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來源

本案例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五章第三節《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綜合了廣州市蘿崗區幾位初中物理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過幾次優化後的教學設計,旨在說明怎樣運用六要素教學方法組織物理課堂教學。

二、教學設計簡介

(一)教學思維方式設計

1.知識目標

(1)通過複習回顧前兩節的學習內容,知道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物體通過凸透鏡能成各種像,會區分實像和虛像。(概念性知識)

(2)通過引導,能設計出“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正倒、虛實跟物距的關係”的實驗步驟和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程序性知識)

2.能力目標

(1)會進行小組(兩人為佳)合作探究。(實驗能力)

(2)能根據實驗數據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推理能力)

3.情意目標

(1)小組合理分工合作。(合作精神)

(2)使用真實的實驗數據,科學分析實驗結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行為方式設計

1.主動

自主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回顧上節的學習內容,觀看生活中各種用透鏡製作的物品(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的成像特點,自覺回憶提取相關的知識,為本節要探究的問題作鋪墊和準備。

2.互動

(1)師生互動:①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前麵的學習內容,通過問答和觀看生活中各種用透鏡製作的物品(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的成像特點,引導學生提出探究的問題;②在學生進行探究過程中,教師巡視並進行適當的指導。

(2)生生互動: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小組交流優化實驗方案,小組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探究,全班共享實驗數據,共同分析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3.能動

(1)探究學習: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小組交流優化實驗方案

(2)動手動腦:獨立思考解答教材第98頁的“想想議議”和第99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2,4題。

三、教學實施簡介

表4.7.1

續表

四、評析

1.教學設計

符合“六要素”教學的要求。

(1)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能力(實驗能力和推理能力)、情意(合作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教學方式包括:主動(參與學習和探究)、互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能動(探究學習、動手動腦學物理)。

2.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在教師的引導下回顧上節的學習內容,觀看生活中各種用透鏡製作的物品(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的成像特點,自覺回憶提取相關的知識,為本節要探究的問題作鋪墊和準備。

(2)提出問題:“凸透鏡成像的大小、正倒、虛實跟物距有什麽關係呢?”,明確本節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3)設計實驗:學生學會根據探究目的設計相應實驗的過程和記錄表格,培養設計實驗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

(4)優化實驗方案:學生學會在大眾麵前展示自我,學會交流、互評,學會接納他人好的建議(互動)。

(5)分組實驗:學生學會合理分工(情意),合作進行實驗探究(互動)。

(6)分析論證:實驗數據共享,一起分析得出結論更為可靠(互動)。

(7)想想議議:拓展思維(主動)。

(8)動手動腦:回應課堂引入,學以致用(能動)。

教學過程滲透了“六要素”的要求,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的目標。