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勇營製度和新式海軍
湘淮軍之所以能夠興起,最終打敗太平軍,其關鍵因素在於它們的製度優勢。事實上,若以數量計,太平天國的軍隊,在數量上比湘淮軍要多得多。1864年在天京(南京)城下太平軍和湘軍的一場決戰,太平軍多至百萬,而湘軍不過20多萬,然而結果卻是太平軍大敗。湘淮軍的編製,人稱勇營製度,這是一種借鑒明代戚繼光的戚家軍模式組建起來的新軍。這種軍隊雖然在形式上並不新,但由於引入了洋槍洋炮,淮軍還引進了洋操,也有很大的改變。而中國的現代海軍,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是從武器裝備到訓練到編製規程都模仿西方的現代化軍隊,至少在製度上,已經看不出中國特色。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舊的國家軍隊八旗和綠營已經不中用了,晚清大多數時間基本上是湘淮軍在維持,但舊製軍隊卻依然保留。所以,晚清的國家軍隊製度,實際上是一個雜亂的混合體。
1.勇營製度
勇營成軍的基本原則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曾國藩在組織湘軍的時候,利用自己的門生網絡,在最偏僻的鄉村招募士兵。招兵原則跟戚繼光一樣,城市的市井之徒不要,兵痞不要,隻招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而且這些農民往往跟招募他們的人有鄉誼和親緣關係。他的門生招到多少人,則組成多少人的單位,夠一營則一營,夠一哨則一哨,誰招的兵則誰當長官。在當時,形成了一支人稱“書生帶鄉農”的軍隊。李鴻章的淮軍書生味要淡一些,但基本原則跟湘軍大體一致。這樣的軍隊每個單位的士兵隻認得長官一人,唯自己長官馬首是瞻,一旦長官戰死,則整個單位的編製取消。而每個單位的長官又隻服從他的直接長官,最後大家服從部隊首長一人。整個湘軍每個單位以親緣和地緣為紐帶,以長官為中心,榮辱與共,生死相關,因此凝聚力很強。這種軍隊,跟兵為國有、兵將不相知的八旗綠營有本質區別,實際上就是中國曆史上出現過多次的私兵體製。好一點的像宋朝的嶽家軍、韓家軍,明朝的戚家軍,不好的像唐朝的藩鎮。雖然有弊有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非常時期,這種私兵比較能打仗,在白刃相交的冷兵器時代尤其如此(與太平天國的戰爭,應該是冷熱兵器的交替時期)。
湘軍的編製,以營為基本單位。每營500餘人,營有營官1人,每營由前後左右4哨組成,每哨100餘人,哨有哨官1人,哨長1人。每哨由八隊組成,每隊12人左右,隊有什長、夥勇各一。每營有親兵六隊,由營官直接管帶。另外每營還配備夫役180餘人。湘軍的現代化程度不高,部2隊的裝備刀矛和舊式抬槍、新式洋槍混合使用。營有劈山炮,但由親兵隊掌握。湘軍騎兵的編製與步兵稍有不同,每營有前後左右中5哨,每哨有5棚,棚相當於步兵的隊。這樣的軍隊編製,一個最大好處就是,一旦采用西式武器,比較匹配。因為它跟西方軍隊的班、排、連、營的建製大體相當。淮軍編製與湘軍基本相同,但由於淮軍地處江浙一帶,得風氣之先,又接收了華爾洋槍隊,所以很快就用洋槍洋炮裝備起來,而且請洋人教練,實行洋操,因而現代化程度大大超過湘軍,戰鬥力也大大提高。左宗棠領導的左係湘軍,也因為接管了常捷軍的洋槍隊而迅速現代化。
湘淮軍一度在後來的戰爭曆史上發揮了很大作用,至少晚清的內亂,基本上都是他們平定的。左係湘軍甚至還遠征新疆,討平阿古柏叛亂,幫助清政府通過外交手段收回伊犁。但應該指出的是,湘淮軍從本質上講,還不是西式軍隊。正如羅爾綱所總結的,湘淮軍以營為基礎,營以下的建製跟西方軍隊還有幾分相似,但營到軍隊的統領(司令)沒有任何中間層次。這樣的狀況,很不利於大的戰役的展開,當營的長官被提升為統領時,由於沒有中間環節的鍛煉,一般都不適應。況且,湘軍大部分將領,對於新式武器往往不甚熱心,更談不上製度變革。淮軍雖然很早就采用了西式操練,但一直練兵不練官。(參見羅爾綱:《晚清兵誌》,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同時,朝廷為了鼓勵湘淮軍作戰,在鎮壓太平天國以及後來的撚軍等國內叛亂過程中,濫加官銜以資獎勵,所以軍中軍官士兵,因功而升官者甚眾,官銜為提督和總兵者比比皆是。由於國家武職官職有限,所以大多數人都不能得到實缺,所以有提督銜的往往隻是一個千總或者把總,這樣的軍隊,指揮起來顯然有麻煩。關鍵是在湘淮軍的層次,中國依然沒有形成西式軍事分類式編製,更沒有形成軍官團及其精神,湘淮軍在起初的那點來自於鄉土的銳氣,加上士大夫智慧一度雖然可以壓倒太平天國農民,但成軍一久,過去軍隊的陋習就又感染了這支“新軍”。到了甲午戰前,雖然武器裝備更新了多次,但湘淮軍差不多都喪失了銳氣,變得暮氣沉沉。
2.海軍製度
晚清海軍是中國現代化過程的明珠,是中國最先進的兵種。原本晚清擬建的海軍有三支艦隊。福建海軍成軍最早,但早在1884年即毀於中法戰爭。南洋海軍一直就沒有成氣候,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海軍,隻有北洋一支。北洋海軍到甲午戰爭前,共有軍艦28艘。其中定遠和鎮遠兩艘裝甲巨艦,排水量73 000多噸,裝備有305毫米口徑的巨炮,裝甲之厚足以抵擋那個時代任何大炮的轟擊,總排水量4萬噸(參見薑鳴:《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128~129、278頁,北京,三聯書店,2002。),在亞洲居第一位。北洋海軍的組成人員,也集中了當年留學英國的大多數人才,加上中國自己海軍學校的畢業生,是當時中國西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軍隊。
展現中國海軍製度麵貌的《北洋海軍章程》,基本上是參照英國海軍擬訂的,在當時,是中國最西方化的軍隊製度模本。學習的眼光和目標,都相當遠大,甚至比當時的日本還要走得遠一點,北洋海軍大體上就是按照這個章程組建的。
海軍製度分為軍官和士兵兩個係列。軍官分為戰官和藝官,戰官指指揮戰鬥的軍事指揮員,分為管帶(艦長)、大副、二副、三副;藝官是指軍艦上的技術軍官,即各艦的管輪官。原來綠營的軍官職銜,如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直至外委的頭銜還保留,但其意義更類似於西方的軍銜,隻有提督和左右兩翼總兵才有具體的職務上的意義,相當於艦隊司令和副司令。值得一提的是,海軍章程還規定,海軍軍官一律由海軍學校畢業生擔任,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有學曆要求的軍隊製度。
士兵分為水手、炮目和當差兵匠三種,還有預備兵練勇。練勇、水手和炮目各分三等,依次遞升。三等水手由一等練勇升任,三等炮目由一等水手升任。兵匠是技術兵種,非經過專門學習不能充任。在士兵和軍官之間,還設置了弁目,即西方的軍士,凡水手長和炮弁都是這個級別。
新建的海軍裝備不可謂不先進,製度不可謂不完備,但這支中國最先進、最豪華的軍隊,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更可悲的是,從國外留學歸來的海軍將領,也逐漸沾染上了舊軍隊的陋習,有章不遵,有令不行。軍隊的訓練,在跟原來的英國總教習琅威理鬧翻之後,日益流於形式,變成了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在甲午戰爭前,日本間諜發現中國艦艇上的水兵,居然在大炮上晾衣服。所以他們在報告中,認為中日如果開戰,中國必敗。小說.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