭遇讓張元吉幡然醒悟,這才有了之後的成就。
道士道士,有道之士。一道曰德,一道曰法。起初的張元吉雖然道德不高,但道行卻不低。否則也無法威壓天下道中。更無法討皇帝歡心,糊弄一眾百姓,張元吉沒事就練練丹。祈祈福,自己吃不下的好東西就全喂給兒子了。
嚴格來說,閆四海在吞噬張原儀之後就已經消泯於天地之間,存世的其實是擁有閆四海記憶的張原儀。
他吞噬反被吞了。
而張原儀對自己的遭遇深感恐慌,向父親求助,張元吉得知閆四海的所作所為,確定閆四海弄巧成拙,也就沒有再計較這件事了。
但之後的生活中的種種,都讓張元吉十分膩味。
理所當然的,兒子有了朋友的記憶,行事必然與眾不同,張元吉看在眼裏便不知道如何麵對張原儀了,視他為友人那肯定不行,可當成兒子吧,這兒子似乎並不那麽純粹。
別說在人倫至重的古代,即便是現代,誰也不希望延續自己血脈的後人,擁有不純粹的身份。
張原儀的變故給張元吉帶來許多愁緒,他開始變本加厲的為非作歹起來,結果就是被充軍流放,而張元吉不在龍虎山養老,反而去官賜村隱居,其實也是不想見到張原儀。
但張原儀想見他呀!
原本是下一任嗣漢天師府的主人,卻被弟弟趕去名道觀收租子,張原儀心裏不平衡,而他又知道廖均卿給朱允炆留下了可以從雲而起的寶貝,他自己解不開,就去官賜村想張元吉請教。
許祈就是張原儀,他說到這裏的時候已經完全沉醉在往事之中,雙目流淚也渾然不覺,也許這些話在他心中憋了許多年,居然向我們控訴說,天地君親師,他從沒有背叛爹爹的念頭。
但張元吉對這個原先最疼愛的長子,卻怎麽看都覺得不順眼了。
估計張元吉也在心裏犯嘀咕,到底是閆四海弄巧成拙,還是閆四海吞掉了張原儀,擔心露出馬腳,所以使了個以退為進的招數,說個半真半假的謊言來蒙騙張元吉?
其實我能體會到張元吉的糾結。
我兒子王大白不就是這樣?
名人兄搶了我兒子的身子,不過原本來投胎的也是某個死鬼,我倒是不心疼他,隻是想到名人兄那大腹便便的中年模樣,奶聲奶氣的喊我爸爸,我就忍不住的想吐,而張元吉應該比我痛苦十倍,一來他和閆四海比不得我和名人兄親密,再一個,他對張原儀是有感情的,關心則亂,亂則失分寸。
還有些難以啟齒的小秘密。
人分三六九等,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的人物,中九流是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閆四海這風水相師隻是中九流裏排第三四的身份,而張元吉雖然是個道士,可他這道是朝廷奉官的,人家在上九流中也能排到第四號。
之所以這兩位能處到一起,因為張元吉喜好風月,閆四海又是揚州名相,其中的齷齪就不足為外人道了,許祈隻說張元吉對他有些躲躲閃閃,但是照我估計,張元吉肯定和閆四海一起逛過青.樓,而擁有閆四海記憶的張原儀,是張元吉不知如何麵對的。
但不管怎麽說,在張原儀的一番懇求之下,張原儀毅然出山,擺下了九龍棺的大陣。
待到九山起青煙,困龍從雲官上官。
朱允炆和閆四海都不懂這句話,而張元吉能悟出其中真滴,其實還是沾了龍虎山弟子的光。
天師做官,位列仙班。
龍虎山的這句話讓張元吉似有所悟,而在他之前,所有人的理解是做官非坐棺。
龍虎山裏有懸棺是眾所周知的,張元吉的思路便來源於此,他發現那些懸棺連成一體後,隱隱是個很玄奧的棺材陣,老祖天師留下的那句話或許就與這些棺材有關,而廖均卿正是江西人,風水宗師楊鬆筠的玄裔弟子,或許他知曉龍虎懸棺的秘密。
龍虎天師是曆朝欽奉的官,有官職的天師若是再當了天官,豈不是官上官?
若是當成坐棺來理解也是一樣,棺上又官,照舊是官上官。
張元吉認為廖均卿的兩句卦辭很可能就是將龍虎山的成仙秘訣給拆開詳解了。
不過他依然有不理解的地方,那就是九山到底是何意,隱居官賜之前他就在尋找了,沒有收獲,耐不住兒子的懇求,張元吉繼續上路,遊訪名山大川。
再後來就傳出了張元吉尋找龍脈,意圖造反的消息,當時在龍虎山的張原儀還挺納悶,因為這件事隻有他們父子倆知道,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
許多年後才明白,那就是張元吉自己傳出去的。
並不是朱允炆告訴我們的原因,而是張元吉藉此消失了。
那一天,張原儀收到父親的書信,簡單解釋了九龍起青煙的意思。
張元吉並沒有猜錯,廖均卿就是將龍虎懸棺的大陣給簡化了。
龍虎山原名雲綿山,因山有左右兩峰對峙,左峰昂立如虎,右峰蜿蜒似龍,龍盤虎踞,氣勢雄偉,所以改名為龍虎山,還有一種說法是張道陵曾在雲綿山肇基煉丹,丹成而龍虎現,所以這丹叫龍湖大丹,這山也改成龍虎山。
龍虎山是風水寶地,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傳說中有神仙居住的地方,那些懸棺的存在肯定有其意義,張元吉看出一些,因而猜出了廖均卿的意圖,擺下了九龍升棺陣。
在給張原儀的信中,張元吉簡單解釋一番,就是說自己尋找曆朝潰散龍脈的下落,在龍脈中埋下九口棺材,這些小龍合一之後,困龍就能從雲而飛了,但是具體埋棺的位置就要兒子過來,麵授機宜。
表麵上看是張元吉不相信送信人,可其實是張原儀趕到官賜村見父親時,朝廷拍出的殺手也去辦張元吉了。
張元吉遠遁,張原儀不知曉九龍棺的下落,但他聽說了一件事就是張元吉離去前,曾將一位陪他許多年的弟子生葬在官賜村之下了。
張原儀不明白這是為何,若說那是張元吉埋下的九龍棺之一,可當時的官賜村並沒有任何龍脈蟄伏。
現在我們知道,那是清末時期潰逃過去的小截龍脈,可當時的張原儀著急著造反呢,哪裏會想到父親算到了幾百年之後的事,而且也沒有用呀,幾百年之後還造雞毛的反,黃花菜都涼了。
張原儀想尋找老爸的下落,尋而不得,便決定追著老爸的腳步,把這些年張元吉去過的地方都去一遍,不就能找到九龍棺的蹤跡了?
說是簡單做起來卻難,張原儀一口棺材也找不到,唯一聽說的就是張元吉原先總往明長陵跑,還向朝中舊人詢問了明長陵的結構,於是張原儀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也去了明長陵。
其實他沒多少信心,那裏埋著朱棣的棺材呢,張元吉是埋棺而非挖棺,明長陵的意義不大,而且得到了閆四海的記憶後,張原儀知道廖均卿坑了朱棣一把的事。
現在買張門票就去了,可當時張原儀費盡周折!
也沒進去!
但是他發現一個很恐怖的現象,張元吉在信中提過,朝代更迭之後,潰散的無主龍脈才會被驅使,比如贔屭天牢就埋在唐朝的小截龍脈附近,而廖均卿則用龍脈養出的石魚壓著朱棣,那裏就有象征明代氣運的龍脈,張元吉屢次跑去明長陵肯定不是吊唁。
可如果張元吉說的九朝龍脈中真有明朝,想讓九龍棺發揮作用,幫著張原儀造反,豈不要等明朝滅亡之後???—招魂
明滅之後來造明朝的反,這和許祈老死之後我再殺他報仇一樣無聊。
華夏人對龍脈的運用是從夏朝開始的,而龍脈所建立的朝代必然是天下大一統,春秋戰國不算數,五代十國也不行,三國小了點,就連二晉時期都有袞州淪陷,冀州失守大半,這些朝代要麽短暫要麽分散,算不得數,傳說中朱元璋將老媽埋進龍脈中所建立的明朝,才是具有代表性的。
九龍棺所吸收的九朝龍脈是夏商周秦漢唐宋明清,而張原儀所處的時代,明不能用,清還沒來,他能數得著的大一統朝代隻有,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這十個,元朝是人家蒙古人的,肯定不行,隋朝立國太短,二晉則九州不全,數來數去,他隻數出七朝,就差倆了。
於是張原儀回過頭來再看,如果將明長陵算一朝,剩下的最後一朝的棺材,難道是官賜村裏的那口?
也就說明滅之後還有一朝,這一朝的龍脈會潰散到那裏?
也就說張原儀想用九龍棺造明朝的反,還要等到明滅之後的皇朝再滅才行?
這時張原儀就忍不住想了,難道張元吉在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