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①。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②。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③,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④,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注釋

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奧,藏也,道者萬物之奧,意思是,道是萬物的庇蔭。蘇轍說:“凡物之見於外者,皆其門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奧,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見耳。”王安石說,善人求道足以至於道,不善之人而求道則足以免於罪。曹道衝說:“小人雖不善,略知道亦能自保其身。”

②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市,互相交易;加人,互相感化。

③拱璧以先駟馬:古人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後,所以先是拱璧,後是駟馬。

④求以得:有求必應。趙佶說:“求則得之,求在我者也。”意思是,隻要真心求道,道一定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譯文

道是萬物的庇蔭,有道的人珍惜它,無道的人也會處處保持它。美麗的言辭可以使人們互相尊重,良善的行為可以使人們互相感化。無道的人,怎能輕易舍棄道呢?所以天子即位,設置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拱璧在先,駟馬(四馬駕一車)在後,雖為重禮,但不如用道作為獻禮。古時重視道的原因是什麽?無非是道有求必應,有罪可免啊,所以被天下人所珍貴。

度陰山曰

心誠則靈和心想事成一樣,都是古老人類的一種巫術,它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它符合“道”。

戰國時期齊國權臣田常控製朝政,慫恿齊王攻打魯國。消息傳到孔子那裏,身為魯國人的孔子對能說會道的子貢說:“你去搞定這件事吧。”

子貢二話不說到了齊國,打通關係後見到了田常,他對田常說:“你真是膽大包天,居然去攻打魯國,魯國城牆像羊圈,土地貧瘠,國君愚蠢,臣子無用,人民討厭戰爭,是塊硬骨頭。你應該去攻打吳國,吳國城牆又高又厚,土地肥沃,兵強馬壯,這樣的對手才是最好的對手!”

田常大吃一驚,說道:“你口中的難,在世人眼中恰恰是易。你腦子進水了,還是別有用心!”

子貢心平氣和地說:“請讓我為你分析,如果你們齊國攻打魯國,很容易就能打下來,到那時齊國疆域廣大,國君聲望大漲,大臣們地位穩固,好像就沒你什麽事了。而攻打吳國,一旦不勝,損兵折將,國力大減,國君和大臣們岌岌可危,這樣你才有機會做想做的事啊!”

這番正話反說,完美擊中田常的權臣心理。田常心動,馬上讓部隊去進攻吳國。子貢僅憑一番話就保全了魯國。

子貢成功的秘訣在哪裏?正是他遵循了老子的道(正確途徑),這個道就是逆轉,是辯證法。在正常思路下,人人都喜歡捏軟柿子,而子貢非要讓田常捏硬柿子。當所有人都認為捏軟柿子是正確時,很可能發生逆轉:因為捏掉了軟柿子而使田常的影響力下降。倘若捏硬柿子,這是大家都躲避的,但很容易發生逆轉:因為捏了硬柿子受到損失時,田常的重要性才會提升。

此乃老子辯證思維的道,遵循這種道,有求必應,心想事成。

老子的道,除了辯證的逆轉外,還有一條是“處下”。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說:“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當然,它不是中國人特有的,而是整個人類都存在的。

用老子的“處下”之道來解釋就是,先提出很大的要求,對方一定不同意,那再提出較小的要求,對方則會同意。當然,其實你真正的要求並不是最大的,而是那個較小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運用老子“處下”的智慧: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先提出較高的要求,會遭到拒絕;如果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了,再逐漸增加要求,則更容易達到目標。

老子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孤立的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與其他事物進行了對比。一旦對比,必有傷害。所以,如果你懂得老子辯證法,你就懂得了如何遵循道。

如果孤立的你很難開心,那你就去和不如你的人對比;如果孤立的你,不知痛苦為何物,那就去和比你強的人對比。總之,不對比,海闊天空;一對比,天昏地暗。

這就是老子的道,順應它,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