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伊琳娜的選擇

狄奧多西發動的這場政變,事先的保密工作做的極好,除了他和幾個心腹之外,外人沒有接到任何的消息,哪怕是反對派中的那些貴族,也是在軍隊衝進拉馬尼奧爾宮中時,才知道狄奧多西竟然早就做出這種決定,因此一時間即震驚又意外。

不過狄奧多西在政變前也做了足夠的準備,在控製住局麵,並且由切爾諾殺死福裏斯,震懾住局麵後,狄奧多西立刻出麵安撫在座的貴族,特別是其中幾個勢力強大的大公,全都被他許以重利,其它貴族也都得到或多或少的好處,這讓在座的貴族雖然沒有當場表示支持他登基,但也沒有對這場政變報以強烈的反對。

狄奧多西是個很聰明的人,雖然他知道這些貴族的命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那麽他完全可以用這些貴族的性命威脅,要求這些貴族支持自己,這樣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他登基稱帝的目的。但是狄奧多西卻沒有這麽做,因為他這樣一來,他將會得罪羅馬的大部分貴族, 這會讓他在登基之後,根本無法治理國家,甚至可能會在不久之後被這些貴族聯合起來,把他再次從皇位上逼下來。

也正是因為如此,狄奧多西在給出自己的好處後,就十分大度的將大部分貴族都釋放了,不過還有一小部分貴族是君士坦斯二世的鐵杆支持者,這些人被暫時看押起來。至於君士坦斯本人,則在狄奧多西的逼迫下書寫手令,而狄奧多西的手下開始拿著手令接管君士坦丁堡的防務。

本來一些比較偏向君士坦斯二世的貴族回到家中後,還在考慮是否要將皇帝陛下營救出來,這可是一個天大的功勞。但是在第二天早上,卻傳來君士坦斯二世的死訊。狄奧多西解釋說他是自殺,原因就是昨天福裏斯死後,君士坦斯二世受不了愛人的去世,所以就自殺殉情。

雖然這個解釋看似很合理,但是整個羅馬都沒有人相信,況且據一些見到過君士坦斯二世屍體的人說,屍體的兩支手臂、大腿、胸口等部位,全都有刀傷存在,加在一起最少也有十幾刀。一個自殺的人怎麽可能連砍自己十幾刀,這簡直就是侮辱人類的智商!

但政治就是政治,無論事實是什麽,狄奧多西卻是一口咬定君士坦斯二世是殉情自殺,其它人也根本沒有辦法。而且君士坦斯二世死後。使得那些想要營救他的貴族也隻能放棄之前的想法。

不過狄奧多西雖然囚禁了君士坦斯二世大部分的鐵杆支持者,但是還有一部分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參加這次大會的貴族,這些貴族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深受君士坦斯二世的信任,所以身擔要職,平時根本就走不開,因此並沒有參加大會。這也讓他們逃過一劫。在這些貴族中,其中有一個手握重權的老將,那就是福裏斯的父親默坦。

默坦和伊琳娜的父親奧弗隆一樣,都是個海軍老將。而且默坦深受兩代羅馬皇帝的信任,一直負責指揮整個黑海海峽的羅馬海軍,負責整個海峽的安全事宜。福裏斯也是從小跟著父親,擁有豐富的海軍管理與作戰經驗。他能擔任羅馬海軍的執政官,除了與君士坦斯二世的特殊關係外。也的確有著真才實學。

默坦在得知兒子的死訊,立刻也是怒發衝冠,福裏斯是他最看重的兒子,年紀輕輕的就成為海軍的執政官,身上肩負著家族興盛的重任,但是現在卻被人殺死,這讓他的希望也破滅了,因此對於篡位的狄奧多西,他的心中充滿了仇恨與怒火,因此立刻命令手下的海軍封鎖整個海峽,特別是小亞細亞方向,更是嚴禁任何人通過海峽來到君士坦丁堡。

對於默坦的反應,狄奧多西也早就預料到了。其實在當初計劃時,他並不想殺死福裏斯,主要就是默坦的海軍控製著黑海海峽,但是福裏斯不但是君士坦斯二世最親近的人,同時也他的得力助手,君士坦丁堡的軍隊將領中,大部分都受福裏斯的控製,若是這個人不死,那麽他就無法真正的掌控君士坦丁堡,因此權衡之後,狄奧多西還是選擇殺死福裏斯。

事實上也的確如狄奧多西所料,福裏斯死後,他很輕鬆的就控製住了君士坦丁堡,默坦雖然封鎖了黑海海峽,使得他和小亞細亞的聯係暫時中斷,但是默坦也不敢輕易進攻君士坦丁堡,畢竟這裏是羅馬的首都,城中居住著無數的貴族,甚至連默坦的家人也在這裏,若是他敢強行進攻的話,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不過也正是默坦封鎖海峽的舉動,讓君士坦丁堡的貴族們也開始猶豫起來,他們並沒有急著支持狄奧多西登基稱帝,而是選擇了一種觀望的態度,看狄奧多西如何處理這件事,若是對方能夠解決默坦的話,那就說明狄奧多西的確很有實力,到時再支持他也不遲,若是他連默坦也無法解決,那麽他的能力也將會受到貴族們的質疑,到時別說是做皇帝了,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狄奧多西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他也積極與默坦接觸,而且還許以重利,希望能得到對方的諒解。但是默坦卻是個十分古板的人,特別是在經曆了過喪子之痛後,他恨不得親手殺了狄奧多西,因此自然不可能與他和解,再加上狄奧多西暫時無法稱帝,也根本沒有權力命令他,因此默坦是鐵了心要與狄奧多西死磕到底。

另外默坦也並不是有勇無謀之輩,他知道君士坦斯二世並沒有兒子,那麽在他死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中,排在第一的就是皇後伊琳娜,所以他在接到狄奧多西發動政變的第一時間,就派人去通知伊琳娜,希望她能盡快趕來,到時借助她的威望,狄奧多西根本沒有任何稱帝的機會。

遠在伊比利亞半島的伊琳娜正在幫助李恪安定國內的民心,同時也負責照顧李恪的飲食起居,白天李恪處理政務,伊琳娜就在旁邊端茶送水,晚上兩人更是雙宿雙飛,儼然和一對夫妻沒什麽兩樣,甚至有時候伊琳娜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羅馬皇後身份。

但是當狄奧多西發動政變,丈夫君士坦斯二世身死的消息傳來時,伊琳娜卻是震驚的無以複加,甚至她根本不敢相信這個消息是真的,但是在經過幾經確認後,她終於相信了這個殘酷的消息,當場伏在李恪的懷裏痛哭不已。

雖然她和君士坦斯二世並沒有多少感情,但是兩人畢竟是夫妻,伊琳娜也不是那種絕情的人,所以對於丈夫的死,她自然也感覺十分的悲傷難過,但是她畢竟不是普通的女人,在悲傷過後,擺在她麵前的,就有兩條路需要她選擇。

第一條路是再也不會羅馬,就在吳國與李恪雙宿雙飛,做一對真正的夫妻,雖然吳國的皇後不是她,但是她相信李恪絕對會好好的對她,日後也幸福生活也將唾手可得。

第二條路則是冒著危險回到羅馬,然後聯合默坦,將狄奧多西抓住,這樣一來,即可以為君士坦斯二世報仇,而且她也很可能成為羅馬的下一任皇帝,畢竟羅馬的法律規定,女子同樣可以成為皇帝。

按照伊琳娜的本心來講,第一條路無疑是最適合她的,畢竟她早就厭倦了複雜的政治生活,隻想像現在這樣,每天都呆在李恪身邊,簡簡單單的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過伊琳娜在經過兩天的慎重考慮後,卻違背自己的意願,反而選擇了第二條路,這也就意味著她不但要冒險回到君士坦丁堡,而且日後也可能陷入到那種她厭倦的生活中去。

對於伊琳娜的這種選擇,連她的父親奧弗隆都有些不讚成,雖然奧弗隆知道,若是自己的女兒回到羅馬,很可能會成為下一任的皇帝,這將對他的家族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整個家族也可能成為真正的皇族。但是做為一個疼愛女兒的父親,他在這段時間親眼看到,呆在李恪身邊的伊琳娜無比快樂,特別是她臉上那種發自內心的笑容,奧弗隆已經好多年沒有在女兒臉上看到過了。

再加上奧弗隆也知道,狄奧多西肯定不會讓伊琳娜順利的回到羅馬,所以他們這一路上,肯定會遇到一些危險,身為父親,他不想讓自己的女兒置身於險地,因此對伊琳娜選擇回到羅馬的事極力阻攔。

可惜伊琳娜是個外柔內剛的性子,認定了一條路後,誰也無法讓她改變主意,最後奧弗隆無奈,隻得將這件事告訴暫時被伊琳娜瞞著的李恪。

本來李恪在知道君士坦斯二世的死訊後,心中著實高興了一段時間,因為在他看來,伊琳娜再也不用回羅馬,也不用與他再分離了,但是卻沒想到伊琳娜竟然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這讓感到十分意外。

另外李恪對伊琳娜還生出幾分誤會,認為伊琳娜之所以要回去,無非就是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為君士坦斯二世報仇,第二則是成為羅馬皇帝。無論伊琳娜因為哪個原因回去,對他都不是件好事。不過在李恪冷靜下來後,他很快發現,事情肯定不是自己想的這麽簡單,伊琳娜選擇回去,肯定有更深一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