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出路

劉子秋擺了擺手,道:“既然是經過兩級代表大會選出的結果,那便無須更改。”

這些,通過科舉考試,也陸續有一些優秀的年輕人進入內閣任職。在這些年輕人當中,長孫無忌、李世民、杜如晦等人更是佼佼者。劉子秋一起致力於改造內閣的年齡結構,這些優秀年輕人的出現,為他實現自己的計劃提供了契機。不過,在提名大學士候選人的時候,劉子秋也有過猶豫,畢竟他對李世民同樣有些不信任。但是,李世民這些年的表現中規中矩,處理內閣事務也無懈可擊,更沒有證據表明他會造反。凡事以證據來論,沒有證據不可定罪,這是劉子秋自己設定的規矩,他自然沒有理由去破壞。

為了表明自己處事公平公正,劉子秋最終還是把李世民列入了候選人名單。在真實的曆史當中,李世民可是一代明君的象征,這樣的優秀人才,沒有理由不進入候選人的行列。不過,在劉子秋看來,這些年輕人當中最優秀的當屬長孫無忌,所以他並不擔心李世民會當選內閣首相。

自從高秀兒出手救活高士廉之後,長孫無忌兄妹和劉子秋的關係大大緩和,長孫無垢也消除了對劉子秋的誤會。當然,這對兄妹對李世民的意見卻是越來越大了,尤其是對他的人品甚有看法。如果由長孫無忌擔任內閣首相,一切自然在可控範圍之內。

誰知道,最終還是出了意外。在選舉之前,長孫無忌忽然放棄了競選首相一職。

長孫無忌是個正人君子,當年因為和李世民的姻親關係,不得已陪著李世民去了一趟江南,心裏已經愧疚萬分了。後來,劉子秋不僅赦免了他的死罪,還讓他進入天下中樞,這份以德報怨的厚恩,讓長孫無忌更加難以自容。幾番思量之後,他覺得能當選一名大學士已經出於望外,再不願爭什麽首相了,於是在臨進場之前,做出了退出選舉的決定。

競爭很快在李世民和杜如晦之間展開,他們的表現比其他年輕人又明顯高出了一個層次。最終,李世民以一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贏得了滿堂喝彩,從而奪下了首相的寶座。

這次意外已經超出了劉子秋的掌控,但他本來就是要削弱皇權,直至把權力交給天下萬民。所以,這種情況卻也符合他最初的設定。

雖然情況有些失控,但讓李世民掌握大權,劉子秋並不十分擔心。來自後世的他明白一個道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設立內閣的目的隻是處理朝廷的日常事務,把劉子秋自己解放出來,而調動軍隊,卻必須經過劉子秋的同意。這支強大的軍隊可以說是由劉子秋一手締造起來的,在軍隊當中,沒有人比他更有威望。這種威望,可不是單憑首相的一紙命令就可以代替的。而且,劉子秋一直在給他的將士們灌輸一個理念。他們是國家的軍隊,是為了整個大漢王朝而戰,而不是某一個人的私軍,不是為某一個人而戰,哪怕這個人是大漢皇帝,是他劉子秋也不行。

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軍隊不為個人所用。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製度。按照大漢軍規,即便是李靖這樣的大將軍,一次最多也隻能調動三千兵馬。皇宮護衛如雲,要是有人真想造反,這三千兵馬連宮門都打不下來。那樣的話,劉子秋還有什麽可擔心的?

另外,還有一條重要的製度也讓劉子秋徹底打消了顧慮。按照大漢律例,首相每屆任期四年,最多隻能連任一屆。如果不能獲得連任,以後也不能再次參選。也就是說,李世民最多擔任八年的首相。這八年中,劉子秋仍然年富力強,完全有能力掌控局麵。要知道,在大漢王朝百姓心目中,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一個拯救萬民於水火中的人。

對於劉子秋同意讓李世民擔任首相,高秀兒很生氣,畢竟這個家夥差點傷害了她們母子。自己倒也罷了,可劉思根是她的**,又豈容他人傷害。為此,高秀兒好幾天沒有搭理劉子秋。在整個大漢王朝,或許也隻有她敢這般對待劉子秋。

大概是為了緩和高秀兒的怒氣,李世民擔任首相之後的第一件舉動便是向劉子秋上表,請求他早立太子。劉思根是嫡長子,又能文能武,還有一手得自孫思邈親傳的高明醫術,如此全才,自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立嫡以長,無論是國還是家,自古以來都是這個規矩。這樣做,可以避免諸子為了爭奪帝位或者家產而自相殘殺。

但是來自後世的劉子秋卻很清楚,曆史的經驗證明,這個規矩並不能阻止兄弟相殘。無論是至高無上的皇權還是那些幾輩子吃用不盡的家產,都具有極大的**。在這種**之下,許多人喪失了理智,泯滅了人性。而且,這個規矩還有個極大的弊端,誰也不能保證長子就是最優秀的繼承人。即使長子足夠優秀,誰又能保證長子的長子也同樣優秀呢?

劉子秋一直試圖尋找破解這個難題的辦法,但卻總沒有成功。沒有辦法確立一個新規矩,立儲的事情也就沒有辦法繼續進行下去,所以才拖到今天。不過內閣製的最終推行,以及兩個代表大會的設立,卻讓一直困繞他的難題迎刃而解。

皇帝的權力分給了內閣和代表大會,決定國家命運的就不再隻是皇帝一人,而是整個內閣和代表大會的集體智慧。皇帝的能力好壞已經變得不那麽重要,皇帝的存在更多的隻是一種象征意義。所以,由誰來擔任這個繼承人也就不那麽重要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子秋倒是覺得把皇位傳給劉思根反而有點委屈了他。畢竟皇帝受到許多限製,束縛了劉思根的自由。

於是,在接到以李世民為代表的內閣遞上來的奏章以後,劉子秋還是搖了搖頭,道:“我大漢王朝從此以後不設太子!”

對於劉子秋同意讓自己擔任內閣首相,李世民其實也很意外,所以心中頗為不安。他搞不清楚這是不是劉子秋欲抑先揚的手段,所以行事格外謹慎。他提請劉子秋立儲,一方麵是為了緩解高秀兒的怒火,另一方麵也是想試探一下劉子秋。至於他為什麽能夠知道高秀兒不開心,當然是因為他在宮中有李誠這條內線。但是,劉子秋居然說不立太子,這讓李世民更加驚訝。他摸不清劉子秋的用意,隻得再勸道:“陛下雖然春秋鼎盛,但總有飛升極樂的那一天。儲君之事,關係社稷安寧,又豈能不慎?還望陛下三思!”

魏征、趙淩等一幹老臣也從旁勸道:“陛下,大皇子實乃人中龍鳳,可堪重任,還望陛下勿疑!”

這些老臣雖然不再在朝中任職,但劉子秋對他們依舊信任有加,時常召他們入宮敘話。有時候,他們的話對朝政仍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幹老臣都是看著劉思根長大的,對劉思根的感情自然不同。而且劉思根本身也足夠優秀,立他為太子幾乎是眾望所歸。

劉子秋卻笑道:“朕不立太子,並非沒有選定繼承人。今後,朕的諸子按長幼之序,不分嫡庶,均可列為繼承人。長子劉思根為第一繼承人,次子劉思雲為第二繼承人,以此類推。他日朕若是不在京中,就由第一繼承人代行朕的職權。若是第一繼承人也不在京中,則由第二繼承人代行職權。”

既然劉思根為第一繼承人,和立為太子也沒有太大的區別,眾人這才鬆了口氣,也沒有繼續為了一個虛名而反複進諫。

雖然確定了繼承人的問題,但事情並沒有結束,內閣又提出給諸皇子分封爵位的問題。這一回,劉子秋卻直接否決了內閣的提示,甚至沒有聽取他們的解釋。爵位這東西必須通過累積功績才能獲取,不管什麽人都不能例外,哪怕他是皇子也不行!當然,作為一種榮譽象征,爵位是可以繼承的。皇室的爵位隻有一個,那就是大漢的帝位。誰來繼承這個帝位,規矩已經定下,自然無須繼續討論。

不過,這件事卻給劉子秋提了個醒。生於帝王之家,看似風光無限,其實這隻是太平時節的光景。一旦遭逢戰亂,帝王之家的命運遠遠不如普通人家。曆史上的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之前持劍砍傷了自己的女兒,就說了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汝何為生吾家!”

劉子秋是皇帝,他擁有許多女人,也有許多孩子。而這些孩子將來也會成家立業,也會有自己的孩子。劉子秋知道,不管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有一個朝代能夠流傳千古,總會有覆滅的那一天。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重蹈曆史上的複轍。所以,劉子秋要為自己的兒孫謀一個出路。這個出路絕不是坐享其成的幾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