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要求推進教學行為方式的轉變,實現這一轉變,必須從教育觀念轉變入手,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行為方式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教學行為方式不轉變,教育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所以,教學改革既要重視觀念改革的先導作用,更要重視教學行為方式改革的載體作用。

一、中學語文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的含義

中學語文學科教學行為方式,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讓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實現高質量的“互動”,是教師和學生彼此探索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的前提,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一)中學語文學科主動的含義

1.主動的含義

“主動”是指不靠外力促進而能夠自己把握的自動。通俗的解釋是與“被動”相對,指能夠造成有利局麵,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中學語文學科的“主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主動”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

“主動學習是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製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它強調個體學習的主動性,與被動學習相對。”(鍾啟泉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p124)在主動學習中,學習不是單純由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一個知識的“建構主義者”。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得到很好的發揮。

2.中學語文學科主動的含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係,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麵提高語文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

(二)中學語文學科互動的含義

1.互動的含義

互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互動是指一切物質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狹義的互動指在一定社會背景與具體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這裏所說的互動,是指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一般意義上來說是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互動,它指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性質和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教師和學習者直接或間接地互動,從而走向共同發展的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法之一,是“六要素”教學行為方式中的重要因素。師生之間的“互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過程,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學語文學科互動的含義

在課堂上,學習者獲得的知識通常包括三個方麵: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所承載的知識,教師的個人知識,師生互動所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學習者所接受的知識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教科書的知識比例相對減少,而教師的個人知識,尤其是師生互動所產生的知識的比例大幅提高。這就要求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要善於設計話題,讓師生、生生在課堂教學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自由分工與合作,通過人際交流進行學習,必然會形成交流、分享、觀點碰撞、“雙贏”等局麵。

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認真鑽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使師生、生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行動起來,達到語文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中學語文學科的能動含義

1.能動的含義

能動指自覺主動,具有自主作用的意義。哲學解釋,能動是指有意識的動物都具有駕馭自身思維和行為的能力。由這兩個定義可以看出,“能動”總是和“主動”結合在一起,已經隱含在“主動”之中。因此,可以把“能動”理解為學生的主動“探究”。

主動“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六要素”教學中,實現知識、能力、情意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主動“探究”是針對被動“接受”而言,“探究”以“主動”為基本前提,一般意義上的探究學習過程往往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從真實的自然情境、生活情境或書本知識情境中“發現並解決問題”或“研究問題”,學生“探究”的問題隻要對學習者本人來說具有一定的“陌生”或“新異”,就有探究的意義和價值,它看重的是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深刻地領會“知識”、形成“能力”並建立“情意”。

2.中學語文學科能動的含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係,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煩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能動學習的空間。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紮實的語文基礎。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二、中學語文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行為的設計

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更要改變教師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行為。新課程、新教材為主動、互動、能動的行為方式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一個很好的契機。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要從教材出發,精心設計教學行為方式,在語文課堂上,要千方百計讓學生主動學習、互動促進、能動探究。

(一)中學語文課堂主動行為的設計

就目前情況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夠高漲,積極參與提問、舉手回答問題的總是那麽幾個同學,大多數同學總是持一種旁觀式的學習態度,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必須做到:

1.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說過,在人的所有情緒中,最強烈的莫過於渴望被人重視。由此可見,學生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和尊重。因此,教師必須放下架子,態度和藹,真情實意地尊重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中的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以朋友和共同學習者的身份與學生相處,用真情實意尊重學生,創設一個融洽、和睦、協調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學生知識的不足,閱曆的膚淺常常導致他們行為的盲目,產生“出格”的表現。對此,教師不要隻想到維護自己的尊嚴,對學生批評訓斥,造成課堂氣氛緊張而降低教學效率。有關實驗表明,年級越高、年齡越大,受到批評訓斥後,學習效果就越差,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一種朋友的關係,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信任學生,不挖苦,不歧視,用真情關心、愛護他們,平等地善待每位學生。賞識激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人需要賞識和激勵,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也不例外,當他們得到賞識和激勵時,就會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做好,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了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在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中發現可以肯定的東西,在每位學生身上,教師都要看到他們的長處,找出他們行為中的閃光點,哪怕是細微的優點。對於學生的方法和答案,正確的我們加以讚賞,錯誤的我們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度上加以肯定,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賞識,樹立起自信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課文背錯了,詞語寫錯了,回答問題時答錯了,教師先表揚他不怕錯的精神,然後巧妙地糾正錯誤。

“羅森塔爾效應”的實踐告訴人們,學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學習,與教師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關係。當學生站起來不能流利地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投去一個期待的目光,說一句信任的話語,幫助他成功一次,那麽,他在課堂上發言的水平會更高,學習能力會更強。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送去一個信任,在每位學生的心底裏種下一顆自信的種子,促使他們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學生有了參與的自信心,還需要強化。這就需要教師良好的引導,包括課外與學生的談心和交流,課堂上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鼓勵個別舉手,以點帶麵,使學生逐步形成敢於回答問題,敢於參與的風氣。當學生積極參與發表見解時,我們教師都要及時地給予讚許,並盡量地給他們提供機會。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要著意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覺得“學習有味”,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創設情境的辦法有很多,這裏略舉兩例,以便大家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1)以趣味性材料或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典故等創設情境,往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也可以根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一特點,在每節課的開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一個或幾個有趣的問題,設障置疑吸引學生,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直觀形象、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技術可以以其新穎性、趣味性、文藝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運用多媒體技術使課堂變得聲像同舉,圖文並茂,動靜成趣,直觀而又生動,把課上活。在教學《海燕》一課時,可製作一個教學軟件,其中插入了充滿**的朗讀和海燕勇敢自信的形象(海麵上的變化、海鴨、企鵝等動畫),播放時學生仿佛也受到了海燕的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欣賞中去。

3.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學生就會感到很枯燥乏味,越來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靈活多樣,讓學生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我們可以根據文體或內容,設計出不同的授課形式,如:聽讀欣賞課、速讀速記課、滲透訓練課、綜合訓練課等。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利用學生自尊心強、不服輸、好勝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適當的競爭,如: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格言警句、背誦古詩文等,讓學生同桌比,小組比,班級比,使他們積極參與到競爭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4.轉變教師角色

在傳統教學裏,老師一直是處於中心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師權利覆蓋了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權。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語文素養是需要通過他們主動學習在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培養和提高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實現:由重知識向重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視學生“學”的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由信息單項交流向師生多維互動的轉變;由教學按照統一模式向教學追求個性化的轉變。

5.做好課前預習

人常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是其他學科的數倍,隻靠課堂的幾十分鍾進行閱讀是根本不行的,因而課外預習顯得尤為重要。那麽要怎樣來進行有效的預習呢?

必須加強預習指導。預習前,教師必須指出預習的範圍、目的、方法和重點,使學生目標明確,胸中有數。

在預習過程中,教師還要及時調查研究,進行個別輔導,要經常深入學生,了解他們在預習中的困難,及時給予解決,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進行具體的幫助。

在預習的過程中,還應該要求學生運用規範的閱讀符號做好標記或寫出批注。

總之,教育的實踐關鍵是課堂教學,要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隻有學生敢於參與,樂於參與,才能把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真正變成自己的財富,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二)中學語文課堂互動行為的設計

互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相互評估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行為。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按教學計劃的要求係統地學習、交流、鑒賞、總結,也要求教師按學生的提問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重點施教、解疑釋難。

互動能把教學客體學生定為教學主體,尊重人的價值、調動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培養人成為德才兼備、經世致用之才。通過師教生、生教師、生教生,全方位、立體化的交流互動,培養學生手腦並用,有膽有識,紮實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大麵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互動行為設計:

互動行為常用的方式有“問答式”“師生討論式”“學生互動式”等多種形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特點和特定的適用範圍,教師必須有選擇地加以靈活運用。

“問答式”就是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要求,事先設計出要學生理解的問題,由學生解答,教師做點評,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如閱讀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將課文劃分為精讀課、討論課、自學課。對精讀課,可把課程內容從大的方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另一部分為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雙基”互動教學中,抓住課前“3分鍾”進行內容提問,互考字詞、匯報從課文中找錯別字、標點、引用出處、注釋句中的錯誤進行大膽質疑(連魯迅作品也不例外);閱讀教學中,先由學生介紹查找到的作家、作品、時代背景,然後由教師根據課文思想內容、現實意義、人物形象、寫作特點等提出問題,由學生書麵或口頭回答,在充分暴露問題、掌握學情的基礎上,教師極精致地進行傳道、授業、解疑、釋惑,之後讓學生運用新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時鞏固,形成能力;每次作業批改完成後,應對作業質量進行分析,找出典型錯誤在黑板上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同時,每次批改作業都應盡量去發現一些創新解答方式,在講評中拿出來,讓這位同學上台親自講解他的思路,每當這時,課堂氣氛就十分活躍,不時有同學站起來提出自己的意見,有時還會發生嚴重的分歧。經過學生們講解、討論和教師最後評述,類似的案例在學生的記憶中總是十分清晰,教學效果十分好。

對自學課,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分組備課、試講、試析,由學生教學質量鑒定小組做出鑒定,最後由教師裁判。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所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難易適中,回答量也要適中。對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要當堂給予點評,肯定自學、讀寫中的亮點和閃光點,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這種方式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有利於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同時教師也可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討論式”就是教師要預先設定討論題目和要求,由學生分組討論的一種互動教學方式。它適用於有疑惑點的課文。例如,教學《愚公移山》一文,老師可這樣設置問題:愚公真的很“愚”嗎?學生會有兩種觀點:一是愚,一是不愚。由於問題設計出乎學生的意料,所以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麵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會很高,各抒己見。學生學習興趣濃,對課文挖掘的深度遠遠會超過平時。這樣的問題發散性很強,並富有開拓性,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巧妙設疑,有序地討論問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把學習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求知的興趣。

為便於討論有序、有效,事先按學習基礎不同,把學生分成若幹小組,每個小組應由一位小組長負責記錄討論過程,最後每個小組要出一份討論報告,將每個人的觀點、爭論及最後的觀點表述清晰,然後由每個小組推選一位同學輪番上台講述觀點,講完後由教師當場提問,學生回答,最後由教師對內容的完整性、準確性、是否有創新、還須改進之處一一評說。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以提示為主,不能過多地發表個人的主張,以免影響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充分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後,教師收集匯報後應做出評價總結,既要肯定其結論合理的一麵,也要指出認識上的不足及其產生的原因。

“學生互動式”,語文教學的最終落腳點雖然是“讀說聽寫”這四個字上,但學習階段的不同,四個字含義迥然不同。初中畢業階段的“讀”,重點在理解;“說”,重點是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聽”,重點是掌握要領,聽出真實意圖;“寫”,重點是記敘能力。“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正常的語言交流,培養條理性、邏輯性,圍繞中心進行交流,每周作文課前留出3分鍾,讓學生即興發表“一周述評”口頭作文;通過“走出去,請進來”舉辦大型活動,以主持人的角色編寫校運動會開場詞或串詞,編寫藝術節解說詞等方法,實現第一、二課堂互動,理論聯係實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教書育人的結合點;編寫《範進中舉》《變色龍》等課本劇,扮演再現作品人物形象,既提高編劇能力,也提高表演能力和團隊精神。在“寫”的過程中,運用“互動式”方法效果尤佳。命題作文教學中如何體現“互動式”教學,主要通過互相批改作文,從字、詞、句、段、篇乃至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大家“掃描”和“識別”的目標,“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采用學生批改,教師不予批改的辦法,有效地督促學生“助人自助”的連鎖效應的實現;學生參與辦報,從評論、編者按的寫作到組稿、核稿都由學生獨自完成,由教師參與的編審委員會集體審核通過,最後由學生排版、製作、發行,辦報的過程也是一個強化寫作能力、加強溝通交流的過程,凡參與者,無論角色、地位如何都獲益匪淺、終生難忘。“互動式”作文教學,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樹立了每個學生的尊嚴,有效地克服寫作心理學中的心理障礙和畏難情緒。

教師的職責,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進行瞬間的自我定位,更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互動行為的教學實踐,不僅是語文探究式教學的一種有益嚐試,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的探究精神,進而為學生的終身教育、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中學語文課堂能動行為的設計

語文教學是一個真正的知、情、意、行一體化的過程。通過教師的情趣行為來實現老師、學生、教材的三維能動。

第一層次為“入乎其內”的“情趣”。這種“情趣”由“對話”得來,現代閱讀理論稱之為“主體間性對話”。你看,在讀的過程中,你通過文本在聆聽“虛位”的作者的心聲,而同時似乎又有許多人類思想的精靈在跟你交談,或幫你與作者對話,你的整個心靈的空間,進進出出的全是人類智慧與情感的聲音和意象。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對話過程。美籍學者葉維廉先生曾對此作過生動的描述:“打開一本書,接觸一篇文,古代的、近代的,甚至異國的,都同時被打開,同時呈現在腦海裏,在那裏顫然欲語。一個聲音從黑字白紙間躍出,向我們說話,其他的聲音,或遠遠地回響,或細語提醒,或高聲抗議,或由應和而向更廣的空間伸張,或重疊而劇變,像一支龐大的交響樂隊,在我們肉耳無法聽見演奏時,交匯成洶湧而綿密的音樂。”在這種“單相虛位間性對話”中,主體在與神秘的心靈,在與眾多的思想情感的精靈交流,是非常有情趣的。

第二層次是“沉乎其中”的美趣。這是一種沉醉之味。語文並非冷漠的知識介紹和概念推理,它本身是“熱”的,它有血有肉,富含情感美,語言美,哲理美,科學美。“半畝[1]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人間的一切愛和恨、美和醜,全都倒映在語文這“半畝方塘”裏。在語文學習中,不僅包含了對文中知識的把握,包含了智慧的提升,也包含美的體驗和美的感受,實現了一種思想境界的升華,從而使學習主體沉浸於一種難以言喻的妙境中。學生可能因某一細節而熱血沸騰,也可能因某一句動情的話語而感傷;可能因文中的內容而迷惘彷徨,也可能因文中的內容而**奔放。當學生陶醉於一種情韻,進入了美的創造與欣賞的“癲狂”狀態,就能達到聽則“辯於味”,寫則“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司空圖《詩品》)。

語文學習趣味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出乎其外”的“智趣”。這是一種發展之味。數理化學習,尤其是數學和物理,學生明顯感覺到是一種智力的運動,因而他們樂此不疲。其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很有智力價值的,是啟迪人類智慧的主要手段之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把廣泛閱讀作為智力發展的廣闊背景和指路明燈。智趣的獲得,主要在於遷移,在於舉一反三;“智趣”獲得的標誌,在於學生獨立自主地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生活實際中出現的問題,在於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相應的語文任務。在“情趣”“美趣”與“智趣”之中,最有生命力的是智趣。入乎其內之“情趣”,沉乎其中之“美趣”,那仍隻是限於一文一課的自娛自樂的自足之味,而能出乎其外,通過遷移而獲得的外展的“智趣”,才能真正完全滿足人的自我發展的需要。

中學語文博大精深,中學語文趣味橫生。巧比妙喻可話愁緒萬端,標點更改可傳冷香熱腸;咬文嚼字巧用曲解生妙趣,巧答妙對意味深長留佳話。成語、對聯、典故、逸聞,無不充滿了文化的趣味和思維的智慧。我們的教材既有文本研習,更注重活動的體驗、問題的探討和思維的敲擊。相信新鮮活潑的教材的導引,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教師、教材和學生之間全麵互動,將給語文教學帶來全新的局麵。

[1] 舊製.1畝≈666.7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