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打破官吏壁壘

官吏兩個字一般都是合起來用的,但其實它卻是代指兩種人,第一個就是官員,第二個則是小吏,雖然這兩種人在普通百姓看來,可能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但其實彼此之間卻有著巨大的鴻溝。

官員是由朝廷任命的,在吏部有著正式的官籍,而小吏則是官員雇傭而來的人員,平時幫助自己處理一些公務,用後世的話講,官員就是朝廷的正式員工,而小吏則是臨時工,而且這個臨時工的工資還必須由雇傭他們的官員私人出,這也是為什麽官員們平時的開銷那麽大的原因之一,畢竟他們不但要養活自己一家,還要養活手下的一批小吏,若是再加上平時的應酬與禮尚往來,那開銷可就更大了。

大明的官員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這種官員可以說是根正苗紅,日後有著很大的升遷空間,第二種則是國子監提供的生員,他們畢業後也可以做官,但前途卻不像科舉官員那麽光明。

除了上麵兩種之外,另外還有其它的途徑,比如祖上的蒙蔭,皇帝的特賜,甚至還有一些小吏因為做的出色,同樣會被提拔為官員,但這種情況極為少見。後世的臨時工幹的時間長了,再找一下關係送些禮,還是有可能轉化為正式工的,但是大明的這些臨時工卻比較悲催,一般人來說,小吏極少能夠被提拔為官,大部分人都是一幹一輩子,甚至他們死後,兒孫也會接他們的班繼續做,有些衙門甚至出現子孫三代同時為吏的情況。而且小吏就算是成為官員,也隻能是低級官員,在官場上也很受歧視,根本不能與正途出身的官員相比。

小吏在地位上雖然不如官員,但你卻不能小瞧他們。要知道大明的官員與小吏的數量是不成比例的,比如一個縣城裏,真正的官員隻有三個,分別是知縣、主薄和縣丞,除了這三人外,衙門裏的其它人都屬於小吏。可以說這些小吏才是衙門裏真正的主事人,再加上有些小吏幾代在衙門裏做事,積累了龐大的人脈和豐富的經驗,有時甚至連新調去的官員都要巴結這些小吏,否則他們根本就在當地呆不下去,由此可這些小吏的能量。

不過也正是這些小吏們升遷無望。一輩子都隻能呆在原來的位置上,如此一來,小吏們也就沒有了對前途的追求,剩下的也就隻有對錢財的追求,這也形成了大明的衙門有理無錢莫進來的現象,無論做什麽事情,都需要花錢在衙門上下打點。隻要是用錢打通關節,那麽就算是不合理的事情也會變得合理。

這些小吏本來就不屬於大明正式編製,他們的俸祿也是由雇傭他們的官員私人提供,以前大明的官員俸祿極低,所以他們能夠拿到的俸祿自然也不多,甚至連養家都不夠,如此一來,這些小吏就隻能利用職務之便給自己撈錢,可以說大明官場的腐敗,就是從這些小吏們開始的。後來那些官員才或主動或被動的也被拉下水,於是形成了大明官場上無人不貪的奇觀,甚至這種現象也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直到後世也依然存在。

也正因為如此,周重想要整頓吏治。自然不能隻把眼光放在官員身上,最重要的還是對下層的小吏們的改革,而想讓這些小吏們不貪,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看到升遷的希望,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隻有少數極為優秀的小吏,才能夠被提拔為官,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周重就提出了打破官與吏之間的壁壘,日後隻要考核達到一定成績,並且通過都察院考核的小吏,按律都可以被提拔為官。

除此之外,周重還徹底廢除了小吏與官員之間的共生關係,畢竟小吏們的俸祿都是官員私人提供的,如此一來,這些小吏就像是官員的家仆一般,甚至還會被官員隨意的解雇,這樣一來,小吏受到官員的節製也就太大了,於是為了解除小吏依附官員而生的情況,周重再次規定小吏的俸祿也將朝廷提供,每個職位都有相應的俸祿,而且與官員一樣,都是由當地銀行代為發放。

小吏們有了升遷的希望,而且想要升遷,就必須表現的足夠優秀,這樣一來提高了小吏的工作積極性,也能讓他們自我約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的撈錢,畢竟都察院可不是擺設,想要通過都察院的考核,隻靠作假根本不太可能。

另外小吏的俸祿也由朝廷統一發放,這讓他們擺脫了官員的控製,成為官場上的一股新生力量,另外為了提高小吏們的整體素質,周重還規定無論是科舉還是國子監出來的生員,都必須在地方上從小吏做起,這樣一來,即可以提高小吏的整體素質,也可以增加這些人的官場經驗,不會像以前那樣根本不懂得如何施政。

周重這些關於小吏們的改革,自然得到所有小吏的支持,畢竟隻要是人,都有上進的欲望,特別是身處官場上的小吏,更是明白一個官身是如何的重要,以前是可望而不可及,現在周重的改革卻讓他們所有人看到希望,所以這些小吏自然都是舉雙手支持。

但是相比小吏們的支持,官場上的阻力也同樣很大,這些阻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麵,第一個是那些官場上的頑固派,他們認為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兩者身份上有著巨大的差距,絕對不能混為一談,以前提拔小吏為官隻有極少數,但那隻是對一些極為優秀的小吏的獎勵,現在若是大規模提拔小吏為官,那日後他們這些官員又將如何自處?

除了上麵那些頑固的官員外,另外就是那些讀書人了,這些讀書人要麽是準備參加科舉的舉子,要麽是國子監中的生員,本來他們隻要通過科舉,或是從國子監中畢業,就可以得到官身,可是現在周重的改革一出,他們卻隻能去做小吏,雖然時間並不長,但依然讓他們十分不滿,認為有失讀書人的體麵。

官員和讀書人在這個時代擁有最大的話語權,所以他們的意見誰也不能忽略。而小吏們的數量雖然更多,但他們卻沒有什麽話語權,更沒有能力將自己的訴求表達出來,所以他們隻能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周重和內閣的身上。

對於那些反對官吏一體的頑固官員,周重並不放在心上,畢竟這些官員大都是一些迂腐之輩,甚至連腦子都有些不清楚,因為但凡有點腦子的官員,都不會這麽明目張膽的反對這件事,畢竟他們平時都要依靠小吏辦事,若是他們反對這件事的話,那就是與整個小吏階層為敵,到時別說其它了,就是他們手下的那些小吏都會把他們當做敵人。

不過相比那些頑固的官員,另外一個讀書人階層可就太麻煩了,一來他們數量龐大,別的不說,光是國子監就有上萬的生員,至於全天下的讀書人,估計最少也得在百萬左右,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幾乎掌控著整個大明的輿論走向,所以周重也不敢輕易得罪。

對付這些讀書人,還是要由讀書人出馬,周重這個偽讀書人顯然不行,所以他就把焦芳和王瓊等人的召集起來商議了一下,結果王瓊卻是笑嗬嗬的講出了一個辦法,而且立刻得到了焦芳等人的讚賞,這也讓周重對王瓊的才幹更加讚賞。

王瓊提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日後大明的讀書人隻需要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安排到官府出任小吏,國子監出身的生員同樣也不需要修完全部的學業,隻要是能夠在國子監通過兩科以上的學業,那麽這些生員就可以同樣出任小吏。至於通過科舉和能夠從國子監正式畢業的生員,他們的起步則更高一些,可以在京城的一些關鍵部門,比如六部、都察院、甚至是內閣中為吏,要知道在這些核心機構裏做小吏,日後的升遷速度和機會都要大的多。

王瓊的這個辦法看起來好像沒什麽變化,隻是將出任小吏的讀書人要求降低了一些,然後又給那些高端的讀書人一個優待,但也正是這點小小的改動,卻讓大部分的讀書人都十分滿意,特別是將讀書人為吏的要求降到了秀才這一條,更是將大部分讀書人拉攏了過來。

其實說起來也不奇怪,大明的讀書人雖多,但真正能夠通過科舉的畢竟是少數,至於國子監也不是那麽好進的,沒有門路或是沒錢的,根本就不要想,而且每年畢業的人數也不多,所以對於大部分讀書人來說,都隻能止步於秀才和舉人這個階段,特別是秀才這一階層,更是占了讀書人的絕大部分。

也正是這種情況下,王瓊規定隻要是秀才就能進入官府為吏,而且現在小吏隻要做的出色,日後就有機會為官,讓這讓那些對仕途沒有信心的讀書人自然都十分歡迎,畢竟就算考不中,日後也有個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