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②、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③。
注釋
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經》在此章名副其實,道和德並駕齊驅出現。王雱說:“德者,道之分;物者,德之器;勢者,物之理。”所以,萬物要尊道而貴德。
②亭之、毒之:成之、熟之。
③玄德:至上之德。
譯文
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五花八門,環境使然。所以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惜,就在於它不加幹涉,而順任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萬物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萬物,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德。
度陰山曰
宜將剩勇追窮寇和窮寇莫追,你選哪個?老子會選後者。
西周桓王時代,鄭國迅速崛起,成為當時不可忽視的強國。鄭莊公不把周王朝放在眼裏,去周國搶麥子。周桓王很是生氣,但因為力量不如鄭莊公,所以隻好忍氣吞聲。
有一年,鄭莊公來周國匯報工作,周桓王問鄭莊公:“鄭國今年收成怎樣?”鄭莊公回答:“還好。”周桓王不陰不陽地回了句:“老天保佑,今年可以不用搶我的糧食了。”
鄭莊公很生氣,一怒之下回到鄭國,三年不朝周桓王。周桓王大怒,聯合與鄭國有仇的蔡、衛、陳三個侯國,組成四國聯軍,殺向鄭國。
鄭莊公得到消息,馬上集結軍隊,和聯軍打了起來。就在亂軍之中,鄭國有個神射手看準了周桓王,一箭射去,恰好射中周桓王的肩膀,頓時血流如注。聯軍一看,周桓王居然掛彩,於是一哄而散。周桓王也掉頭逃命。那名神射手也不含糊,拍馬就要追擊,卻聽到鄭軍收兵的鑼鼓。神射手見到鄭莊公後很喪氣地說:“我馬上要捉到周王了,您怎麽就收兵?”
鄭莊公說:“笨蛋,射傷他容易,活捉他也容易,可活捉後怎麽辦呢?沒辦法收場啊。”
當然,這還不是鄭莊公高明的地方,更高明的是,他立即派人跑到周國向周桓王請罪。他說:“我不朝您是我的錯,我現在就去朝您;您親自出征,可是您的錯,射您那人後來還想要捉你,我訓斥了他。您如果沒有消氣,我馬上把他捆了去見您。”
這顯然是鄭莊公給周桓王的台階,周桓王隻能借坡下驢,原諒了鄭莊公。
鄭莊公的老謀深算就在於,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我明明可以活捉你,但我不活捉你。我讓你品嚐了我的厲害,但我們不會趕盡殺絕,給你一拳後馬上給你點甜頭,這叫收放自如。這種能力,是所有智者都必須具備的。
老子說,道德之所以被尊崇,因為道生長萬物而不幹涉萬物,德蓄養萬物而不主宰萬物,道德始終在順其自然。所謂順其自然,是其行為完全符合客觀環境,與價值觀相符。當時的時代,周王雖然力量大不如前,可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天下之主,鄭莊公力量再強大,也是周國下麵的封國,尊崇周王是當時的價值觀,所以不能活捉,這也是當時的客觀環境。
但當時的客觀環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誰強誰做東。所以,鄭莊公既要揍周王,又不能揍死,這是儒家所謂的“中庸”,我們常說的“度”,老子所謂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任何事不要到極端,否則會發生逆轉。生了如果還想擁有,那就會失去;為了如果還想主宰,那就會被主宰。
什麽是中庸?甲骨文的“中”是一根棍子上分上下飄著兩麵小旗,意是測定風向。金文則在兩麵旗子正中加了個符號,這個符號就是“中”。於是,中是正中,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庸是常道,永恒之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的常道。
從“中”這個字最早的意思“測定風向”來看,中有測定、測量的意思。我們可以推理如下:古人測定風向,為何非要用兩麵旗子,測定風向用一麵就可以啊。這是因為,一麵旗子得到的信息可能會有偏差,而兩麵旗子則會讓偏差減小。這就像做實驗,實驗次數越多,得到的平均數值越精準。可為什麽不用三麵旗子,因為沒必要。
兩個信息,總和之下,取平均值,這就是中。中庸之道是人在平時修行和遇到事情時對修行和事情的衡量,經過仔細衡量後,發現解決事情的方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一為上,一為下,或者一為偏一為倚,這兩種方法都不是最好的,那中國人就想到,也許在兩種方法的中間,可能就是最好的。
所以說,中庸,是經過測定、測量、衡量後的唯一選擇,它具備了實踐經驗、邏輯推理,符合科學。
老子說,至高無上的德是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萬物,為什麽說這是至高無上的德呢?因為它不會讓辯證法啟動,不會發生逆轉,永遠自然。
1369年,明帝國大將徐達奉命北伐,徐總司令從南京向元帝國首都北京推進,這是典型的斬首行動。常理,這種行動應該刻不容緩,以急行軍速度前進才對。但徐達一路慢慢悠悠,似乎特意留給北京城中的元順帝出逃的機會。所以當徐達北伐兵團還沒有到北京郊區時,元順帝已經帶著元王朝的全部家當逃出了北京,逃進了沙漠。
光複北京後,有人指控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朱元璋卻說了這樣一段話,為徐達開脫:元朝能夠得到中原,是秉承氣運,理應興起,如今他們氣運已經消失,理應衰敗,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如果放他們北逃,則他們的天命氣運就會消散殆盡,不必窮兵追擊,隻是到時候要守好邊疆,防止再來侵擾就行。
看來,徐達放走元順帝,是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為何和鄭莊公一樣,明明可以做到的事,卻放手了呢?原因就在於老子辯證法的逆轉:一旦把元順帝活捉,則會激起蒙古人的激烈反抗。而不捉元順帝,蒙古人沒有被逼上絕路,反抗就不會那麽激烈。
中國古老的智慧中有句話叫“窮寇莫追”,正是老子辯證法的總結:已經是對你毫無威脅的窮寇,沒必要死命追,一旦追擊出錯,辯證法會開啟,就會引起它的困獸之鬥。
有資本追擊毫無希望的敵人而不追擊,這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