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②。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③。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④,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注釋

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強,逞強;好,喜好;還,還擊、報複。蘇轍說:“聖人用兵皆出不得已,非不得已而欲以強勝天下,雖或能勝,其禍必還報之。”王安石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人報也……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天報之也。

②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黃茂材說:“師之所處,田事廢,故荊棘生;大軍之後,和氣傷,故有凶年。”大戰之後,必有大疫,戰爭死人,屍體難以迅速妥善處理,細菌滋生。

③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達到效果。雖然發動戰爭是凶險的事,但有時為了濟弱扶傾、除暴救民,不得不用兵。此時必須善用,善用者,“果而已”,也就是說,用兵達到除暴救民的目的就馬上收兵。或者說是給對方一點顏色瞧瞧就收兵,而不是努力滅掉對方。憨山德清說,用兵的目的就是俗話“了事便休”,意思是,但可了事令其平服便休。

④物壯則老:王雱說:“盛極則衰,物理必然。”用兵則不知進退,逞強天下,必然會從盛到衰。

譯文

用道輔佐國君的大臣,不依賴戰爭逞強天下,發動戰爭特別愛遭到報應。軍隊所過之處,生機全無;大戰之後,瘟疫橫行,饑荒遍野。善於用道的人,隻是達到濟弱扶貧的目的而已,而不用武力稱霸天下。達到目的而不炫耀,達到目的而不自誇,達到目的而不驕傲,達到目的是不得已,達到目的而不逞強。任何事物到達強盛就會轉向衰敗,這隻是因為沒有遵循道,不遵循道,除了早早敗亡別無他路。

度陰山曰

《孫子兵法》弘揚的主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不戰”為“戰”。

前597年,楚國國王熊旅(楚莊王)和晉國在邲(河南滎陽東北)展開大會戰,結果晉軍大敗,死傷無數。戰後,楚軍大將潘黨請求熊旅把晉軍的屍體集中掩埋、築為高丘而豎立標誌,這是向世人炫耀楚軍武功的最佳方法。

熊旅不同意,他義正詞嚴地說:“戰爭是為了製止強暴,而不是獲取和炫耀功績。‘武’字由‘止’和‘戈’兩字組成,‘止戈’才是‘武’!即是說,止息兵戈才是最值得炫耀的武功。武功要具備七種德行:禁絕強暴、泯滅戰爭、保障發展、鞏固基礎、安寧百姓、調和諸國、獲取財富。這七種德行,我一種也不具備,拿什麽留給子孫!晉軍士兵是為了執行國君命令而戰死,他們也沒有過錯。怎麽可以侮辱它們的屍體呢!”

這番話大義凜然,據說晉國人聽到後都為他“點讚”。熊旅的話也是老子的態度: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北宋初年有名統帥叫曹彬,以在戰場上不嗜殺聞名。趙匡胤(宋太祖)命他率兵滅南唐,曹彬渡過長江圍住了南唐都城金陵後,趙匡胤要他立即結束戰爭,但曹彬不緊不慢地攻城,每次攻城都是象征性的。他的目的是希望南唐皇帝李煜主動投降,避免無辜傷亡。

李煜死都不降,曹彬隻好采取“閃電戰”,很快,金陵就要被攻破。在這節骨眼上,曹彬突然病倒。

將士們見曹司令的病大為蹊蹺,就都來探望。曹彬卻精神抖擻地告訴眾人,自己的確是病了。將士們問該如何治。

曹彬說:“我的病不是藥物能治好的。想要治好我的病,隻需各位真心實意發誓,在攻進金陵的那一天,不亂殺一人,那麽我的病就自然好了。”

將士們明白了曹司令的意思,為了讓他盡快進入指揮部,痛快答應了他的要求。第二天,老曹的病痊愈。兩天後,金陵城被攻破。將士們信守承諾,真沒有亂殺一人。

消滅敵國這種事,本應喜氣洋洋、敲鑼打鼓地回師,但曹彬卻率領大軍,晝伏夜出,好像幹了見不得人的事一樣悄悄回到大宋都城開封,見到趙匡胤後,交出兵權,回家喝茶去了。直到第二天,大家才知道曹彬幹掉了一個國家,這就叫低調。

司馬遷、班固這群史學家對戰爭,哪怕是正義的戰爭雖沒有厭惡,但也絕不讚賞,他們說,三代為將,道家所忌。這話很明顯,發動戰爭、參與戰爭的人,要小心。如同曹彬那樣,要低調,永遠低調,一切和戰爭有關的行為都要低調。

不濫殺人是低調,盡量讓對方投降,避免無謂的犧牲也是低調,凱旋後就好像沒有打勝仗一樣更是低調。當然,在老子看來,對待戰爭最好的辦法是杜絕它發生,如果它真不幸發生了,那就要平穩而迅速地結束它。一旦發生戰爭,聖人要不帶任何偏好地去戰鬥,它不會對戰爭產生狂熱,更不會有凱旋的喜悅。

總之,老子討厭戰爭,無論是正義的還是邪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