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a。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b。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一年級上冊)
注釋
a何:多麽。田田:蓮葉碧綠繁茂的樣子。b“魚戲”四句:魚兒在四處玩耍,暗喻采蓮人在勞動的時候互相嬉戲。
解析
這首樂府詩是一首優美的采蓮曲,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環反複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生動地描繪出江南的風光和采蓮人的歡樂。
前兩句描寫漂浮在水麵上的茂密的蓮葉,讚美江南真是個采蓮的好地方。蓮葉茂盛,說明收成會很好,從而烘托出采蓮人的好心情。後五句“間”“東”“西”“南”“北”並列,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重複描寫、反複詠唱,進一步展示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熱鬧場麵。其中,“戲”字既是寫魚在水中歡樂的狀態,也是以魚比人,暗示采蓮人駕駛小船在蓮葉間輕盈穿行,互相追逐嬉戲,就像魚兒一樣。
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采蓮人,他們的歡樂之情卻在字裏行間溢出來了,讓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語文小課堂
采蓮是江南人最常見的故鄉景象之一。在江南水鄉,每當蓮子成熟,人們就會成群結隊到湖裏采蓮。勞動之餘,人們會通過唱歌來休息、助興,這些歌裏最著名的就有《江南》。因此,古人在詩詞文章中寫到“江南”時,多包含了思鄉之情。而“蓮”字與“憐”“戀”諧音,有一語雙關的效果。所以,古人寫采蓮,也多是表達相思愛戀之情。
暮江吟a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b,半江瑟瑟半江紅c。可憐九月初三夜d,露似真珠月似弓e。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四年級上冊)
注釋
a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b殘陽:即將完全落下的太陽。c瑟瑟:這裏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青綠色。d可憐:可愛。e真珠: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的上弦月,形狀像彎弓一樣。
解析
一道殘陽鋪在黃昏的江麵上,江水一半碧綠似玉,一半閃爍著紅光。最可愛的是九月初三的初月夜,晶瑩的露水好像珍珠,月牙兒好像一張弓。
這是詩人在去杭州任刺史的途中,黃昏時分在江邊所寫的一首雜律詩,語言樸實生動,極具畫麵感。
首句一個“鋪”字,把夕陽接近地平線,餘暉幾乎貼著水麵的景象形象地描繪出來,而且也暗示了天氣沒有風,所以水麵是平靜的。第二句是頗具層次感的視覺描寫,一半是本來就呈現出綠色的江麵,一半是被餘暉照耀呈現紅色的江麵,奇特的光色變化造就了一幅日暮美景圖。第三句中的“可憐”一詞在這裏是“可愛”的意思。末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牙兒比作彎弓,生動形象。
此時夜幕已經降臨,月亮升上了天空,在這個晴朗的夜晚,詩人看著天上的彎月、草葉上圓滾滾的露珠,隻覺得美不勝收,心情也很愉悅。
作者小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人。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易懂,相傳他作詩要修改到普通老太太也能聽懂為止。與元稹並稱“元白”。
語文小課堂
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呈現的各種形狀叫作月相。在農曆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麵對地球的一麵是黑的,並且因為它與太陽同升同沒,所以人們看不到。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人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狀就像彎彎的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蛾眉月”。九月初三的晚上,詩人看到的就是這種“蛾眉月”。
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毛輕a。向來枉費推移力b,此日中流自在行c。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五年級上冊)
注釋
a蒙衝:古代戰艦名,這裏指大船。一毛輕:像羽毛一樣輕盈。b向來:從來,以前。c中流:河中心。
解析
昨天晚上,江邊漲起春潮,大船顯得像羽毛一樣輕盈。大船從前需要很大的力氣去推動,今天卻能在河中心自在地漂行。
在這首說理詩中,詩人用水上行船做比喻,闡釋了讀書要掌握規律和方法的道理,這樣自然就能自在順利地前進了。春水就是我們平時的積累,春水漲,說明功夫到家了,往日學習中的關隘一下子變得通暢。全詩寓哲理於生動形象的比喻,讓人不由得心領神會。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a。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釋
a危檣(qiánɡ):高聳的桅杆。獨夜舟:獨自在夜晚乘船。
解析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寫“旅夜”看到的景色,後半部分“書懷”,寓情於景,表達詩人漂泊無依和孤獨憤慨的心情。
首聯從近景和細微處寫起,時間上從白天寫到夜晚,空間上從陸地寫到水中。頷聯煉字精準,空間得到擴展,畫麵流動起來。遼闊的平野、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這樣開闊雄渾的場景,才更能反襯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淒涼。頸聯交代了詩人孤獨的原因:獲得的一點名聲僅僅是來自寫文章,現在又老又病,隻能退出官場了。這其實是反語,詩人離開官場的真實原因是官小位卑,不斷被排擠。尾聯用遼闊天地間一隻渺小的沙鷗來自喻,生動地刻畫出詩人漂泊零落、孤苦無依的形象。
作者小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西)人。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自稱“少陵野老”。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展現了唐代由盛而衰的曆史過程,被稱為“詩史”。
語文小課堂
杜甫的詩之所以被稱為“詩史”,是因為杜詩的內容多是反映社會麵貌、描寫民間疾苦的,包含著很深的憂國憂民情懷;而且多是紀實詩,不誇大美,不隱去惡,可以作為考證,彌補史料的不足。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五
[唐]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四年級下冊)
解析
黃師塔前的江水緩緩向東流,我沐浴著春光,懶懶地倚著東風。這一簇盛開的野桃花太美了,最可愛的是深紅色的呢,還是淺紅色的?
詩的第一句點明具體的地點,第二句寫自己的倦態。春天天氣轉暖,人很容易感到懶倦,所以才倚風小憩。但倚風也是別有原因的:更好地看花。第三句的“開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無所拘束,無所顧忌。最後一句“愛”字疊用,深紅、淺紅都讓人喜愛,難以取舍。兩句合在一起,更顯得絢爛綺麗,錦繡繁華。
望天門山a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b,碧水東流至此回c。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三年級上冊)
注釋
a天門山:今安徽東梁山與西梁山的合稱。東梁山在今蕪湖市,西梁山在今馬鞍山市,兩山隔江相對,像天然的門戶。b中斷:指天門山從中間被隔開。楚江:長江中下遊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經楚地,所以叫楚江。開:斷開。c回:改變流向。
解析
長江像一把巨斧,將天門山從中間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也隻能改變方向。兩邊的青山隔江對峙,不相上下,迎接著從天邊漂來的一隻小船。
這首寫景詩圍繞“望”字展開描述。前兩句直寫天門山的險峻和長江奔騰不息的磅礴氣勢;後兩句寫詩人乘舟通過天門山,天門山打開大門來迎接。詩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並賦予了靜態的事物以動感,構思奇巧。其中,青山、碧水、紅日、孤帆構成了一幅壯美雄渾的畫卷,意境悠遠,色彩豔麗。
整首詩場麵壯麗,氣勢雄奇,字裏行間可見詩人飽滿的**和豪放的性情。
作者小傳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出生於西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李杜”。為人爽朗狂放,喜好飲酒,廣交朋友。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暢自然,韻律和諧多變。詩作絢爛多彩,極富浪漫主義氣息。
語文小課堂
李白在長安結識了當時很有名的詩人賀知章。賀知章讀了李白寫的《蜀道難》,讚歎不已,認為這麽優秀的詩凡人是寫不出來的,李白必定是從天上被貶謫到凡間的神仙。“謫仙”一詞雖然古已有之,但自此成為李白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