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學內容需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或策略才能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法或策略就是教學行為方式。中學生物學科的教學行為方式包括主動、互動與能動。

一、中學生物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的含義

主動、互動、能動是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三種學習方式或教學策略。其中,主動,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互動,是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能動,是指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及精神狀態。要實現知識、能力、情意三維目標,就需要采取主動、互動、能動的教學行為。

主動、互動、能動作為中學生物學科的教學行為方式,是不能強行割裂開來的,是一個整體,也就是主動往往具有能動、互動,互動中總是體現主動與能動,能動必然包含主動與互動。主動與自主、互動與合作、能動與探究是不可分的。

課程標準關於主動、互動、能動,是這樣描述的。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麵簡稱《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這樣寫道:

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曆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課程設計思路中寫道:

課程規定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需要通過學生主動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才能逐步達到,因此,課程內容還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建議。

在教材編寫建議教材內容的選擇中寫道:

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麵的全麵發展,離不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教材編寫建議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中寫道:

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應當改變傳統的注入式寫法,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例如,有些探究活動的材料和步驟,在教材中可以不做詳細的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進行探究,這樣,有利於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也有利於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創新。

教材內容的表述應該重視生物學概念的準確性,同時注意深入淺出,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實例,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全麵達成教學目標。

在實施建議(二)引導並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中寫道:

生物學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這種有目的、有步驟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主要包括對生物及其相關事物進行觀察、描述、提出問題、從各種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思維判斷、作出解釋,並能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在課程內容科學探究中提出:

生物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理解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概念是:

科學探究需要利用多種方式呈現證據、數據,如采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表述結果,需要與他人交流和合作。

雖然,新的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出台在即,但是從《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下麵簡稱《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我們也看到對主動學習的重視。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寫道,《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更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從課程標準可見,整個生物學教學就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給學生提供能夠主動學習、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動。中學生物學科在課程性質上期待學生主動學習,在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方麵要求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和活動,而探究是最主要的過程和活動。

二、中學生物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行為的設計

在中學生物學科教學中,正如《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所建議的,教師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隻有教師在觀念上進行更新,與時俱進,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才能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與行為,才能真正體現主動、互動、能動。

中學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研究生命規律的自然學科,也是中學生首次接觸到有實驗內容的學科,自然的奇妙、實驗的有趣、生命的奧秘,對自身身體的探索,這一切的一切都會引發學生無比的好奇心。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動力。好動是中學生的一大心理特點。在學生動手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斷自問看到了什麽?說明了什麽?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學習生物的興趣。

在中學生物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

(一)引導學生正確觀察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介紹的第一個科學方法就是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不同於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麵、細致和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對於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麽。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觀察需要能力,觀察的能力是需要教師慢慢訓練的。通過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會變得更加敏銳,而敏銳的觀察能力,是學生善於提出問題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正確提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疑問是思維的契機,問題是思考的開始,又是思考的結果,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製造問題”。例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中,教師發動學生自己尋找鼠婦並帶到實驗室做實驗,有些學生就發現他們帶到班級的鼠婦樣子並不完全一樣,與教材上的圖例也有差別,於是就發現了鼠婦的種類問題。又如,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中,細心的學生會發現,饅頭碎屑在遇到碘液時,有的同學的試管中**變了藍色,有的試管中**卻變成了紫色或紅紫色,如果這時教師適時點撥,學生就會將自己的疑問轉化為一個正確的提問。生物科學發展史是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的內容,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好素材。

(三)引導學生有效利用資源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中指出: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學校教學設備、學校圖書館、社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動植物標本館、動物園、植物園、少年宮、科技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良種站、養殖場、自然保護區等等資源。也包括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對信息化課程資源的重視利用,包括各種生物學教學軟件、網絡上的生物科學教育資源等。

這部分特別指出:伴隨網絡的發展,互聯網傳遞著越來越多的生物學教育信息,如動植物的圖片、動植物的趣聞、生物科學新進展等。這些信息也應在生物學教學中得到充分利用。

互聯網及其資源是不容忽視的。這些資源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主動、能動學習。教師要教會學生有目標地查找信息、辨別信息的真偽。

(四)引導學生有效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和與他人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一個人所能掌握的知識和擔負的工作往往是滄海一粟、冰山一角,社會越來越需要能夠與人合作的人才。通過生物學教學,特別是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樂於與人合作的意識,是一種非常有效和直接的方式。

教師根據教學的目標,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業成績、實驗操作水平、個性特征、性別等方麵的差異將學生組成若幹個異質學習小組,指定或小組成員輪流作組長、副組長、記錄人、發言人。組長一般在一些重要實驗前都要先接受教師的培訓,可以說既是老師上課的“小助手”,又是本小組的“小老師”,副組長要負責小組實驗器材、材料、衛生等的管理,協調小組成員實驗的進度,是“後勤部部長”;記錄人負責小組實驗設計、現象、過程、結果的觀察和記錄,為小組成員提供實驗數據;發言人負責對記錄人的數據進行文字表達,是小組指定的“表達和交流”環節的代言人。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全麵發展。

新課程倡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中學生物學科中,在學生觀察、提問、查找資料時,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能動性;在教師指導下合作學習時,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