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是我國著名的越劇演員,浙江嵊縣(今嵊州市)人。袁雪芬1933年進入四季青科班學習正旦,1945年成立了以她為首的雪聲劇團。1946年她演出了根據魯迅的小說《祝福》改編的《祥林嫂》,獲得成功,影響很大。1949年,袁雪芬擔任華東越劇實驗團團長。1953年她與範瑞娟合作主演的戲曲電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袁雪芬的表演和唱腔以柔婉、細膩、樸實、深刻見長,善於刻畫人物性格和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被稱為“袁派”。

作為一名著名的戲曲藝術表演家,袁雪芬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在“**”中,袁雪芬被隔離審查,關進“牛棚”,那時她的三個孩子都很小,老大才九歲,老三才剛出生不久。1973年,袁雪芬被釋放回家,老三已經七歲了,她站在孩子們麵前,看著三個衣衫襤褸、瘦骨嶙峋的孩子,不禁心裏酸痛,淚水湧滿眼眶。作為一個母親,應當怎樣給孩子彌補曾經失去的母愛?袁雪芬暗自問自己。這幾年孩子不在父母身邊,過著如同流浪的生活,失去了母愛,因此,幫他們醫治心靈上的創傷才是真正的母愛。

1974年,袁雪芬的大兒子初中畢業了,因為母親的“問題”,他不能參軍,不能入團。按照當時的政策,他本可以分配在上海工礦工作,可偏偏把他分配到農場,對此孩子苦悶極了。對於“四人幫”搞的株連,袁雪芬十分憤慨,連聲斥道:“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長不了!”同時,她又將兒子拉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你到農場去,沒有什麽不好,隻要好好工作,好好勞動,能在農場幹上一輩子,就是有出息。”在艱苦的磨煉中,兒子政治上不斷提高,學習上不斷進步,1978年考上了大學。袁雪芬這時又再三囑咐他,要樹立遠大理想,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有真才實學的普通勞動者。

十幾年來袁雪芬多次到日本、德國等地訪問,可她沒給孩子們帶回一樣奢侈品,而是將節約的外匯上交國家。其實,她何止上交了一點外匯,她還將幾十年的積蓄二萬六千元和落實政策後補發的一萬多元工資,經與孩子們商量,全部交了黨費。她對孩子們說:“舊社會,我隻知道清清白白做人,今天,我希望你們要做一個有覺悟的人。現在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媽媽是共產黨員,就應該為國家分挑擔子。你們將來都應該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幸福的生活。”

袁雪芬就是這樣用自己美麗的心靈來教育孩子,讓孩子也做一個有美好心靈的人,做社會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