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③。

注釋

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名譽;身,生命;貨,財物;亡,喪失。王弼說:“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貪貨無厭,其身必少。”李榮說:“身形是成道之本,故為親;名聞是虛假之法,故為疏。世人不能為身以損名,隻為名以損身。”

②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王弼本中有“是故”二字,依郭店簡本、帛書甲本刪。甚愛,過分貪戀;費,破費;厚亡,加重喪失。林東說:“愛之甚,則凡可以求之者,無所不至,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必眾,能無亡乎。”

③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曹道衝說:“辱莫大於貪。”知足、知止才能全生永年。李霖說:“此章本意欲學長生久視,當先絕利忘名。若名利不除,身心俱役,不唯有妨於道,久必於身為患。”

譯文

名譽和生命,何者為親?生命與財富,何者為重?得到名利和財富而失去生命與得到生命而失去名利財富,哪個正常?過分貪愛著什麽,必然招來更過分的破費,得之越多,失去的會更多。所以知足而無求才不至於受到困辱,知道在哪裏停止才不會發生危險,方可長久平安。

度陰山曰

中國有句極為佛係的古話,叫“差不多就行了”。它有個前提是,在做事上,不能“差不多就行了”;但在物欲上,隻要“差不多就行了”。

西漢人嚴遵深懂財富、名利與人生的關係。他做了個小買賣,每天掙到一百錢立刻關店讀書。一百錢,剛好是他家一天的生活支出。當地富人羅衝也讀過幾天聖賢書,因覺得和嚴遵是同道中人,不忍見他生活清貧,想接濟他。

嚴遵謝絕,羅衝說:“你不接受我的接濟,為什麽不去做官呢?”

嚴遵依然婉拒地說:“第一,我很富足,不需要你接濟;第二,給我揚名的人,是在毀滅我的身體,所以我不做官;第三,如果你我之間非要發生接濟,那也是我接濟你,因為你太貧窮了。”

羅衝認為嚴遵窮瘋了,居然說出這種邪門的話來。他微笑著等待嚴遵的解釋,嚴遵沒有讓他失望地說:“我曾路過你家,見你深夜還在忙碌賺錢,卻從未有滿足。我雖然每天隻掙一百錢,卻有時間讀書,偶爾還能剩下幾文錢,這些錢花不出去,生了塵土。請想想,人生短短幾十年,天天想著賺錢而沒有時間享受別的,那這人生有什麽意義?你不是窮人是什麽?”

羅衝似乎聽明白了,嚴遵所謂的窮人,不是守財奴,也不是視追逐財富為人生的人,而是不懂得適可而止的人。適可而止是一種超級大智慧,它出自朱熹的《四書集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但源頭絕對是老子的“知足不辱”。

老子“適可而止”的理論依據是,名利、財富、生命三者中,生命最重要,享受生命最重要。但生命最重要,並非絕對,是與名利、財富相比後的勉強產物。因為名利和財富如同海水,喝得越多越覺口渴,如同老子說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一樣。

適可而止的難點在於,什麽時候該止?是人看到財富時就停止,還是得到一定財富後停止呢?“一定財富”又是多少呢?

有個關於人性的遊戲,莊家出謎,你來猜。每猜中一次,就有比之前多一倍的獎金。但是,如果你猜錯,那之前因猜對積攢的獎金就會清零。大多數人都希望賺得越多越好,堅持猜下去,至少要再猜一回。隻有極少數人選擇停止,拿著並不多的獎金高興地離開。

事實上,在哪一次停止,沒有唯一答案,你的心就是答案。你永遠拿不到最多的獎金,正如你的欲望無止境一樣。當你心滿意足地停止時,無論你取得多麽少的獎金,那就是你的正確唯一的答案。我們在物質追求上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這個“好”可以分解為四個字:心滿意足。西方影星瑪麗蓮·夢露說:“我曾擁有的名聲與光環早已散去,幸好我早已洞悉了它的虛無縹緲。我慶幸自己曾經置身其中,而沒有深陷其中。”

“置身其中而沒有深陷其中”就是最高境界的適可而止、見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