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童子行—第二卷 家門變 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領情,農為本
盡管這裏並不是京城。但官廨書齋仍是沿用了京城張家書齋中的自省兩個字。這會兒,榮熙坐在那一條書寫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思自省也”的橫幅下頭,見張越一麵看信一麵來來回回在書房中踱著步子,不禁想起了臨行時父親榮善的囑咐。
他如今也已經年過三旬了。照著英國公府世仆的規矩,隻要他表現出色,將來必定能接下父親總管的位子。然而,和那些幾乎當小主子嬌慣的管事之子不同,他從八歲就開始正式當差,先是前院的雜事小廝,然後是門房,後來又在帳房打過雜,在廚房管過采買,在大堂中迎送過客,就連園子裏種花種樹的事情都管過。一直等到先頭成家有了兒子,他才分撥到了父親身邊,這一學又是五年。如今不但精熟於各家貴人,各人的要緊處也爛熟於心。
看完信箋,張越隨手把這張紙折好放進了信封,又轉頭看著榮熙笑道:“京城到廣州足有將近八千裏路,你這一路趕過來隻用了二十天。也辛苦了。回頭我還有信讓你捎回去,你且在這兒好好休息個兩三天,不急著去。”
“是,多謝越少爺體恤。”
“除了這封信,大堂伯可還有什麽吩咐?“
榮熙斟酌片刻,這才開口說道:“小的出來之前,英國公隻吩咐盡快將信送到,不得耽擱,又撥了兩人隨行,其餘的便沒有吩咐什麽。倒是小的父親在臨行前囑咐小的向越少爺說一聲,說是內閣又補進了楊溥楊大人,如今裏頭人多了,排位第二的黃宗豫黃大人和排位第三的楊勉仁楊大人,仿佛有些齟齬。隻杜學士和楊閣老交好,應當沒什麽大礙。”
點了點頭後,張越便示意榮熙退下休息。內閣中有紛爭是必定的事,永樂末年內閣隻有四個人,楊榮居首,和其他幾人也常常有些交鋒,如今陡然從第一降到第三,心中不快也是常事,畢竟楊榮本就是銳意自傲的性子。至於黃淮,坐牢將近十年,朱高熾卻是一夕撒手,朱瞻基對東宮舊臣的感情並不那麽深厚,這一位感到委屈也是有的。橫豎自己的老嶽父和楊士奇都是精明人,應該不會卷入到這種紛爭中去。
倒是張輔的信……果然不愧是名震天下的英國公。遠在京城就能事先猜測到鎮遠侯顧興祖別有所圖,特意來信提醒。雖說山高路遠這封信已經晚了,但好歹他預先知道了張家的變動,能夠提早準備一二。
新君登基不過一年有餘,張輔終於是辭了中軍都督府都督!
盡管鎮遠侯顧興祖親自到了,而徐正平的案子正在廣州府衙審訊,但張越這個左布政使自然不會把所有精神都放在和人扯皮以及一件已經交給了府衙的案子上。於是,一連數日,他過問市舶司番事,過問災後水利修建事宜,過問秋收,過問布政司一群屬官報上來的各式雜事,其餘時候從來不去都司拜訪顧興祖,亦或是去廣州府衙看審案情形。
也不知道是顧興祖的來臨給了徐家支持,還是原本就預備破釜沉舟拚一拚,徐家竟是請來了一位有名的訟師,一條一條地與主審的李知府和陪審的陸推官扯皮,偏那訟師一本大明律的熟悉程度完全不在多年老刑名陸推官之下。雖說訟師這行當素來為官府所禁,但覺著苗頭有些微妙的李知府不好端起平日的官派把人趕出去,於是便索性安心陪人打起了太極。
張越不在乎日子這麽一天天過去,但顧興祖卻在乎。五天之中。除了市舶公館的張謙,其餘人竟是一個不見,竟是擺明了幹晾著他。盡管事先就有了另一手準備,但一怒之下,他仍是把隨行親兵都派到了城裏,一麵打探消息,一麵也散布各式各樣的消息。可等到第六天,張謙上門的時候,卻慢條斯理地將一遝厚厚的紙箋擱在了高幾上。顧興祖隻拿起來掃了一眼,臉色就登時變了。
上頭竟記載著他那些親兵的一舉一動,除卻錦衣衛,還有誰有這個本事!
“侯爺,有些事情還是謹慎些好。咱家知道你和徐家乃是姻親,這銀錢上頭有些往來分屬尋常,哪怕徐正平真有什麽罪過,那也牽連不到您,該是您的總是您的。”
“張公公果然好手段!”顧興祖卻已經是到了火頭上,此時幹脆鐵了心撕破臉了,竟是重重地撂下了這遝東西,又冷笑道,“你不要硬是把徐家的事情往本爵身上扯!你以為本爵就是那樣貿然莽撞的人,就隻帶了這麽幾十個親兵到了廣州?不要以為你們是皇上親信就可以為所欲為,倘若真隱瞞了叛逆大事,朝廷決計容不下你們!徐家縱使有千般罪過,奏報了黎人叛逆這件事就是莫大的功勞!張公公且自珍重,莫要以為就贏了,來人,送客!”
張謙不過是想著讓顧興祖知難而退,此刻見他吃了秤砣鐵了心。頓時也惱了。他看也不看那兩個走上前來的冷臉親兵,哂然一笑道:“多謝侯爺提醒。咱家也有一句話奉送,您是世襲的勳貴,誰也輕辱不了您,這不假。可是,您不要忘了,勳貴也不是能為所欲為的!當日以隆平侯被太宗皇帝呼為‘恩張’的寵信,也就是強占丹陽練湖八十餘裏,江陰官田七十餘頃,最後還被都察院彈劾,更何況如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事情若是尋常百姓做了不奇怪,可您是堂堂勳貴,還請自個想想值得不值得,告辭!”
說完這話,他自是轉身就走。一腳才跨出大廳,他就聽到背後傳來砰的一聲,旋即就是一陣細碎的聲響。知道顧興祖必然是摔碎了茶盞泄憤,他隻是冷笑一聲,腳下卻絲毫不停。待到了門口上車,他才交叉雙手放在身前,若有所思地閉上了眼睛。
他不想趕盡殺絕,昨天才好容易說動了張越。隻要顧興祖就此罷手,就可以在徐家抄家之前把顧家那份子錢財完全還給了他,也算是全了彼此勳貴世家的臉麵。可不知好歹的顧興祖竟然不領情,還想要以勢壓人讓他們認錯,他以為這是在他們顧家做主的貴州?朝廷絕不容許再出一個沐家,否則就憑貴州那蠻荒之地,何必一定要調顧興祖回朝?
“永青,可知道布政使張大人如今在何處?”
車廂裏隻有曹吉祥和一個藍色短布衣的年輕人。此時聽到這低沉的聲音,曹吉祥的眼神一閃,而那年輕人則是連忙低頭答道:“回公公的話,張大人如今應該是在城西的一座別院裏。小的打聽過。裏頭住的正是之前秦懷謹想要逃走的那艘商船的人。公公是不是提醒張大人一聲,他一個朝廷命官,和這些商賈之流……”
“這些事情用不著你操心。”張謙冷冷打斷了他的話,又吩咐道,“記著,咱家讓你們錦衣衛顧著他一些,不是讓你們盯他的行蹤!他家裏的老大人放著清閑的高官不做,經營上頭卻很有一手,英國公成國公等等諸位勳貴的產業鋪子,不少都是他派人經管的,這艘船也一樣是過了明路的產業,主事的東廠那裏也有備案。改道去那別院,別的話少說。”
錦衣衛廣州衛所上上下下不過幾十個人,雖說仗著錦衣衛三個字都還算風光,但總有想著往上爬的人,這永青就是唐樂的幹兒子,送來給張謙使喚,不過圖一個前程。此時被這麽一教訓,他慌忙連連點頭稱是,再也不敢多說一個字。
須臾,馬車就停在了那座別院跟前。張謙下了車,隨行的曹吉祥連忙上前拉著門環敲門。才響了幾下,大門就咿呀一聲開了,一個頂著蓬鬆亂發的中年人伸出腦袋看了一眼,旋即滿臉狐疑地問道:“諸位找誰?”
“去通報一聲,就說張謙來訪。”
那中年人一聽這奇怪的嗓音,上上下下打量了張謙一眼,連忙砰的一關門。聽到門內人仿佛是一溜煙跑進去了,曹吉祥不禁低聲嘀咕道:“公公都已經報上了名字,這做下人的怎麽這麽沒規矩?”
張謙斜睨了他一眼,卻隻是站著沒說話。須臾,大門再一次打開了,剛剛那個中年人滿臉堆笑地把張謙往裏頭請,一路走一路賠情道:“張公公恕罪,小的是剛剛被老大人調到這兒來的,有眼不識泰山,剛剛是給唬了一跳。實在沒想著您來。”
“別說你,大約你家主人也沒想著會有我這麽個人過來。好了,你回去把我的車馬安頓好,這裏用不上你,恕罪兩個字也不用提了。”
打發了那個如釋重負的中年門房,張謙就看到張越已經親自在二門口相迎。兩邊相見之後,他就指著旁邊的永青解釋道:“這是錦衣衛唐千戶派給我的人,要不是他,我也不知道你會在這麽個幽靜地方。這幾日聽說你忙得昏天黑地,今兒個偷得浮生半日閑,想不到你居然找了這麽個逍遙地,偏偏還離我住的藥洲不遠!”
“這裏清淨而已,再說土地膏腴,又有個大園子,正適合給人住。”
錦衣衛一應聯絡打探的方式手段張越早就心知肚明,因此他若是真的親身或派人辦什麽隱秘事,都會直接用最容易繞過錦衣衛的方式,而這一處地方沒什麽好隱瞞,再加上他也有些別的考量,所以自然張謙一找一個準。此時笑著答了一句,見曹吉祥替張謙解了披風,他就虛手一抬道:“既然來了,張公公就一起到園子裏看看如何?”
“好好好,求之不得。”
廣州四季無冬,張謙原以為張越所說的園子必定是姹紫嫣紅的大花園,誰知道一進去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偌大的園子被分成三大部分。西邊靠牆的是一排不知名的果樹,中間的是一片金燦燦快要成熟的水稻,而最東邊的則是種著另一些他說不上名字的作物。田間地頭,一個背著鬥笠拄著拐杖的中年人正在東瞧瞧西看看,時不時蹲下身捏捏土粒。
“這是……”
“張公公應當知道,廣東天氣炎熱,雨量充沛,很早以前便有雙季稻連種的例子。隻不過由於這雙季稻種得不得法,產糧素來不太高,再加上需要雙倍辛勞,所以一直沒有完全推廣開來。據我所知,如今所謂的雙季稻,多半是早晚稻一同栽種於田間,一收割早,一收割晚而已。不過張公公看這幾分稻田,那已經是今年第二次成熟了。”
張謙雖說自幼入宮,對於農事並不算十分了解,可總也聽說過一些戶部上報的數字,此時立刻意識到了這其中的利害:“這麽說,你打算在廣東全省推廣這雙季種植?”
“不錯,這確實是我的打算。不止如此,如廣州府番禹縣這樣的膏腴之地,一年遠遠不止兩熟,還可以做到三熟!每年三月插秧,六月底收割;七月再插秧,九月底收割;緊跟著可以再種一茬豆子或小麥,甚至是再設法種一茬稻子。隻要始終用心養地,不竭盡地力,就憑著廣東充足的日照和雨水,一年少則可增收兩成,多則可增收四五成!”
“這真是最大的善政!”
張謙隻覺得又驚又喜,剛剛因顧興祖的事情惹來的滿肚子惱怒頓時無影無蹤。仔仔細細問了幾句,等劉達過來之後,他又興致勃勃地追問了詳情,待得知這一位特意從爪哇帶來的稻種,又用本地稻種做了比較,如今斷定本地稻種決計可做到兩熟,他頓時滿臉笑容。
“廣東向來不是產糧大省,一遇天災便是往往糧食吃緊,若真是如此,則倉廩充實,不再患有饑餒了!把這件事情上奏朝廷,管保從內閣到六部全都是讚揚聲。比起開海這種取利之道,那些士大夫最重視的還是農桑!能夠想到這農事根本,不管你在廣東的其他政績如何,就足可站在不敗之地!”
見張謙高興得什麽似的,又大步走上前去對著劉達立刻盤問起了什麽,張越不禁也笑了。不論是什麽時代,農業都是要緊的——就是後世,國家也不是一直在努力扶持雜交水稻提高畝產?他初到廣東的時候還以為多熟製很普遍,但仔細了解之後才知道,也就是廣州番禹等縣種植了不少一年二熟的田,其餘地方的二熟製都是早晚稻套種,區別隻在於收獲時間不一。至於三熟,基本上還不曾出現過。廣東日照足多雨水,於是稻米畝產量還算高,但卻架不住夏秋之際的雨水泛濫,一旦成災,通省就會時不時鬧糧荒,就猶如這一次一樣。
那些明爭暗鬥他得顧著,但是以農為本,扶助工商,這才是他如今要做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